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舊城舊夢舊時光369
-
2 # 這個人很懶85
檀淵之盟為現代社會解決國家爭端提供了範本。但教訓就是,即使是和平時期,也不能鬆懈武備。鄰國或許可以檀淵之盟,但鄰國的鄰國也許是嗜血的猛獸,滅了鄰國後下一個就輪到你自己了。
-
3 # 二哥聊歷史
澶淵之盟歸根結底是實力問題。當時遼沒實力滅宋,宋也沒實力收回燕雲十六州。雙方在邊境都投入大量軍備,反覆爭奪,消耗很大。打仗是要花錢死人的,這時候議和對雙方都有好處。至於說磨滅了漢人的血性,我認為是不成立的,畢竟後來還有醉裡挑燈看劍的辛棄疾,還有精忠報國的岳飛!應該說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是充滿血性的名族!
-
4 # 鬼影問道化真身
歷史的意義在於提供教訓。
遼國趁著中原動亂,兵不血刃的獲得了燕雲十六州,從此中原北門洞開,無險可守。
另一方面遼國獲得了一個穩定的農業區,而且還獲得了一個與中原農業區,進行無障礙貿易的機會。這對起源於塞北的遼國來說極為寶貴。因此遼國拼死老命也不會在燕雲十六州上,進行任何讓步。
北宋統一中原後,對燕雲十六州的戰略地位很重視,於是起兵攻打,結果勞命傷財,也未能如願!在戰局極為不利的情況下,被迫與遼國定了《澶淵之盟》,從此迎來了北方邊境的百年和平。
這一紙盟約,對遼宋雙方都有利,不存在磨滅漢人血性問題,只是這一歷史事件沒讓宋朝有所覺悟,有所警醒,這才是最大的遺憾!
遼國讓宋朝一統江山,本身就犯下了戰略性錯誤,可謂遺害無窮!
宋朝一統江山後,不顧遼國實力強悍,思慮不周,盲目動武,結果非但沒奪到燕雲十六州,反而勞命傷財,損失巨大!
宋朝吃了大虧後,不長記性,不吸取教訓,沒有及時討伐壓服党項人,導致長出個西夏國,這也是一大遺憾!
越南升龍獨立,宋朝也沒傾力去平定,對大理丶吐蕃諸落也不加強打擊管理,這也是一大失誤。後來蒙古人就是從吐蕃諸部進入四川,從大理方向進犯南宋的。
燕雲十六州沒收回,華北無險可守,都城開封,面對燕雲十六州方向門戶大開,十分危險,而北宋居然沒有遷都。後來女真金國果真從燕雲十六州來犯。北宋滅亡。
憑心而論《澶淵之盟》不算失敗,也不存在磨滅漢人血性的問題,但是這紙盟約沒有打醒漢人,沒讓漢人吸取教訓,從全方位審視天下,從根本上改變國策,才是最大的遺憾!
自己的失敗不僅僅是因為對手強大,更多的是自己應對的方式不對!沒有正確的應對方式,所謂血性,也只不過是一種類似於犧牲獻祭的行為,雖然壯烈,但卻沒有實際意義!
-
5 # 子泉觀察
澶淵之盟對於宋遼兩國來說應該是一個雙贏的結果。對於遼朝來說,與宋朝結盟有利於他們穩定朝內政局,而對於宋朝來說,則有利於發展國家的經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其實宋遼兩國誰也無法吞併誰,訂立合約其實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我們先來看一下經濟:
澶淵之盟給宋遼兩國帶來了長期穩定的和平局面,特別是對於北宋,經濟由此進入大發展時代。我們先看一下澶淵之盟的條約都是什麼:
1.宋遼雙方以白溝河為界;
2.宋朝每年向遼朝提供20萬匹絹,10萬兩白銀的歲幣;
3.宋遼以兄弟之國相稱,宋真宗稱遼聖宗為弟,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
4.宋遼兩國在邊境開設榷場進行貿易;
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盟約都有哪些意義?首先,他為宋遼兩國帶來了長期和平,我們統計了一下,宋遼兩國在澶淵之盟之後基本上沒有打過仗,雙方和平局面保持120多年,穩定是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和平,經濟,文化的繁榮都是空談。其次,我們來算一筆財政費用。盟約裡面有說到宋朝每年要向遼朝輸送30萬兩歲幣(當時絹和白銀是可以相抵的),30萬兩歲幣是一個什麼概念呢?30萬兩並不多,大概相當於宋朝全年經濟收入的2%,甚至有時更少,還約等於宋朝兩個中等縣城的收入。但如果要是兩國打起仗來,或者是處於緊張局勢,宋朝要每年要花費的軍費就不止是這2%了,據有關學者統計,宋朝每打一場中型級別的戰爭就要花費白銀約1500萬兩。而常規駐軍費用就要花到3000萬兩。透過這麼一計算,我們現在把歲幣和軍費的支出做一個比較,顯而意見,澶淵之盟的簽訂,是為宋朝節省下來了不少的銀子的,這對宋朝來說相當划算。而且打仗不僅僅是燒錢,還會對生產力會產生極大的破壞性,從這個角度來說,盟約對宋朝的經濟發展還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那我們再來說說,澶淵之盟的簽訂是否有把漢人的血性磨滅掉?我們有聽說過一句話,叫崖山之後再無中國,明亡之後再無華夏。其實唐宋之交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中國的很多特點在這個時期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中國的血性在這個時期就有變化。宋朝之前的朝代,人們還是比較崇尚尚武的精神,尤其是在漢唐時期,尚武性格尤為濃厚,很多邊塞詩歌都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的特點,這邊就不再多說了。但在宋朝之後,華人的性格慢慢趨於文治,尤其是在宋朝,是一個典型的昌文偃武的朝代。這個從宋朝文人的詩歌當中也體現的比較明顯。但在元朝之前,漢人的血性還是沒有被磨滅,南宋末年,宋朝的老百姓為了反抗蒙古人的壓迫,在崖山戰敗之時,10萬人跳海殉國,也演繹了反抗史上最悲壯的一幕,可見那時的漢人血性猶存。所以說澶淵之盟磨滅了漢人的血性這一說法,其實也是不太成立的。
-
6 # 棠前花海
不請自來。
燕雲十六州一直是趙官家的心頭病,自後唐石敬瑭將燕雲十六週割讓給遼國後,大宋自太祖起,數次北伐,勞民傷財,竟一直沒有收復失地,如鯁在喉。
對北宋來說,燕雲十六州是戰略要地,是拱衛京師開封的屏障。沒有了燕雲十六州,北方遊牧民族可以長驅直下,進可攻,退可守,極大威脅中原政權的安全。
而對遼國來說,燕雲十六州是一個先進的農業區,它的農業、手工業和其他文化活動都比契丹本部地區發達。有了燕雲十六州,遼國可以與中原貿易互通,文化交融,極大地增強了國力,也就有了覬覦中原之心。
就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國發動了戰爭。宋真宗本想南逃,但在寇準的力勸下,御駕親征。雙方互有勝負,再打下去誰也奈何不了誰,便有了澶淵之盟。
總的來說,這紙盟約對遼宋雙方都有利。遼國守住了燕雲十六州,還可以獲得歲幣三十萬。而宋國作為中國歷史上商業最繁榮的朝代,歲幣也早就從互市中賺回來了,反而節省了鉅額戰爭開支,歲幣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從此北方邊境迎來了百年和平,促進了兩國文化經濟的繁榮。
至於磨滅漢人血性的問題。後世人看來,北宋在有利的軍事情況下主動求和,當然是慫包的表現。議和不可取,應該打出威風,打出漢家王朝的尊嚴。不以後來者的眼光指點江山,本就是紙上談兵。對當時遼宋兩國的老百姓來說,沒有戰爭就是最好的選擇。因此也不存在磨滅血性的問題,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就是最好的選擇。
澶淵之盟後,北宋疏於武備,再也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打算,最終為金所滅,不禁令人唏噓!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繁榮的經濟需要強大的國防保障,否則終究是無根之萍!
回覆列表
檀淵之盟磨掉的是遼國的血性……燕雲十六州是遼國合法所得,換個角度看北宋才是侵略者。但檀淵之盟後宋遼兩國結為兄弟之國,帶來了上百年的和平。並且契丹人漢化程度越來越高,早已"彬彬無異於中華"。同時戰略上也太過於天真,還真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最後宋徽宗這個蠢貨來了一招"聯金滅遼"。背兄弟之盟,棄祖宗之誓成為不孝不義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