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飆叔講故事

    最好的就是看文言文原文,聽別人給你解釋(音訊),可以喜馬拉雅搜“文言文學習”,有很多經典的文言文直接解讀。

  • 2 # 低空飛行1978

    如果功底深厚,不妨讀原著;如果沒功底,最好讀批註版或解讀版,不然只會因為自己暫時的不足而錯過了一頓精貴的精神食糧!

  • 3 # 淡漠千里1

    對於傳統經典,是照著原著讀還是看著註解讀?對多數人來說,這是個兩難的問題。直接照著原著讀,基本讀不懂;看著他人的註解讀,往往又會被引入歧途。

    根據個人的體會,剛開始要參考前人的註解,但最終還是要靠自己下功夫。逐字逐句到整章整篇,一遍又一遍,不斷否定、不斷修正,直到徹底貫通。

    有一天,當你不再認為古人幼稚膚淺,當你不再認為古人缺乏常識,當你不再認為古人缺乏邏輯,當你對傳統文化架構有了全面清晰的理解後,你一定能體會到什麼是感動,什麼叫震撼!也一定會為作為炎黃子孫而感到無比驕傲和光榮!

    自此以後,你會清醒地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往後的路該怎麼走,不再迷惑於是非、善惡、美醜、利害的判斷與抉擇;

    自此以後,你會變得執著自信--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自此以後,你會變得從容安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自此以後,你會變得仁愛親和--民吾胞也,物吾與也;

    自此以後,你會變得堅毅勇敢--雖千萬人,吾往矣!

  • 4 # 亦有所思

    看書遇到不認識的字,您是翻新華字典呢?還是按自己猜測進行理解呢?

    兼而有之!先是猜測最可能的含意,然後翻開辭典進行求證。

    閱讀古代典藉更是如此。

    論智商,我們不會比古人強。論才學,我們肯定比古人弱。而且那些典藉自帶哲學屬性,或儒,或道,或史,或文。而後期為其做註釋的也是這方面的行家裡手。

    但是,你也應當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古代每一個重新對典藉進行註釋的人,都是有了新想法,新發現才重新做的註釋。我們可以拿詩詞打一個比方。王安石有一首詩《書湖陰先生壁》,全詩如下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如果你上網查詢這首詩的翻譯和註釋和賞析,大多數是錯的,因為王安石實際上在第三,第句用了典故。護田,指護衛園田。藏了一個典故出自《漢書》“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闥指小門,排闥指開門,也藏了一個典故出自《漢書》:“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噲(樊噲)乃排闥直入。”

    但是這個典故的巧妙之處就是看起來不像典故,更不會產生因為讀不懂典故而弄不明白這首詩的含義。懂不懂這個典故並不妨礙讀懂這首詩。所以,當翻譯這首詩的時候,可以略過這個典故,註釋的時候,似乎也可以略過,但賞析的時候不可能,因為這種不影響閱讀效果的用典方式是寫作技巧的一種。它可以增加詩的異樣魅力。

    之所以舉這個例子,無非就是想說明,我們看到的,以為的可能只是一個點,但無數古人累計起來可能看到十個點,百個點。無論是肯定,還是質疑,或者否定,懂得才有資格。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 5 # 永珍小書社

    例如《鏡花緣》這樣的小說,讀原著沒問題的。但是像《文心雕龍》這樣的就得一點點扒著讀啦,當然,我這個是從自己角度來講的。我古文功底不好。功底好的,可以參照第一行來讀。

  • 6 # 東方國學

    這個問題還是對不同的人、不同階段的人有不同的讀法。

    對於人生閱歷豐富,自身悟性比較高的人來說,當然可以直接讀原著。

    在這裡說一下原著與註解的區別,各位自己根據情況來判斷吧。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古代一些領悟能力極高,人生經歷又比較豐富,他們對於人類事物與自然事物的一些體會。而且經過了時間和歷史的檢驗表明,這些經典書籍在任何時代中對人們面對世界都是有用的,所以一直流傳了下來。

    對於原著的解讀,是在各個歷史時代中,讀者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時代的需要,立足於當下的時代對傳統經典書籍中提到的問題進行的理解,其中會涉及到一些裁剪或者延伸。

    這裡面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1、解讀者水平不夠高,對原著出現了誤讀。

    2、解讀者為了迴應他所處的時代出現的問題,才進行的原著解讀。但是他所處的時代出現的問題在今天並不存在。

    其實,無論是裁剪還是延伸,甚至是誤讀。對於原著的解讀,能夠流傳下來的,至少表明解讀者水平不會太差,或者至少比我們當代大多數人高。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讀讀註解是沒有問題的。

    就相當於註解是進入經典的一個柺棍,雖然柺棍自身有差別,但對於登山來說,多少還是有幫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玄宗李隆基為何能開創開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