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史自省

    縱觀歷史古今,農民起義能夠建立大一統國家的屈指可數,向陳勝吳廣起義,李自成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等等的農民軍為領袖的起義軍最後都失敗了,原因有一下幾點。

    首先,不得不說,目不識丁的農民素質還是要差一些的,他們不會真正指揮打仗,也不會挑選人才,甚至就連正常的人事安排都不會。

    其次,農民軍的紀律性和心理素質,也都明顯不如職業正規軍,一遇到比較殘酷激烈的戰鬥,心理防線立馬就崩潰了。

    再者,農民起義的領袖大多不是政治老手,不會籠絡人心,也不會選拔真正忠心且有才能的部下,所以就會經常出現內訌,眾叛親離等情況。

    農民軍領袖還有一點也不好,那便是大多氣度狹窄,得志便猖狂,經常迫害部下。

    最後,便是農民起義軍領袖大多目光短淺,根本就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

  • 2 # 篳路霞蹤

    和同時期覬覦明朝政權的清朝相比,李自成自身隊伍的問題是其難以長久支撐的關鍵:

    一、政治綱領做不到與時俱進。李自成打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憑藉這個號召在短時間內聚集了大量不堪忍受明朝腐朽統治的群眾加入到隊伍中來。但在起義取得巨大勝利乃至於推翻了明朝後,起義軍沒有及時推出更符合當時情況的政策,均田免糧無異於繼續放空政府財政收入,隊伍給養大部分只能靠無序的掠奪保障,這成為了起義從勝利走向失敗的關鍵因素之一。而這個時候,滿清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有著較為豐富政治經驗的地方政權,統治基礎已經相當穩固。

    二、掌控國家毫無經驗。面對還有很強大實力的明朝政權,李自成從河南打進北京只用來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這一戰果對比早期的艱難恐怕連李自成自己都感到意外,如何自上而下有序的進行有效的統治他根本還來不及考慮過,一支可用的文臣武將隊伍還來不及經營和組建。而滿清在此時就已經有著非常明確的政治目標,入關前整個東北和蒙古、北韓就已經在其統治之下,就如何實施有效統治,看似落後的滿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比李自成等人更加成熟,更有經驗。

    三、農民階級的狹隘思想拖垮。進入北京後,起義軍隊伍狹隘的小農思想迅速體現出來。在起義軍上層領袖忙著封官進爵時,大量起義軍軍紀廢馳敗壞,都在到處搜刮民脂民膏,搶掠百姓和富戶,使得整個隊伍短時間內迅速失去戰鬥力,百姓怨聲載道,恨之入骨。而滿清軍隊進入北京後迅速建立穩定的政權,一反之前燒殺辱掠之舉,為了安定民心而迅速對明朝皇室和降臣都進行了妥善安置,恢復經營和生產,沒有發生劫掠和屠殺,對快速穩定社會,贏取民心起到積極作用。

    四、根基未穩,各方勢力進攻。李自成進入北京40余天,沒有一日不面臨著來自明朝餘孽的反攻和滿清政權的虎視眈眈,吳三桂等明軍殘部和和西南張獻忠義軍都是其最直接的威脅,這一局面也決定了李自成的失敗是明末政治、軍事鬥爭的最終結果,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 3 # 王鐵堯

    軍事上不能打。打不過八旗。

    政治上不團結地主。得罪了官紳。

    經濟上沒建好根據地。擴張太快。

    這一切源於李自成見識不足,少知識。

  • 4 # 中孚鑑

    那李自成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李自成作為農民起義首領,作為農民出身的,其本身對後期發展而言,多少有些限制。

    雖然歷史上農民起義也有成功的案例,比如漢劉邦、明朱元璋。但這畢竟是少數,相對來說一些農民起義最終還是失敗了。出身因素自身限制的原因相必不用多言。

    其次,作為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帶領的不對多為平民,這些人多數是因為迫於生活的無奈,為了能生存不得起義而求獲得溫飽生存或更好的生活。

    當大順政權取得巨大成就、其勢力達到鼎盛時,一時的勝利不僅讓起義軍陷入了自足安樂之感,而且連起義軍重要頭領也開始貪圖享樂。

    當時李自成雖然推翻明朝,但那是時局卻很混亂,在內各地還是有割據勢力,在外有清兵的威脅。而大順政權沒有根據時局而正確的做出戰略調整、對策,在加上了又貪圖享樂,如此就加快了大順政權的失敗。

    最後,明朝雖然被李自成推翻,但清兵勢力頗為強大,同時吳三桂又和清兵聯合,而李自成後來取得成就後又變得疑心很重,從而很多人離開大順政權而轉投清軍或南明政權,重要的因為他的疑心,還把重要助手李巖冤殺,結果就導致李自成起義軍人心渙散。如此面對吳三桂和清軍的攻擊,最終走向了失敗。

    當然李自成雖然最終是失敗了,但是他確實是歷史上農民起義中的一個重要人物,他有優點,有能力,所以農民出身的他成功了。但是因為也正是因為他出身農民,所以他也有一定的農民意識,也就是小富即安、目光不是太過深遠,這也是他在成功之後很快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 5 # 我的乾坤

    李自成在攻進北京達到個人事業的輝煌頂點時,因為一系列的缺陷或者錯誤決策,導致在巔峰墜落,殊是可惜可嘆。

    他之所以其亡也忽焉,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因為長期流動作戰,所以流寇主義嚴重。後來雖在西安建政,但沒有下力氣去建設一個穩固的大後方,而是匆匆東進與明朝爭天下。須知這時明王朝已經是內憂外患,煙塵四起,滅亡是旦夕之間的事情。還不如暫時留著去抵擋關外的女真人,這樣李自成可以騰出手來經營西北中原。只有有了穩固的根據地,才能扛得住一時的失敗,才有東山再起的資本;

    其次,佔領北京之後,沒有及時調整統治策略與心態,依舊把自己定位為一個造反者與流寇。進京之後依舊大肆索餉,而且這些逼出來的髒銀官銀,既沒有分配給京城百姓,也沒有作為新王朝重建資金予以合理利用,而是悉數解往西安,完全是撈一筆就走的做派。沒有治理天下的心胸,何來治理天下的機會?

    再次,李自成佔領北京42天,根據遺留下來的歷史記載,說他的軍隊軍紀迅速敗壞可能有些誇張。但這短短的一個多月時間,他幾乎沒有採取任何穩定人心和局面的措施。對已經投誠的各級官僚是殘酷的索餉,擾民現象也層出不窮。一個外來者,既不能團結舊王朝的統治階層,又無恩於老百姓,大敵當前怎麼可能得到北京各階層各方面的支援?

    第四,山海關是京城屏障,關寧鐵騎是天下勁旅,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在這改朝換代,且滿洲人虎視眈眈的微妙形勢下,吳三桂是何等重要。任何欲有作為的領導人此刻都會想方設法籠絡吳三桂為己所用,而不是去激反他;

    第五,李自成在佔領北京時並沒在農民軍內部樹立絕對權威。如他也認為大規模殘酷索餉不妥,但他卻約束不了劉宗敏之流,最後只好聽之任之。沒有絕對權威的領導力,沒有嚴明的紀律,加上流寇作風嚴重,就只能打順風戰。打贏了自然皆大歡喜,一旦遭遇重大挫折就必然作鳥獸散,一潰千里;

    第六,還有一個重大決策失誤是,吳三桂被逼反後,沒必要馬上出兵征討。山海關為一座孤城,兵馬錢糧全靠朝廷供給撥發。只需熬他三月,吳三桂不是再次投誠,就只能投靠滿洲人。這樣一是局勢明朗下來,就好採取相應對策;二是李自成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整頓兵馬,穩固在京城及周邊的統治。如果利用三年時間攻略和治理好華北,中原及西北,那麼憑藉新王朝的朝氣與銳氣,即便吳三桂投降滿清,都已經無法撼動大局。就如當年唐太宗甫一登基,就遭遇突厥入侵,他沒有逞一時之快,而是與突厥人籤渭水之盟爭取時間。等統治穩固了,加上突厥國內形勢惡化,就出兵一舉滅了突厥。

    一片石大戰,滿洲人偷襲看似是李自成失敗的偶然性因素,但其實勝敗在大戰之前就已經決定了。李自成畢竟不是劉邦朱元璋,缺乏那種君臨天下,囊括海內的器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天然氣的熱水器要怎麼改成用煤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