回覆列表
  • 1 # 史海尋蹤

    後世對於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之舉,褒貶參半,以當時的三國形勢,蜀國是最弱、最小、最偏遠的,為何還多次北伐強魏?

    這種力量對比很清楚,連我們普通人都一目瞭然。因此以諸葛亮的智慧,不會看不到這一點。至於以弱擊強,也自有其考慮和無奈。為什麼在關羽佔據荊州力量最強時沒有北伐,而在劉備徵吳慘敗,國力大損後反而大舉北伐?

    諸葛亮共北伐五次,至於六出岐山屬後世統稱之言,期間為公元228年~234年諸葛亮病逝止。

    先來看看當時的各國形勢:

    219年,關羽失荊州,223年,劉備舉國伐吳慘敗。222~225年年,曹丕集中精力數次伐吳,西北邊防鬆懈。225年,諸葛亮平定西南(孟獲),並且整軍備武。226年曹丕病逝,曹睿繼位。

    •可以看出,曹魏伐吳,放鬆了西北的防備,而曹丕的去世,也給曹魏帶來不穩定因素。與此同時,蜀國已平定西南後方,作好了北伐準備。因此北伐之舉並非心血來潮,而是根據當時形勢擇機而動的。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也說道:雖然明知攻打曹魏是以弱擊強,但與其坐以待斃,主動出擊尚存一線希望。

    •劉備已死,以後主劉禪的資質,諸葛亮應該看的很清楚。趁著自己在世時北伐還有可能,等自己不在了,一點可能都沒有了。

    •諸葛亮平生宗旨就是“匡扶漢室”,為了實現這個心願,才會輔佐劉備鞠躬盡瘁,這是他人生最高信念,眼見自己逐漸衰老,天下時局膠著,北伐時不我待啊!

    •蜀國內部也非固若磐石。原蜀主劉璋手下官員,蜀國本地勢力,劉備自荊州帶來的團隊。三方也是矛盾漸顯,出兵北伐,一致對外將矛盾轉移,也是一大苦衷。

    由此可知,北伐之舉有所必須有所無奈,也是諸葛亮深思熟慮後所選擇的。

  • 2 # 李沐茗

    丞相千古!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奈何蒼天不予,哀哉!痛哉!

    整部三國,要說最悲情的人物,第一當屬諸葛亮,不僅僅是因為他為報三顧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不僅僅是因為為了蜀漢犧牲了自己以及兒孫,更多的是那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他明明可以選擇休養生息,做個守成之臣,雖不能建功立業,但仍不失位極人臣,最重要的是可以多活幾年,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他有夢。

    或許劉備死後,丞相夢到過他,在夢中,劉備挽著丞相的手,而丞相向劉備講述著他是如何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或許丞相還夢到過,等大業已定,百姓安居樂業,他能陪著月英歸於田中,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完成他當初出山時的對弟弟說的一番期待。

    或許丞相還夢到過關羽,張飛,趙雲,龐統,這些曾一起奮鬥過的人,在夢中,他們把酒言歡,在興復漢室的慶功宴上。

    這是他的夢,有些人的夢想只是為了仰望,有些人的夢想是用來追逐的,丞相,就是那個永遠在追夢的人。

    回到現實,丞相面對的是什麼,根基強大的曹魏,反覆無常的孫吳,虎視眈眈的南蠻,再加上劉備甩的一手爛攤子,沒辦法,幹唄。

    有人不理解,為什麼丞相要勞民傷財,不斷的北伐。殊不知,羸弱的蜀國和曹魏的差距已經很大了,不停的拖下去只會越來越大,要想成功,只能捨命一擊。

    於是,丞相出發了,一次,兩次……六次,臥龍遇到了冢虎,那個上天即將選來做皇帝的人,於是五丈原上,丞相的夢和丞相一起隕落了,只剩下陣陣秋風在訴說著什麼……

    對於蜀國來說,生機只有一線,偏安一隅久了,大漢的旗號慢慢就會失效,嚮往著還於舊都的期望也會被磨滅,等來的只有滅亡,只不過是早晚問題……

    有人質疑丞相勞民傷財,可是事實是什麼? “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 , “軍資所出,國以富饒”,這些都是丞相每日每夜,辛勞所得。

    那些不懂你的夢的人,你可以理解,但是那些不懂你的人,你也就只能一笑了之了……

  • 3 # 青史煮成灰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之後,三家都有兩種擴張的選擇,魏國可以伐蜀伐吳,蜀漢可以北伐或者東征,吳國可以北伐或者西征。但是吳國和蜀國處於弱勢地位,二者只是誰更弱一些的問題,而魏國則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等元氣恢復,由魏國來統一幾乎是必然的。那麼吳蜀二國要生存和發展最好的辦法就是聯合起來一起滅魏,從魏國搶到的才是賺到的,如果兩個弱者打起來,勢必讓魏國得漁翁之利。

    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這一點,因此諸葛亮從隆中對開始就主張聯合孫權,並使劉備在赤壁之戰中鹹魚翻身,從已經統一北方的有壓倒性優勢的曹操眼皮底下,從游擊隊發展成瞭解放區。魯肅也看到了這一點,於是主張聯合劉備,又借了江陵,又反對周瑜軟禁劉備,又推薦龐統,簡直是蜀漢開國元勳。而在這一時期,曹操先是赤壁大敗,又丟了江陵,劉備一路滅了劉璋,開始了第一次北伐,張郃團滅,夏侯淵陣亡,曹操親征也僅能拔出軍隊免於覆滅而已。關羽開始了蜀漢第二次北伐,龐德被斬,于禁投降,七軍三萬餘人一朝覆沒,北方義軍群起響應,曹操險些遷都,連鎖反應幾乎讓人覺得大漢即將迎來第二次中興。可見二弱聯合不僅可以一戰,甚至好你有可能推翻曹魏。

    但不是所有人都這麼想,比如呂蒙,可能真的是越不過合肥這個坎兒讓他打起了本就看著不爽的關羽的主意。呂蒙的建議其實很可笑,奪下荊州,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你要和兩邊開戰?曹操都被兩邊聯合打的疲於奔命險些完蛋,呂蒙何德何能要一個人幹翻兩家。事實也證明,孫權殺關羽自絕於劉備,曹操厚葬關羽,並故意洩露孫權偷襲的計劃可見並不買賬。(孫權運氣好在糜芳真的投降了,否則滿腔怒火的關羽一回軍,和守軍裡應外合,場面不敢想)曹操病死,曹丕放棄了因關羽北伐而殘破不堪的襄陽,吳國順手撿便宜,被魏國暴打一頓。接著,震怒的劉備起傾國之力御駕親征,甚至不惜自砸招牌派人去給曹操弔喪,如魯肅給劉表弔喪故事,希望穩住曹丕。這下孫權知道害怕了,一面低聲下氣的接受了曹丕大魏吳王的封號,一面又派諸葛瑾拉關係求和,稱劉備一口一個陛下,要是曹丕出兵捅一刀,等下次曹丕劉備開打,孫權墳頭草都兩米高了。(孫權運氣好在曹丕著實不如曹操,竟然沉浸在孫權以禮來降的夢裡不能自拔,放棄了這個漁翁得利一統天下的機會,還每天看著孫權的戰報做評論,過把鍵盤軍事家的癮,等劉備兵敗孫權翻臉才知道上了當)這都只能歸結於孫權運氣好,而並非戰略成功,如果呂蒙活著,如果曹丕參戰,孫權殺了呂蒙和劉備議和都有可能。

    之後,諸葛亮和孫權議和,後來還暫且承認了孫權的帝位,約定滅魏之後再決戰。而孫權也在夷陵之戰中看到了蜀國不是輕易能下的,放棄了全劇長江二分天下的念頭。這也成為諸葛亮北伐的重要條件。

    北伐越快施行越早取得戰果,蜀漢越有打破僵局進而一統天下的可能。劉備糾合的四方精銳越來越少,曹魏實力一天比一天恢復,蜀漢需要靠戰爭培養人才,鞏固政權,不要認為北伐窮兵黷武勞民傷財,消耗是肯定的,但是混吃等死的政權就對人民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如南明萬事不如杯在手,百年幾見月當頭,清軍兵臨城下還撕逼撕的飛起對老百姓有啥好處。蜀漢雖然最後沒成,但以一個割據政權竟然流芳百世,知名度不知道比其他割據政權高到哪裡去了,甚至一些大一統王朝比如兩晉這種也完全比不過蜀漢的人氣。其次是北方確實有成功的可能,第一次北伐就險些讓魏國西邊被蜀國佔據,如果成功,蜀國就如同當年秦國一樣,雖然魏國比六國強得多,但也是分庭抗禮,不落下風。之後魏國雖然越來越重視並用起了龜縮大法,但也不是決然沒有機會。諸葛亮死後,魏國鬆了一口氣,曹睿沉迷享樂英年早逝,不久高平陵之變,又是淮南三叛,諸葛亮說的天下有變第二次出現(第一次是漢中襄樊之戰後天下震動民變四起叛魏響應)可惜蜀國再無劉備關羽諸葛亮了。

  • 4 # 小花錨

    換做一般人還真出不了七出岐山,明知被滅為何不出,成事在天謀事在人,諾一戰可勝,蜀漢可有根基抗衡曹魏,憑諸葛亮之名可保蜀漢無憂,諸葛亮死後誰來保蜀漢,曹魏的GDP可是第一,成王敗寇而已

  • 5 # 客串農村

    不北伐咋弄!當面出山時就誇下海口,說要助劉備統一天下,恢復漢室!所以寧願北伐累死展現自己的壯志未酬,也不願被落個吹牛皮的名聲!

  • 6 # 鄺生24

    從當時三國實力對比,諸葛亮想北伐消滅曹魏政權是根本不可能的。但諸葛亮北伐的理由口號雖是完成先帝統一大業,而實質是攻佔長安,此時長安守將是無能的夏候楙。如果從以舉國之力攻其邊陲一城,假若以龐統和魏延的組合,應有成功的機會。但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諸葛亮與魏延的組合根本是不可能的。一,諸葛亮根本就不是一個軍事人材,如粟裕將軍所說的不會打仗。二,魏延的存在。這點體現劉禪的聰明之處,任魏延為副總兼先鋒,使諸葛亮用他離不開他又殺不了他,假若真能攻長安,首先進城必然是魏延,那時他把城門一關,諸葛亮在城外必死在曹軍之中,羅貫眾一開始寫諸葛殼說魏延有反骨,多次想殺他,就是為這裡埋下伏筆。

    這樣,諸葛亮以完成先帝遺願北伐射出去的箭成不可收回,不能停止。正所謂勝又不能,敗又不停,只能一次又一次不斷北伐下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直至死亡為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期抑鬱否定自己會導致失去原本好的性格和思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