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子總會發光2020
-
2 # 芳法集
中國的經濟特區
深圳 1980年5月成立(2020平方公里)
珠海 1980年8月成立(1687.8平方公里)
廈門 1980年10月成立(1565平方公里)
汕頭 1981年10月成立(2064平方公里)
海南 1988年4月成立(33920平方公里,當時的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
喀什 2010年5月成立 (111794平方公里,介於經濟特區和其他特殊經濟區的一種國家級試驗區)
霍爾果斯 2014年6月成立 (初步規劃為100平方公里)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這七個經濟特區都有區位上的特點。前五個都位於南端沿海城市,後兩個都位於西端。這期個城市可以說都是口岸,只不過前五個是海路口岸,後兩個是內陸口岸,前者對接的是海上絲綢之路,後者是陸上絲綢之路。所以與其說發展的好壞,不如說設定的必然性。
如果從指標來看,深圳毋庸置疑排在第一。
1.深圳(廣東1)24691億元,同比增長7.5%(人口:1253萬)。
2.廈門(福建3)4791億元,同比增長7.6%(人口:401萬)。
3.珠海(廣東9)2966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177萬)。
4.汕頭 (廣東11) 2512.05億元,同比增長6%。
5.海南省 4832.05億元,同比增長5.8%。
6.喀什 (新疆7) 641.9億元,同比增長-3.3%。
7.霍爾果斯暫時沒有可參考資料。
-
3 # 彪行天下
我說說我在的特區廈門,一說廈門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是房價,確實是這樣,常住人口400多W,房價全國第四,GDP在全省排第三,人均GDP全國靠前,旅遊產業發達,最近一兩年在新書記的領導下一直在大力招商引資,主要有半導體和晶片類公司比較多,總的來說,廈門作為特區迷茫過一段時間,希望以後發展越來越好!
-
4 # 憂鬱的青菜根
我主要說一下海南,1988年4月13日,撤銷 廣東省海南行政區,設立海南省,建立經濟特區。海南經濟特區是七個經濟特區中面積最大而且是唯一省級經濟特區。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經濟特區,1979年4月鄧小平首次提出要開辦“出口特區”,後於1980年3月,“出口特區”改名為“經濟特區”,並首先在深圳加以實施。經濟特區的“特”主要透過政策來實現,主要是透過政策尤其是稅收政策的實現減稅和其他財政政策的補貼,其次是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和保障其他產業的進入和發展。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並堅持以外向型經濟為發展目標。
但海南經濟特區是大而不強,88年建省以後並設立經濟特區以後,很多人以為海南將會成為下一個深圳,深圳經濟發展的前導性判斷誤導了一大批人,直至90年代末,海南房地產經濟泡沫才猛敲醒那些亂投資亂開發的人。現在在海南的其他地方,依舊看到當年這些人活動的遺址——爛尾樓。
直到2009年,海南才正式確定自己要發展的道路——以旅遊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那年海南提出建設發展成為國際旅遊島。為了打造旅遊品牌,那年海南搞了個全省性的節日,叫海南歡樂節,當時為了承辦這個節日,儋州市斥巨資建了文化廣場,不過後來聽說只有澄邁、儋州和其他一兩個市縣承辦過這次活動,之後不了了之。
不過在此過程中海南政府確實重視旅遊服務業的發展,也是出於對環境的保護,後來陵水、五指山等海南中部市縣取消了以GDP為政績考核的首要,而是以環境保護包括森林覆蓋率、各土地使用型別的合理等。就連恆大在儋州投幾千億填海造島,建設一個奢華的海花島,都因當地海洋保護有關部門的調查而工程進展放緩。
和三十年前相對應的中央政策的是,2018年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提出。有人打個比方說海南自由貿易港將來是一個大碼的香港,不是。因為海南絕不會像香港那樣依靠維多利亞港成為供應內地和連線海外的商品集散地。這是由於庫存和腹地相關,香港背靠東莞深圳,海南背靠的是湛江,雖然湛江和東莞深圳都屬於廣東,但從經濟發展來看似是“兩廣”。
海南依舊有很長的路要走,從這些年發展經濟的探索上看,從“衝動”到理智是發展的關鍵。對於建設自由貿易港,如何去做很重要,但做得如何更重要,期待這是海南騰飛的一個轉折點。
-
5 # 城市發展報告
經濟特區,原名“出口特區”,1974年成立,1980年更名。成員有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90年代至今,中國進出口貿易飛速發展,貿易額呈幾何倍率遞增,當年的出口特區規模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於是84年的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誕生,雖然名稱不同,但卻扮演者相似的功能和角色,之後又陸續出現了國家級新區以及自貿區等具備類似經濟特區功能的區域或城市。
因進出口以及整體經濟發展速度飛快,經濟特區優勢存在時間並不算很長,甚至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紅利時間也不算很長,除了深圳、廈門這兩個既有經濟特區屬性,也有計劃單列市屬性的多重利好疊加城市表現較為搶眼,珠海則得益於珠三角整體崛起。
而汕頭和海南則沒有體現出經濟特區的突出價值,而且這樣的名頭其實早已淡化。
90年代以後對地方影響力最大的是計劃單列、國家級新區、自貿區,以進出口為旗幟的特區影響力已經很小,甚至被淡忘。
如果要把當初的經濟特區做一個排名,那麼就是深圳、廈門、珠海、海南、汕頭。其中海南的發展更多得益於旅遊業和房地產,而不是出口。
-
6 # 洪鐘財經
經濟特區就是實行特殊經濟政策和經濟體制的地區,能夠享受其他地區享受不到的優惠經濟政策。目前,中國共有7個經濟特區,分別是1979年設立的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的廈門,1988年設立的海南經濟特區,以及2010年設立的新疆喀什和霍爾果斯經濟特區。
在這7大經濟特區中,深圳的變化是翻天覆地,廈門、珠海的改變是舊貌換新顏,汕頭、海南的進步不如人意,喀什和霍爾果斯設立時間太短,變化不明顯。其中霍爾果斯走向了負面,成為樂“避稅天堂”。
在最早設立的四大經濟特區中,深圳的基礎最差,廈門、汕頭、珠海哪一個都比它好。但始料未及的是,深圳成為了我個經濟特區最成功的一個。1979年深圳的GDP是1.96億元,廈門市GDP4.8億元、汕頭和珠海GDP也比深圳高。
但是到1990年代,深圳就超過所有其他經濟特區,城市實力最強的一個。到90年代末期,深圳就躋身“北上廣深”就已經成為了中國一線城市。
2018年深圳GDP24222億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9年增長了2300倍左右,年均增速22%。人均GDP由1979年的606元提升到2017年的183127元(按照平均匯率折算為2.71萬美元),扣除價格因素,38年增長56.3倍,年均增長11.2%,居內地副省級以上城市首位。
回覆列表
我本人來深圳近6年了,深圳特區作為最早設立的特區,經濟發展迅速,科技和金融日益成為主要的產業,高階人才不斷吸引進來,交通設施便利,地鐵線路把市區內外緊密聯絡起來,2小時內透過地鐵公交基本可以到達城市的每個地方,高樓大廈林立,發展日新月異。改革開放的政策使得深圳由當初的小村邊為了國際大都市,包容,開放,創新成為其特點。不過,有點小遺憾,隨著人口的日益流入,商品房價格也是居高不下,一般的城市工薪階層要辛苦工作幾十年才可能有一套房哦。對於新來人群,一般先住城中村,這樣可以緩解住房壓力。教育,醫療也在日益完善,未來會越來越好。來了就是深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