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薈

    首先,英軍的重心在歐洲戰場,希特勒在佔領法國後,把矛頭對準了英國。英國本土遭受著德軍嚴重的威脅,守衛本土是重中之重。而緬甸只是英國殖民地的其中之一,重要性遠遠比不上英國本土,他們沒有必要為了一塊殖民地而拼光全部主力。

    其次,英國的日不落帝國主要是靠海軍,而日本陸軍和海軍的戰鬥力一樣強悍。日軍長期受到武士道精神的影響,來勢洶洶,而英軍守衛的畢竟不是自己的家園,而是殖民地,所以他們軍心渙散,一觸即潰。

    最後,美軍和中國遠征軍考慮都是同盟國,出兵援救緬甸的英軍。結果英軍看到救星來了,把中國遠征軍推到前線,英軍自己撒丫子跑路,這也給中國遠征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 2 # 大唐生活

    兩點

    1.英國本土當時受到德國的嚴重威脅,遠征戰場力不從心

    2.日本本身軍事的強大,日不落也有些技不如人

  • 3 # 天子說

    二戰期間,日軍跟英國軍隊的交鋒是從1941年開始的。在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的同一天,日本海軍遠征馬來半島,駐守在當地的英國軍隊被打敗。1942年2月,日本攻打新加坡,新加坡淪陷。九萬多英國軍隊在數量佔優的情況下,向一萬多日本軍隊投降。在1942年1月,日本的兩個師團就開始從泰國朝著緬甸發起了攻擊,這是日本在緬甸作戰的開始。此時,緬甸屬於英國的殖民地。

    日本入侵緬甸以後,由於中國已經和英國結成同盟,所以國民政府派出以杜垏明統帥的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由於中英同盟軍之間缺乏有效的配合,兩國軍隊無力抗衡日軍,節節敗退。之後,英國軍隊撤退到印度殖民地,而中國遠征軍也不敵日本,傷亡慘重,逐步退出緬甸,緬甸淪陷。

    日本之所以能夠如此輕鬆的打敗英國軍隊,拿下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日本巧妙利用了英法等國在歐洲忙於對付德國的間隙

    由於英國當時採取的是“先歐後亞”的戰略,即先集中力量對付歐洲戰場的德國、義大利,然後再去對付亞洲戰場的日本軍國主義。所以當日本攻打緬甸之際,英國正忙著在歐洲對付德國和義大利,根本無法顧及遙遠的東南亞。所以在緬甸戰場上,英國無法也不想跟日本死磕到底,一旦跟日本交戰不利,英國就開始往英印殖民地撤退,以儲存自身的實力。然後在後來日本開始攻列印度時,英國退無可退,於是就跟日本打了英帕爾戰役,此戰英國大敗日軍,日軍傷亡6.5萬餘人,這才是英國真正的實力。另外還有一點,英國留在緬甸駐防的軍隊主要是由當地殖民地人組成,屬於三流軍隊,戰鬥力不足,所以難以對付日本大軍壓境。而且日本軍隊突然向東南亞發起攻擊,當地的英國、法國等殖民者的軍隊來不及反應,就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2.日本利用了當地民眾同西方殖民者之間的矛盾

    英國對緬甸進行殖民統治時期,緬甸境內有大量的民族主義精英,這些人對於西方殖民者入侵自己的領土和控制自己國家的主權極其不滿,他們仇視西方殖民者,並且想脫離他們獨立。尤其是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期間,西方列強將危機轉移到東南亞國家,導致大量本國民族企業家紛紛破產,更是引起了當地人民對於西方殖民者的不滿。所以當日寇入侵緬甸之時,很多人沒有和英國殖民者站在一起,而是選擇了幫助日軍攻擊英國軍隊。比較出名的就是緬甸的昂山和日軍簽訂“聯日反英”計劃,並組建“緬甸獨立軍”,和英軍、中國遠征軍交戰。

    日本早期鑽了英國在歐洲對付德國、義大利的空子,在東南亞戰場的作戰中勢如破竹,快速的佔領了東南亞全境。但在後來英國騰出手來,一心對付東南亞的日軍以後,日軍的疲態就開始顯現,早前英國被日軍追著打的局面,迅速逆轉。

  • 4 # 我的腳步你跟不上

    1緬甸的英軍對當地人還可以,對日軍就是不行,氣勢上已經不行了。

    2緬甸英軍過久了安穩日子,貪生怕死。

  • 5 # 不沉的經遠

    在日本進攻緬甸前,英國正在歐洲和德國打的厲害,主力部隊第一優先順序是守衛英國,防止德國進攻,其次是守衛中東,在北非和隆美爾打的激烈,在遠東的部隊不是新兵,就是殖民地部隊,戰鬥力很差,而即使在遠東,緬甸的地位也遠不如新加坡、香港和印度。

    因此在日軍進攻緬甸是,在緬甸的英軍雖然得到了加強,也只有兩個步兵師和一個裝甲旅,雖然還有遠征軍第5軍和第6軍的配合,但是面對日軍4個師團的兵力,還是處於弱勢。而且英軍剛剛吃了一系列敗仗,而且還不習慣叢林戰爭,所以開始吃了很大虧。

    斯利姆到任以後,雖然不能挽回敗局,但是在撤退戰中打的不錯,避免了英軍的崩潰,同時在戰鬥中逐步讓英軍適應叢林戰爭,總結出很多叢林戰的作戰戰術。所以沒多久之後的英帕爾戰役,就輪到日本人吃苦頭了,英軍殲滅日軍5萬多人,自己損失不到日本的一半。之後斯利姆又指揮英軍取得曼德勒大捷,一口氣打到了仰光,英軍承擔了反攻緬甸的主要責任,戰果也非常輝煌。

  • 6 # 卡扎拉

    英軍在緬甸的裝備不足和殖民地軍隊的戰鬥力低下在面對鼎盛時期的日軍的作戰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1941年1月,日軍在攻佔英屬馬來亞後,決定向大英帝國的亞洲戰略重鎮——印度進軍,同時也為了配合日軍侵華軍切斷滇緬公路,日軍開始進攻緬甸。由飯田祥二郎中將所指揮的日本第十五軍(第33師團和第55師團)總數約35000人開始進攻緬甸。而此時英軍只有由赫頓中將指揮的2個英國營和3個印度旅以及後來支援的印度第十七師。無論是在人數上還是作戰人員的素質上都是比不上日軍的。同時在空中力量上的對比更加的嚴峻,日軍擁有兩個陸軍航空兵旅,而英軍方面只有37架飛機。

    (在緬甸行軍的日軍)

    1月30日,日軍發動攻擊攻克緬甸東部重鎮,隨後在3月8日,日軍佔領緬甸首都仰光。從此雙方進入了一個短暫的休整期,在此期間,日軍得到了第18師團和56師團以及兩個坦克聯隊的增援,陸軍航空兵也增加到了4個旅。日軍方面已經擁有了6萬人的地面部隊和400架戰機。而英軍方面得到了從中國增援的中國遠征軍約10萬人的部隊,同時也得到了從馬來亞撤回的三個被打殘的空軍中隊以及中國派來的2箇中隊的戰機,但仍然不足百架戰機。在空中力量的對比上同盟國對比日軍力量懸殊。4月初,日本第十五軍向北挺進到伊洛瓦底江,直逼曼德勒,以達到其切斷滇緬公路的目標。現在中英軍約有16萬人,在曼德勒以南約150英里的地方據守著一條東西向的防線。但日軍巧妙的繞過曼德勒防線的西面,包圍了英國守軍,並在4月中旬攻佔仁安羌。同時日軍再向東迂迴直逼滇緬路上的臘戍。而英軍決定放棄曼德勒向印度方向撤退,導致中國軍隊的右翼暴露。從此英軍開始的大逃竄,在英軍撤退到印度境內時,損失了一萬四千人以及大部分裝備(與英軍在敦刻爾克時實在是一模一樣)。同時中國遠征軍也因為英軍的潰敗而被日軍包圍,而遠征軍突圍回國和撤退到印度的途中付出了幾萬人的代價。至此日軍緬甸戰役全面獲勝。

    (開往緬甸的中國遠征軍)

    究其原因,一是英軍的殖民地軍隊的戰鬥力低下,在面對日軍時的戰鬥意志不強而時而發生潰敗。二是英軍的裝備不足,由於英軍在馬來亞投入的主要兵力都被日軍消滅,導致了緬甸戰場的裝備缺乏。三是英軍與友軍配合不當,在曼德勒會戰中逃逸導致中國軍隊的側翼暴露導致整個戰役失敗。四是日軍正值鼎盛時期,經過中國戰場的鍛鍊,日軍的戰鬥力大幅提升,英軍自然無法對付。

    (在散兵坑中的英軍駐緬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兒燙傷脫皮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