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風24

      一是要了解舞蹈的特點。舞蹈節奏就是舞蹈動作在力度的強弱、速度的快慢、能量的增減,以及幅度的大小、浮沉等方面的對比和變化。舞蹈中的節奏,是指舞蹈動作進行時所佔的時間,動作的長短、強弱、快慢、及相互間的關係。只有對舞蹈動作有了細緻入微的瞭解和掌握,節奏也出來了。

      二是要對舞蹈音樂節拍的掌握。節奏,在音樂理論中被稱為旋律的骨架,是節拍的強弱或長短交替出現而形成一定規律的時間值。音樂的節奏是聽覺節奏。因為音樂進入舞蹈本體是以節拍為主要標誌,連同旋律、和聲、復調等一起參與到舞蹈中來。音樂的節奏也有表情因素,譬如強弱、輕重等。音樂節奏的變化,往往決定舞蹈節奏的變化。不同的音樂節奏體現出不同的情緒和風格,這在不同形態的舞蹈中,表現得尤為鮮明。人們常說,有什麼樣的音樂,就有什麼樣的舞蹈。我們在編排、表演或學習某個舞蹈時,往往都是先從瞭解音樂,體會音樂開始,然後,才逐步掌握舞蹈的節奏感,把握動作的韻律和韻味。

      有人曾經提出過“看音樂,聽舞蹈”的觀點,音樂是用耳朵去聽的,是聽覺的藝術,舞蹈是用眼睛看的,是視覺的藝術。所謂的看音樂,並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透過聽覺神經接受音樂的節拍、節奏旋律去刺激大腦,從大腦產生聯想後,出現了一種看得見的形象。人們可以根據音樂的不同節奏、旋律:時而高亢、時而低吟、時而緩慢、時而急促,隨之浮沉於腦海中的各種實實在在的形象,如高山流水,奔騰的駿馬,林中的小動物等等。而聽舞蹈則是人們在透過對視覺接受舞蹈身體動作構圖的同時,聽覺方面也同時可以感覺到構圖在有節奏地進行變化。藏族的踢踏舞都是可以用聽覺去欣賞的,我們的舞蹈動作與舞蹈音樂相融合時,是透過音樂的節拍節奏使我們用耳朵去感受舞蹈的節奏,隨之展現舞蹈動作,所以說,節奏是可以用眼睛可以看到的。不過不是直接去看,而是透過舞蹈著的肢體去看。這一點也是舞者所追求的一種高層次的境界。也就是身體與節奏、音樂融為一體,

  • 2 # 點通

    首先要選好舞伴,要多配合練習,熟悉每首歌的節拍,跳舞時要準確踩在節點上,每個動作要輕鬆愉快,精準把握,相互要協調,身體手腳眼神步調要一致。同時節湊感要強,踩點要準,與旋律節湊螎為一體。

  • 3 # LoveDJ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人們傳達情感的重要媒介。在舞蹈表演中,眼神的運用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準確的眼神配合豐富的表情,就能使舞蹈更具表現力。在舞蹈表演中,不同的主題運用不同的眼神,不同的舞姿也有不同的眼神,比如表現兩個人的愛情,就有含情脈脈和眉目傳情;表現背叛,就是憤怒、哀怨的眼神;表現與敵人抗爭,就是堅毅勇敢的眼神;表現小女孩的無憂無慮,就是純淨自由的眼神;表現等待,就是惆悵急切的眼神;表現希望,就是憧憬的眼神。舞蹈演員在臺上表演,肢體表現固然重要,但是眼神是否運用到位,觀眾是可以準確捕捉到的,因此,每一個表演者在臺上都應該全身心地投入,用心去詮釋每一個角色,做到形神兼備,面面俱到。

    舞蹈的基本功就像一座建築的根基一樣,是打基礎的部分。舞蹈是一種肢體語言,肢體表現是最主要的,舞蹈表現力也主要從肢體語言中獲得。每個舞蹈演員在專業學習中都會苦練基本功,比如壓腿、壓肩、下腰、劈叉跳等,一般舞蹈演員都能做到。但是為什麼不同的人舞蹈表現力不同呢?同樣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演繹出來效果就有差別,這就涉及到影響舞蹈表現力的幾點因素:

    全身各部位動作的高度敏感力和協調性,也就是敏感,以及細節是否做到位。舞蹈基本功一方面是對技能的訓練,一方面是對身體動感準確性的培養,包括韻律感、節奏感、協調性、平衡性等。在舞蹈表演中,對細節的把握決定著整場演出的水準,比如手指彎曲的弧度、腳趾尖延伸的高度、肢體轉動時屈身的程度等,這些既以演員的基本功為基礎,又是在對基本功進行拔高。把握好每一個細節,舞蹈的視覺效果才會更好,才會給觀眾以美的享受。

    神韻對於舞蹈而言,就如建築的風格一般,沒有了風格,建築就是磚瓦的簡單堆砌,沒有了神韻,舞蹈就成為了簡單的肢體運動,缺少了內在韻味,整個舞蹈過程就顯得生硬,缺少生命力。很多藝術形式都講究神韻的傳達,比如書法、國畫,舞蹈也一樣。

    以民族舞為例,蒙古舞的抖肩、扭腰、旋轉、跳躍、揮鞭一氣呵成,在剛柔相濟間盡顯蒙古族人民熱情豪邁的氣質;傣族舞起伏而富有曲線的舞姿,表現了傣族人溫柔似水、柔中帶剛的氣韻。還有古典舞,那輕盈曼妙的形態、畫圓迴旋的動態以及迂迴婉轉的狀態,都體現了古典舞典雅、柔美、流暢、婉轉的神韻。每一種舞蹈都有其特有的神韻表達,如何更好地表達出舞蹈的神韻美,讓觀者既能感受到舞蹈本身的美,又能區分出不同舞蹈的風格差別,那就需要舞蹈演員增強自身的藝術表現力,將舞蹈的特有韻味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藝術的本身是相通的,任何舞蹈的表現都有音樂的支撐,即便沒有具體的伴樂,也會有節奏節拍的配合。可以說,音樂在舞蹈表現力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節奏鮮明的音樂,能使舞蹈表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舞蹈更具表現力。如壯族舞蹈《踩瓦泥》的舞蹈音樂的節奏包括動作感覺上的快慢和強弱。演員透過體驗其中的旋律、節奏,想象應產生的表情,比如表現壯娃“搶泥”時,只有簡單的打擊節奏聲,那麼演員就可以隨著音樂的節奏“吆喝、吆喝”,隨著吶喊聲節奏的變化,更好地理解和準確把握舞蹈動作,把“搶泥”時的爭、鬧、笑生動地表現出來,讓舞蹈的表現效果達到最好。《踩瓦泥》根據音樂的“踩”的旋律創造出“舞蹈的旋律”

    隨著音樂的色彩變化而進行舞蹈多樣化的啟發,在優美的旋律中,一個活潑可愛的壯家小女孩站在大山深處的泥堆上招手邀約小夥伴來“踩瓦泥”,舞蹈從壯家小姑娘認真學踩瓦泥到製作過程中的玩鬧,最後製作出具有壯家獨特技藝和圖騰的瓦片,伴隨音樂的對比、展開而使舞蹈達到了層次豐富、跌宕起伏的效果。

    舞蹈是以人體為表演中介的動態藝術,離開舞者的動態形象也就看不到任何文化資訊,而很多舞蹈所表現的文化特徵,是可以藉助道具這一重要媒介來形成和展現的。譬如民間廣泛流傳的獅子舞,就是利用道具進行舞蹈表現的最好例證。舞獅人手舉獅頭或是從高處一躍而下,或是靜臥一處左右張望,盡顯生龍活虎的逼真之態。

    再如,流傳於中國廣東梅州一帶的“席獅”舞蹈,更加體現出道具表現力中的“可塑性”和“象徵性”。席獅的突出特色是以一張席子扮獅,在似獅非獅中求其神似。舞蹈利用一張草蓆,巧妙地摺疊成獅頭模樣,活靈活現的舞弄。時而將草蓆捲成長筒狀,雙手握住敏捷竄跳;時而將席子披在身上,雙手將草蓆抓成獅頭形狀起舞;時而又丁字步全蹲,上身前俯,模擬獅子吞食或飲水使得一張席子變化無窮。由此可見,巧妙地使用道具,可以大大增強舞蹈的藝術表現力,拓展舞蹈動作之外的表現內容。

    一臺好的舞蹈還有其不可缺少的客觀環境成分。所謂的客觀環境包括舞臺背景、燈光等的設計,背景音樂的選擇,舞者的服裝設計等等。如《火舞》是世界著名編導大師穆斯塔法的作品,這是一部從視覺元素到聽覺元素均讓人耳目一新的力作,透過整合土耳其民族歌舞劇傳統並打碎雜糅成一臺充滿當代傳奇性質的舞臺劇。無論是儀式感強烈的踢踏,還是嫵媚妖豔的肚皮舞,總之,演員律動的腳步和扭動的腰肢編織成火與舞的纏綿,使得舞蹈效果非常好看、好聽。在燈光的映襯下,舞臺呈現出紅、藍、紫等極易讓人產生豐富聯想的色調,加上舞者敘述性很強的肢體語彙,即使沒有說明書,觀眾也可以感受到它所要傳達的意蘊與文化內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聚美優品的現狀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