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映紅

    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或養護人,那麼你就是孩子成長的原生家庭,你對孩子的教養影響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所以,“原生家庭”是一箇中性詞,不涉及價值判斷,避無可避,除非你孩子在孤兒院成長。

    正確的問題應該是是,如何給孩子積極的原生家庭影響。

    雖然未必每一對父母都愛孩子,但不妨假設即使每一對父母都愛孩子,那麼不同孩子原生家庭的影響差異是什麼?怎樣的父母及教養環境是“有毒”的原生家庭?

    首先,父母人格不健全,存在著各種問題,例如,缺乏積極自尊。一對自尊水平不高父母,他們生活中就回處處維護自尊,孩子也不過是維護自尊的工具。像那些外公共場所動輒打孩子,或者孩子與別人發生爭執,總是斥責自己孩子,都與父母低自尊又試圖維護自尊有關。這樣的父母在孩子的原生家庭記憶中永遠都是嫌棄自己,不待見自己,從不理解和支援自己,宛若噩夢。

    嚴重的,如罹患各種人格障礙的父母,不可避免都可能給孩子留下原生家庭的消極甚至創傷記憶。按照精神病學臨床資料,罹患各種人格障礙的人群比例大約10~15%,每9~10個人中有一個。

    其次是父母心智不成熟,也不選擇和努力致力於自己心智成熟。儘管每一對父母生理年齡都已經成年,但未必沒一對父母都心智成熟,社會化發展水平都與年齡相稱。例如,“媽寶”男父親,自己心智還滯留在兒童狀態,卻已經成為父親,那麼大機率她將是孩子成長記憶中不堪的父親形象,直接對兒子的社會化發展帶來誤導,對女兒擇偶帶來誤導。

    說起來,80後、90後年輕父母中,因為心智不成熟,被視為“巨嬰”的比例相當高,甚至被某心理科普作家稱為“巨嬰國”,這同時反映了現在00後、10後的孩子普遍面臨成長中不堪的原生家庭現實,直接影響了孩子未來的社會化發展。

    再者,父母某些不合時宜的觀念或品行問題,也會對孩子帶來原生家庭的噩夢或不堪的記憶。例如,重男輕女的保守偏狹觀念,不僅對女兒是噩夢,符合兒子也是誤導。再例如,父母三觀不正,孩子基本上有樣學樣習得不正的三觀,並導致孩子未來社會適應的困難。

    不僅如此,父母不一致的教養,或者父母之間的衝突,都可能給孩子留下消極甚至創傷性的原生家庭記憶。例如,彼此不愛又強扭在一起父母,時不時吵架,直接影響的就是孩子未來對婚姻的信心,年輕人的不婚族、丁克家庭,其中有不少就是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堪記憶對婚姻、生育充滿疑慮或牴觸。

    好了,回過頭來看,怎樣的父母才是孩子記憶中積極的原生家庭記憶?才是孩子社會適應和發展過程勇敢、堅強和無畏的原生家庭支援?

    一、人格健全的父母。這不僅意味著自己人格健全,還意味著伴侶的人格健全。一對父母至少要努力避免因為人格的不健全而對孩子成長產生消極影響或帶來傷害。這意味著父母意識到自己人格可能不健全,必要時積極主動尋求心理輔導幫助,而不是放任自己的“性情”。

    二、心智成熟,或起碼積極主動選擇心智成熟的成長。年輕父母心智不成熟的根源主要因為自己成長過程原生家庭的消極影響,例如,“媽寶”男背後必然有一個強勢的支配型母親。因此,年輕父母們一定要有意識,透過繼續成長來消弭原生家庭的消極烙印。

    這麼說吧,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雖然重大,但未必是決定性的。離開原生家庭後的繼續成長,特別是次生家庭是心智成長的重要途徑。這裡麵包括兩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伴侶和孩子。沒錯,包括孩子。這意味著選擇一位相對成熟的伴侶有助於自己的成長,同時也意味著以成長的心態陪護孩子的成長,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不僅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對自己的犒賞。

    三,三觀正。這裡說的“三觀正”並不意味著應該選擇怎樣的意識形態觀念,而是無論選擇怎樣意識形態觀念,起碼不與普世的價值相沖突,例如:平等、尊重的普世價值觀,反映在親子互動中就是平等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特異性。

    這意味著父母有必要反省和檢討自己說持有的觀念,如果不合時宜,不能與時俱進,那就有可能給孩子帶來誤導乃至戕害。

    四,愛自己,愛孩子,愛伴侶。首先是愛自己,愛自己的父母才是給孩子最積極的示範,不愛自己的父母,其實也不能積極地愛孩子;其次是父母廝守,應該有愛,父母彼此相愛是對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環境。

    即使父母之間不愛了,那麼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祝福對方,積極追求各自幸福,對孩子也是積極的示範影響。

    五、學習型父母。在全球化和資訊化的時代,特別是孩子未來適應和發展的社會可謂日新月異,任何既有的經驗和教條都是落伍的。所以,父母應該不斷學習,接受教育,特別是親職教育,學習如何勝任日新月異的全球化和資訊化的時代父母角色。

    那些不惜耗費高昂資金把孩子送進各種補習班、興趣班,自己卻坐在外面無所事事地父母其實是本末倒置了。一個不學習,對學習不以為然的父母才是孩子未來社會適應和發展的絆腳石。

    總結起來,一對父母如果人格健全,心智成熟,三觀正,懂愛,積極學習,那麼就是孩子健康、積極成長的原生家庭。

  • 2 # 快樂庭院

    一個從小在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無法規避原生家庭的影響。

    要想健康正確地教育小孩,唯一的方法就是家長自己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的修養和教育能力,和孩子一起成長。

    為什麼說人無法規避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這是由人面臨的現實決定的:

    人是生活在地球這個大環境中,又是生活在家庭這個小環境中,人是無法獨立生存下來的,尤其小孩子,需要家裡的照顧才能生存下來。

    鑑於這種現實,一個孩子自小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必然的,這種影響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這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是一個整體,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無法分開獨立存在。

    不過家長不要過於理想化地絕對正確地教育小孩子,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絕對正確。

    題主這個問題本身就過於理想化,不過我能明白題主是想問如果儘可能正確地教育小孩?如何儘可能讓孩子成長地更好?

    就此我想我們可以按照如下的思路去做:

    1,我們自己不斷提升自我修養和教育能力,能給自己的小孩一個儘可能好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有這麼一句話很有道理:父母是孩子的底片,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

    我們把底片儘可能地修煉好,影印件自然會很好。

    2,我們儘可能尊重生命成長的規律,按照規律去做很多事情,不違背規律也就是一種順勢養育。不過分嬌寵,不過分壓制,做任何一種事情儘可能地保持一種不過分的態度。

    比如我們可以給孩子買玩具,但沒必要對孩子有求必應;我們可以限制孩子一些過分的行為,但不能讓孩子完全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到。

    3,我們在養育孩子過程中,要抓根本,根本就是為人處世的學問。

    比如尊重他人,比如誠實守信,比如與人相處要學著體諒他人,換位思考,等這些做人的根本。

    對於一個物質的損壞或者丟失等要想得開,把它變成一種教育的好機會。

    曾經有一個父親有一個著名球星簽名的籃球,兒子一直想玩,可父親就不捨得讓孩子玩,他的理由是“上面有簽名。”還沒有意識到簽名為何物的兒子把球星的簽名洗掉後拿著球來找父親,告訴爸爸“可以玩了,上面沒有簽名了!”這位爸爸的失落有多大?球迷們可想而知,不過這位爸爸轉念之下也就釋然了,陪兒子玩了個痛快!

    一般情況下,如果能做到上述三點,那麼孩子長大後自然錯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種植桃樹需要技術支撐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