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說科技

    這部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古裝劇,到底還是被吹爆了。

    整部劇被稱充滿了懸疑色彩與歷史架構,不僅故事燒腦,服化道也好評眾多。

    那麼,被吹爆的神劇,到底講了什麼?

    《長安十二時辰》

    這部劇根據同名小說改編。作者馬伯庸,是出了名的擅長以推理對真實史料進行解構和猜想,重組為兼具想像力與真實感的“歷史可能性”。

    《刺客信條》是育碧的一款遊戲,而這個遊戲正是《長安十二時辰》靈感的源泉。

    當初馬伯庸針對知乎“如果你來給《刺客信條》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定在哪裡?”的提問給出了唐朝長安的答案。

    長安中的刺客。不得不說,這部劇真的給人帶來了“遊戲體驗”。像是要找線索才能打通關。

    故事說來簡單,死囚與神童阻止暴亂拯救長安百姓的故事。

    所有的事情發生在十二個時辰內,也就是古裝版的二十四小時反恐劇。雖然主線清晰,但背後的伏筆卻一重接一重。

    劇情背景為唐天寶三載,上元節當日的帝都長安。

    上元節,即是正月十五。因為要辦盛大的花燈會,甚至開放了幾處街坊讓外來的流客入內,出入寬限。

    當下長安城內進入了一群狼衛(來自突厥)。他們混入城內圖謀不軌,想趁節日混亂之際摧毀長安城。

    “有關部門”靖安司作為太子的心腹之地,一直在追查此事。

    這些狼衛兇殘至極,把靖安司安排的臥底殺害。靖安司司丞李必不得已把以前的不良帥張小敬從死牢裡調了出來。

    張小敬是什麼人物?

    手下的人遍佈長安城內,曾是十年西域兵,又任九年長安不良帥。亦正亦邪的帥領,是被形容為狠、毒、辣、拗、絕的“五尊閻羅”。

    李必,看似是位二十出頭的道家居士,實則是一心為了天下百姓想要做宰相的人。

    聖上離宮,太子的勢力不保,這時候拿下狼衛就是立功的機會。於是李必擔保著張小敬經手捉狼大案,想要守護百姓安危,並幫助太子剷除阻礙。

    張小敬雖然出獄破案得到臨時赦免,卻也把這24小時活成了最後一天,答應李必其實還有不能說的秘密。

    二人起初並沒有信任彼此,可為了所有人的生命安危他們堵上了自己最重要的東西。

    李必為了給死囚張小敬爭取破案時間,親自去找右相,賭上了自己的仕途和性命。

    張小敬為了抓住狼衛揭穿背後的巨大陰謀,出賣了自己的暗樁兄弟,甚至自剁手指保人全屍。他押上了義氣和人品。

    不過,隨著劇情發展會發現:李必護不住張小敬,張小敬也有些自身難保。

    如此無權無勢的兩個人,要怎麼在24小時拯救長安?

    孤膽英雄逆轉翻盤,是多數觀眾喜歡看到。

    這部劇最有趣的是拿時間來做催化發展的設定。不斷地報時,就像考試總是被人提醒還有多久交卷。

    可以看出,故事採用了戲劇中的“三一律”。最早由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戲劇理論家提出,後由法國新古典主義戲劇家確定和推行。

    三一律規定劇本創作必須遵守時間、地點和行動的一致,即只允許有一個的故事線索,發生的時間不能超過一天,即24小時,必須只有一個地點。

    在三一律這樣的限制中,更容易突顯戲劇張力與人物個性。本劇顯然是進行了借鑑改良。

    很多觀眾說這部劇像美劇,除了它劇集短少,內容緊湊,還有它的個人英雄主義。

    階下囚來拯救天下百姓。

    作者藉著張小敬,揭示了這個“盛世”的種種致命缺陷。

    鏡頭跟著他在坊間奔走,華麗外表下的長安城,不過是個精緻的空殼。

    以一己之力絕境逢生,他的光環不比超級英雄弱。更有趣的是附加了痞子英雄這一點。

    順帶著,角色也一一呈現。那些我們在歷史書裡看的人,賀知章、李泌、楊玉環、安祿山、岑參……,甚至小到一個僧侶都能找到出處。

    馬伯庸非常善於對已知的史料進行猜想與推演,以達到一種真真假假、虛實難辨的效果。

    看完這部劇,確實混亂了不少,但也為之驚豔。

    除了劇本設定上的優質外,這部劇從置景到服化道,唐代美學的確有所展現。

    上至朝廷典章制度,下到貨食物價,彷彿都在竭力地還原盛世長安的景象。

    鳩杖、髮簪、角色的盔甲、衣衫都經得起推敲,這些細節的分解圖網上都能搜得出來。

    導演在接受採訪時說:我不是想還原大唐,我是想還原大唐的一天。

    我覺得他做到了,至少符合了大眾認知裡較高程度的還原。

    最值得欣賞的是它成就了一種電影的質感。

    電視劇相對電影來說,更依賴對話推動劇情,所以對構圖、色彩方面總是忽略。而這部劇似乎注意到了色彩和畫面構圖,基本是電影的配置。

    鏡頭都是以暖色調為基準,看起來有些中國的文人畫基調。整劇的顏色反差很低,質感厚重,有一股濃厚的唐朝韻味。

    劇中的構圖也非常有特點,不是演員站在佈景裡把話說完就得了。三分法、黃金分割、三角構圖等等,人物在畫面中恰到好處。

    能把劇拍得像電影,成功為這部網劇提升了一個檔次,也俘獲了口味挑剔的觀眾。

    不過,這部優質劇的前幾集觀感較為普通。只是單純的在鋪設劇情背景,引導觀眾的有效事件並不算多。

    第二集就整整追了半小時的輿圖(輿圖即為地圖,在當時一張輿圖價值連城,民間如有私藏會被殺頭的)。雖然細節埋梗,但有些拖沓,讓整部劇的節奏有些不穩當。

    前兩集介紹背景及科普,彈幕甚至大多在刷“看不懂”。第三、四集才引出了重點人物。裡面的細節牽引,都顯得刻意,大概是為了給觀眾講解說明。

    一明一暗的雙線敘事,再加上中間穿插的回憶篇,沒有原著的基礎,這樣割裂的內容有人看不懂其實是正常的。

    隨之後面的劇集,才有了些美劇的效果,逐漸為劇情發展抽絲剝繭。

  • 2 # DOODLEMUNDO

    我希望我會被打臉

    然後捂著臉還美滋滋地看劇

    看到有人提有回憶部分和朝堂部分

    可回憶終究是回憶,小說這樣回憶的也只佔很小篇幅,且回憶多了就容易變成【張小敬傳】。

    適當回憶有助於讀者觀眾瞭解人物

    但如果回憶過頭,就容易本末倒置

    畢竟故事叫【長安十二時辰】,而不是【某某傳奇】

    不過這到底是站在我們原著黨來講,我們原著粉不就是喜愛這類反恐的故事,喜歡這種懸疑推理尋求真相的感覺嗎!

    六十集吖我的天哪

    你得加多少回憶多少朝堂鬥爭多少兄弟情懷

    才能湊成六十集啊!

    得加多少的【解說】才能湊成六十集啊!

    把名字改了吧,《張小敬傳奇》《張小敬與李泌》……

    另外舉個栗子

    《反恐24小時》一集加中間廣告實打實地一小時剛剛好,24集,24小時!

    緊湊又完整

    角色人物的設定,故事,

    政府部門司法部門公眾媒體之間的博弈,

    故事簡直不能太飽滿!

    懸疑推理反恐權謀鬥爭……這類故事的觀眾往往就是追求這個【燒腦】的過程

    如果它不再燒腦了呢!

    雖然損失了一部分原著粉,但是能吸引更多的演員粉以及路人粉

    確實不能太燒腦

    太燒腦,觀眾少

    為啥我感慨這麼多呢

    可是實在是,看不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電腦遊戲《植物大戰殭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