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酒浪人
-
2 # 書中有毒
有宋一代,能白紙黑字寫到史書上的宰相,有趙普、寇準、範仲俺、王安石、司馬光、李綱、秦檜、賈似道、文天祥等十位。在這十人中,哪個最有特色呢?我個人認為還是王安石。
王安石不是能折騰,是太能折騰了。如果說世上能用涶沫淹死人,王安石應首當其衝,可這老兄吉人天祥命硬,愣是越唾越益壯。他本是文聯主席的料,寫詩還湊合,評詩特歪扭,同行都笑話——就象他的性格一樣執拗、絕情。他是隻旱鴨子,可硬要趕著上架,搞改革。他有這個天分,是天生的理論家——不需實踐的那種,是系統性敢破敢立的“王敢當”。既然是改革,那肯定是要改,也要革。舊事物會反彈或彈反,有時很劇烈很沒道德底線,睜眼說瞎話者比比皆是,比如少年破了缸的司馬光就是,此人著書立說還行,但道德水準不堪,還涉嫌賣祖通敵。司馬光註定了是王安石的死冤家,肓目反對變法,凡正看不順眼,為此隱居15年。神宗雖是王安石的主心骨大後臺,但反對他的人能繞汴京六圈半,既有老師也有摯友,既有後宮也有市井,他空前地孤獨,他在孤獨中開始絕望,在絕望中絕情——順我(新法)者昌,逆我者亡。雖然太祖有約法,不準因言而殺士大夫。但有時的貶斥九重天比殺了還折磨。比如蘇軾,一生就在貶貶謫滴中快樂並創作者,臨了他感謝王安石才認清了改革的玄妙與真諦,他上了司馬光的邪當,付出了一生的代價,改革原來比寫詩難得多又簡單地多!
宋神宗盲目樂觀,王安石樂觀盲目,財稅改革的失敗,不是王安石的錯,王安石只是背鍋俠。問題出在執行者,全國官員的素質決定了改革的成敗。讀聖賢書差距不大,但走下田頭就掉了牙。他被迫兩次辭相,又被迫兩次復相。當他得知還能還朝為相時,激動地兩腿小跑,從金陵到汴京走了7天,這在平素是20天的行程啊。最後被他自己親自培養起來的改革創將呂惠擠走,走的很無奈,又不能表達,是啞巴吃黃連。朝臣們由兩大派別演變為各派內訌——終於,改革成了黨爭的工具。他羞愧不已,兒子病逝了,他沒有被擊倒。然而哲宗繼位,高大後垂簾,死對頭司馬光幽靈般還朝,一個清算的時代來臨,新法徹底被廢,幾十年的折騰還原到起點,這次,王安石徹底倒下了。他的名字,都被刻上了石碑,是那種不朽的秋後清算的碑,比鋼硬,比紙軟。
他幾十年的折騰,雖然把大宋朝的朝局改成了內鬥嚴重勢不兩立的兩大派,大宋最終就是被這內鬥拖垮拖亡——敵人往往鑽了內鬥的空子。但這種創新精神探索精神難能可貴。他是另類,大半生都在為大宋的富國強兵築著一個時代夢,可惜,夢想終究破滅。這不全怪他,但他作為沒計者,雖有敗筆之處,但在有宋一代史乃至中華史上畫下了光彩奪目的一筆,不是嗎?
-
3 # 錦小馬
宋朝,相信大家對這個朝代都不陌生,這個朝代在歷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筆,宋朝出了很多名臣良相。
宋代的宰相是個相當寬泛的概念,中央並不設“宰相”這一實際官職,但達到相應地位,就會被稱作“宰相”。
宰相是中書門下最高長官。北宋前期大多數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宰相一般設三名或者兩名,根據其帶的館職不同來判斷首次。這個比較有意思,但確實是有這回事的。
其中昭文館大學士權利最大,可以稱之為首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稱昭文相。次相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簡稱史館相。末相為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集賢相。
宋代宰相權力極大,地位也很高,位次在親王之上,那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宋朝宰相誰最厲害呢?這個真不好說,很多人都各有特色,都有作為,放在一起比較,實在不好判斷。我們比較耳熟的有幾個名字,王安石,寇準,司馬光等等。
王安石是一代名相,雖然他推行的改革失敗了,這個人能力是有的,畢竟被青史留了名。為了促進誰會生產力可謂嘔心瀝血,後來雖然失敗,但其才學和魄力卻是值得稱頌的。
司馬光作為王安石的對手,一本資治通鑑對後世的影響,完全可以說明司馬光絕對可以稱之為一治國良才,雖然他與王安石的政治觀點不同,但是卻並不能說他是錯的,這個人雖然古板了一些,但也是一位治世良才。
寇準這個人可能比較熟悉了就,寇準又被稱之為“寇老西”為官清正廉潔,在廣大中原人民群眾中享譽崇高,甚至於連遼邦也深為敬佩。寇準在幾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執掌國家大權的宰相,卻沒有為自已建造一所私宅府第。足以看出這個人的清廉,這個人的口碑也是非常好的。
南宋時期也有很多明臣良相,比如李剛。還有宋末時期的文天祥,只不過文天祥生不逢時。只留下“人生自古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言。南宋滅亡時,陸秀夫對幼主行大禮後,和小皇帝一同跳崖殉國,不得不說,這等氣節還是很令人欽佩的。
-
4 # 青言論史
有宋一朝,有句俗話,叫“北宋缺將,南宋缺相”。也就是說,宋朝的名相,大多都在北宋。而若論及兩宋三百年間第一宰相,我認為當屬范仲淹。
北宋期間的名相確實不少,比如開國的宰相趙普、被後世譽為“聖相”的李沆、因為變法而爭議不止的王安石等。但是范仲淹和他們比起來,有一個他們都不具有的優勢——軍功。
范仲淹確實是文臣,但是他卻也是邊防軍的統帥,這個很多人也都知道。而北宋在對西夏的戰爭之中,前期打得稀爛無比,到後期卻能逐漸抹平差距甚至佔據主動,和范仲淹在西北有很大關係,北宋的最強軍團——西軍就出自范仲淹之手。更難能可貴的是,范仲淹還發掘了北宋中期最優秀的將領——狄青。
除此以外,范仲淹的個人道德水準也是最高的。他被稱為“宋朝三百年第一完人”,不是沒有原因的。早年的貧苦生活沒有把他擊倒,反倒把他磨礪得更加成熟堅勁。他的慶曆新政,也是兩宋時期最靠譜、最有發展潛力的一次改革
只可惜,無論是慶曆新政,還是他的西軍,最後都在他身後五十年迅速隕落。因為北宋的皇帝和宰相,已經不是仁宗和他自己了。
-
5 # 若棄00
毫不猶豫選拗相公王安石。一:趙普呢,能力是有的,不過人品就不咋樣了,完全辜負太祖對他的信任,所以太祖釋兵權完全就是錯誤,如果留著開國元勳的兵權,以武將的耿直性子和對太祖的情感,哪來後來的那麼多事?
二:寇準,膽略是有的,本事也有,但對軍事不怎麼行。
三:范仲淹,文才是有的,不然也寫不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過具體的執政能力有待考究,更何況還遇到了歐陽修這群豬隊友,所以執政能力得打問號!
四:王安石,最牛的,他的事蹟耳熟能詳,不用說了,就是舊黨勢力太大,可惜了。
五:司馬光,二貨加白痴,要不是靠《資治通鑑》,不知道得被罵成什麼樣,不想多說他,感興趣的自己去了解下這個二貨上臺之後乾的傻逼事!
回覆列表
老話說北宋缺將,南宋缺相,北宋拿的出手的將領也就狄青等寥寥數人了,明相不少,大概說幾位吧;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哥們名氣實在大的很,事兩朝皇帝,三任宰相,還得了善終,終於七十一歲,死後趙光義悲痛不已,賜“忠獻”,要說他乾的活實在牛的不行,趙匡胤乾的每件重要的時都少不了這位主兒,燭光斧影后太宗繼位繼續重用,兩次為相,中國歷史上的名相絕對少不了他;
王安石,變法家,改革家,變法絕對是沒問題的,實實在在提升了宋朝的國力,主要是執行者對變法的理解導致很多政策過度執行導致了最後變法的失敗,好經讓人念壞,典型的豬隊友坑人,若身邊有一批給力的幹事官員,王安石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不會是個失敗者;
司馬光,不吐槽心裡不爽,除了砸缸沒幹過人事兒,不說了;
寇準,老西兒,這位絕對是名氣最大的,故事很多,有興趣可以看電視聽書,劇情絕對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