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不見的角落
-
2 # 傑說文史
大漢盛唐,都是在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跡,西漢建國210年滅與於王莽,東漢建國190年終於三國,唐代建國289 後就開始了五代十國的亂世,為什麼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強大王朝都是在幾代皇帝以後都會迅速的走向衰落滅亡?
1.土地問題,無論是漢朝還是唐朝都是在經歷戰亂後建立的新王朝,能從亂世中走出來建立王朝的統治者,不管是劉邦還是唐朝李淵,李世民父子,都是深刻體驗過戰亂的災害,經歷亂世後人口銳減,有大量的荒地可以被開荒,再加上明君能臣的治理,糧食產量快速增長,王朝進去盛世。隨著時間發展到了王朝的中、後期,土地不再增加,人口卻在不斷的增加,人口對糧食產量形成壓力,加上官員地主階層對土地的大量兼併,造成大量農民失去土地。由此,一旦出現自然災難,失去土地的農民就會起義,衝擊整個王朝的統治。
西漢衰落的重要原因是土地兼併,社會矛盾尖銳。而東漢政權是西漢皇族劉秀在豪強地主階級支援下建立起來的。代表豪強地主利益的東漢政權放任豪強地主兼併土地,使得從西漢以來土地兼併的局面絲毫沒有改觀。
2.統治階級的貪汙腐敗,在漢王朝由於皇帝的權力過於集中,官員選拔是孝廉制,官員選拔靠推薦,有才華的下層人員很難參與國家管理。再加上皇帝幼小的情況,官員缺乏行政水準,導致行政系統癱瘓,到了東漢中後期國家權利在外戚和宦官之間爭奪,政局混亂,甚至皇帝自己直接就賣官鬻爵。
3.戰亂和軍閥割據,如唐朝“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唐朝是一派繁榮昌盛的盛世情景。杜甫曾在他的詩中描寫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這樣的盛世美景,從此不再,在後面的百十年之間,整個王朝被各地節度使藩鎮割據,相互之間攻伐,不聽中央的指揮,擁兵自立,謀取自己的私利。
東漢末年亦是由於土地兼併農民困苦,爆發太平軍起義直接導致各地門閥世家勢力急劇擴張,直接導致中央對地方失去控制。造成後面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三國鼎立”的動亂。
-
3 # 汗屋
每一個王朝都基本沒有超過三百年,我認為這是由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第一個:越到王朝後期,最高統治者越發的無知和執政水平低能化。開國的皇帝和後面幾任皇帝受到家風的影響,對外部事物接觸多,所以執政水平高。
第二個:統治集團利益關係複雜化。從開國到結束,統治集團內部已經形成了一種關係網,這種關係網使王權影響力的削弱並可能導致部分集團和部分集團的對抗。
第三個:長期的戰爭開支和統治集團的奢華生活。戰爭開支導致農業遭到破壞,人口的減少,國家財富流失。而統治集團的奢華生活更是引起農民不滿。
第四個:各類矛盾的疊加,缺乏社會階層打
大變動的小農經濟無法滿足打破階層固化的需求。
第五個:土地兼併嚴重,土地兼併導致農民變流民,所以造成一種破壞勢力。
-
4 # 農村馬上來
一)經濟生態圈的崩潰。
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華人有錢之後第一念想是什麼?毫無疑問,“買房置地”,千百年來從未改變。
土地,不管是農耕文明的農田,還是遊牧文明的牧場,都是有限的,這就意味著出產的財富也是有限的。在封閉的自給自足的封建社會中,和平年間不斷增長的人口必然讓有限的土地、有限的糧食難以負荷,更何況土地、糧食、財富集聚在鄉紳地主、上層權貴手中,封建經濟生態圈必然崩潰。
李自成起義
封建社會,農民的未來,始終走不出土地束縛的圍欄,只能坐等“餓殍遍野”。當死亡的幽靈遊蕩橫行之時,揭竿而起,為生存而戰的農民就會無所無懼,如泥石流一般沖刷著攔路的一切障礙,其破壞性不因障礙物的好壞而有絲毫減弱。
(二)政治生態圈的糜爛。
封建王朝的興衰,身系帝王一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皆是帝王中的翹楚,文治武功出眾,仍難免治國有疏漏瑕疵。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體制下,好皇帝不多、壞皇帝不少的情況下,治亂輪迴、王朝更替就再正常不過了。宮闈長大,“眼瞎耳聾”的天子們,不會懂得黎民百姓的艱難,大部分的生命時光用在吃喝玩樂當中,指點江山時,也只會說出“何不食肉糜”的荒誕之言。如此一來,封建王朝活不過三百年,真的不是人力可違!
天災人禍,餓殍遍野
吏治腐敗。本該維繫帝國生存發展的官僚集團,忘記了自身職責,只會吸取民脂民膏,動搖底層民眾對王朝的信任,滋養民怨民憤,肆無忌憚地“造福一方”。
邊患四起。腐朽的帝國,恰似紙老虎,短時間內可以嚇唬住過慣安穩日子的小老百姓,可是邊疆飢腸轆轆的惡狼,早已安耐不住性子,劫掠打秋風,不斷嘗試,野心慢慢長大,直到中原王朝“黔驢技窮”。
人民的新中國,萬歲萬歲萬萬歲
中國兩千年的封建文明,傲視獨立於世界之巔,華人沉醉於“天朝上國”迷夢當中難以自拔,直到1842年英國的洋槍利炮敲開了中國的“閉關鎖國”。睜眼看世界的華人,首次遭遇到了千百年來未有之變局,改革—革命,追逐世界潮流,或許三百年的難題自會迎刃而解。
回覆列表
饗國問題是歷朝歷代最為關心的根本問題,“千秋萬代,國祚永存”只是一句吉祥話,從歷史上看來,沒有任何一個強盛的皇朝可以饗國超過三百年。周朝以前的歷史由於史料模糊不準確,暫不考慮在內。西漢饗國210年,東漢饗國190年,唐代饗國289 年,北宋饗國187年,南宋饗國152年,明朝饗國276年,清朝饗國276年。可以說,秦代以後,歷朝歷代就沒有一個傳承有序沒有中斷的強大王朝饗國超過300年。這也正是所謂的興亡盛衰,更替迴圈。但為何會存在這種情況的呢?
第一、每一個王朝內在矛盾的累積到爆發最多不超過300年
自漢代之後,歷朝歷代都在總結前朝的興亡教訓,自賈誼的《過秦論》開始每一個世代都在盡力改正、避免、消除前代所犯下的錯誤。比如,唐代信任武將,授予武將以高官厚祿,重兵實權,但是卻釀成了安史之亂以及後來的藩鎮割據。所以,宋朝立國就開始防範武將,以文官掌兵權,雖然有效控制了武將的勢力,但是卻敗亡於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入侵。由此可見,歷史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矛盾也是,當皇帝費盡心機解決了一個重大矛盾,新的問題又會不斷湧現出來。秦亡於暴政,西漢亡於外戚,東漢亡於宦官,唐朝亡於藩鎮,宋朝亡於外患,明朝亡於內亂,清朝亡於列強。矛盾不同,路線相似,從建國-發展-壯大-鼎盛-巔峰-衰落-滅亡,都遵循著類似的過程,所以大多都無法超過三百年。
第二,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每一個強大朝代的滅亡都不是轉瞬即來的,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王朝滅亡的種子往往在早期就已經埋下。比如西漢時期的外戚專權幾乎就是伴隨著整個西漢歷史的始末,從高祖時期的呂后到最後的王莽,皇族宗室與外戚的鬥爭幾乎沒有一天停歇。只是到了後期,皇族式微,外戚的力量無法得到節制,才最終釀成了王莽篡漢的結局。唐代的藩鎮割據也是早在安史之亂前就已經禍根深種。而這種問題,統治者往往是束手無策的,這與統治者的能力無關。唐宣宗李忱有“小太宗”的稱呼,在位時期也是勵精圖治,但是仍然無法挽救江河日下的大唐王朝,只能是苟延歲月,輸血續命而已。清朝歷代皇帝都算得上勤勉,晚期更有同光中興四大名臣相助,但是也難以抵抗列強的鐵蹄入侵,最終只能歸咎於“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天命氣數論了。
文:經典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