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嘲風

    首先,從這個問題本身來說,其一,太監批奏章是指在政治上掌握“批紅”之權。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後逐步設立了內閣,朝廷大事均由內閣用藍筆“票擬”進呈,然後再由皇帝用硃筆“批紅”批准。明朝中後期,皇帝普遍怠政,甚至數十年不上朝,於是宦官趁機攫取了“批紅”大權,宦官專權進一步成為了常態。二是在司法上掌握“廠衛”之權。明代宦官控制了東廠、西廠、內行廠、錦衣衛等特務機關,凌駕於三法司之上,直接逮捕、關押、審判朝廷官員,動不動就用廷杖來懲戒大臣,樹立威信。

    至於太監為什麼要受制於皇帝,這個也要分具體時期來說。太監是個不完整的男人,閹割是為了方便在宮闈內生活以供皇帝妃嬪使役,他們大多出身低微過著悽苦伶仃的生活,但也有不少不但熬出頭還結黨弄權的代表,他們有的脫離掌控甚至裹挾皇帝,如英宗時,掌權宦官王振拉攏朝中大臣為黨羽形成閹黨,唆使英宗出征瓦剌,又因一己私利引發土木堡之變致英宗被俘。而這樣的宦官例子還有成化年間的汪直、武宗時期的劉瑾、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等。

  • 2 # 鑑史君

    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是為了加強君主的權利,但是也將繁雜政務集於一身,後代君主為了減輕自身繁雜的政務,設立了內閣等制度,這些機構由太監和內閣大臣負責,但這些機構只是皇帝的秘書機構,只擁有票擬權,決策權在皇帝手中,內閣處理的政務只有透過皇帝的審查才能下達六部百司,所以此時忙著批奏摺做特工的太監仍然受制於皇帝。

    但在明朝後期皇帝懈怠政務,朝廷大權被內閣太監竊取,此時的太監便不受皇帝的制約了。如武宗時期的劉瑾,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等。

  • 3 # 人文行天下

    宦官專政是中國封建社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特殊產物。在中國歷史上,宦官的危害、影響是頗為深廣的。比較嚴重的宦官專政主要發生在東漢、唐、明三朝。

    在朱元璋時候,就擴大宮中宦官的人數,設立了十二監、四司、八局,稱為二十四衙門,秉承他的旨意處理政務。同時規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衙,不得御外臣冠服,官無過四品”(《明史·職官一》),並鐫鐵牌置宮門曰:“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明史·職官一》)

    朱棣(成祖)在奪取侄兒朱允炆(惠帝)的皇位時,得到了宦官的幫助,即位以後,紛紛委以重任。如派宦官出使暹羅國;派鄭和數次率舟師下西洋;派王安、馬靖等擔任監官,分鎮掌握軍權。這就為明朝宦官掌握軍政大權開了惡劣的先例。

    一、批紅權

    明朝宦官有他自己的官職,那就是二十四衙門。其中司禮監掌奏章機要,歷來由皇帝心腹宦侍擔任。隨著票擬製度形成,皇帝的最後裁決意見,由司禮監秉筆太監用紅筆批寫在奏章上,稱“批紅”。於是秉筆太監成了皇帝的代言人,甚至利用職權,改動內閣票擬。史稱“內閣之票擬,不得不決於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明史》卷七二《職官志》一)。如當時的司禮監太監王振,就曾矯旨引薦同黨,陷害政敵,他威權日重,皇帝呼之“先生”,公侯勳戚尊之“翁父”,兵部尚書睎、工部侍郎王祐“百計效勤,極盡諂媚之態”,徐府、部、院諸大臣“俱攫金進見”。

    二、掌握廠衛

    太祖時設特務機構錦衣衛,負責侍衛、密緝盜賊,掌“詔獄”。成祖時,為了清除建文帝餘黨,還設立東廠特務機構,由親信太監掌管,專門“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東廠和錦衣衛一樣,只對皇帝負責,不必司法機關批准。成化時,有設立西廠,由宦官汪直提督廠事。有明一代,特務機構都有宦官掌管,他們利用特務組織排除異己,殘害忠良,進行專權統治。這也是明朝宦官專權得特點之一。官員處處受到監視:東廠按月分配數百人“分瞰宮府”,由“坐記” 監視拷訊審獄,“聽記” 監視其他官府及城門,寫出小報告上送。天啟年間有四人飲酒密室,一人罵魏忠賢,話未說完即有廠衛人員破門而入,罵者被處分裂肢體的極刑。

    明中葉以後,他們掌握中央政府的實權,利用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恣意讒害忠良;在京城和外地壟斷稅務,盤剝百姓,殘害生民。在朱明王朝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裡,把持朝政權傾朝野的宦官層出不窮,著名的有王振、汪真、劉瑾、魏忠賢等。明朝政治腐敗,宦官擅權是一個重要原因。

    在成祖首開宦官專權的惡端之後,宦官勢力在宣宗、英宗、武宗、熹宗諸朝中逐步增強。宣宗年間“設內書堂,選小內侍,令大學士陳山教習之,遂為定製”。從此以後,明內宮宦官“多通文墨,曉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詐”,開始控制朝廷的大權。其中的代表人物始於王振,而後又有汪直、劉瑾等,最顯著者當數魏忠賢。終明一朝,宦官從明初的“不及百人”發展到末期的總數超過兩萬(黃宇仁《萬曆二十五年》);品秩從“五品至七品不等”到蟒袍加身,地位竟與最高階的文武官員相埒;從 “不識字”,“不得干預政事”到 “通文墨,曉古今”,掌司禮監成為皇帝的政治秘書,其勢力一直處在膨脹的態勢之中,而其專權擅政的程度,亦愈演愈烈。誠如黃宗羲所言:“奄宦之禍,歷漢、唐、宋而相尋無已,然未有若有明之為烈也。”(黃宗羲《明夷待訪錄·閹宦》)

    三、投皇帝所好

    明代入宮當宦官的,一部分是破產農民養不活的兒子被“淨身”後送入宮中找一條活路;另有不少是市井無賴“自宮”以進。後者以刑餘之身入宮侍侯皇室,無不施盡奉迎諂媚的伎倆,以博取主子的歡心,如有的替皇帝聚斂財物,有的引導皇帝去徵逐聲色犬馬。朱厚照(明武宗)當太子時,宦官劉瑾就帶著他去“為長夜之遊”,他把劉瑾當成最可依賴的心腹,當上皇帝以後,就讓劉瑾管理御林軍神機營,後來入掌司禮監,宦官成了皇帝身邊形影不離的心腹和近臣。他們對皇帝施加各種影響,於是他們就可以打著皇帝的旗號壟斷朝政,為所欲為。

    四、生活奢侈,魚肉百姓

    明朝的宦官,窮奢極侈,生活糜爛,為滿足私慾,他們對老百姓巧取豪奪,大肆搜刮。特別是從萬曆二十四年開始,皇帝派出大批宦官,充當各地礦監稅使,他們所到之處敲詐勒索,橫徵暴斂。僅數年之間,就搞得天下騷然,成為明代老百姓受害最重的弊政之一。當時許多省份都開設金銀場、爐局由宦官去擔任監督,負責收稅。但這些礦局對國家好處甚少,擾民卻十分嚴重,只是肥了宦官。

    明朝宦官專權加深了廣大百姓的苦難,加快了明朝的滅亡,但是他們自身也沒有好下場,和東漢、唐朝宦官下場不一樣。東漢宦官被董卓消滅,唐朝宦官被朱溫消滅,而明朝宦官則是被皇帝消滅,也就是說,他們只是在皇帝允許的範圍內專權,一旦皇帝不願意了他們馬上便被皇帝消滅。像曹吉祥,“久之,帝覺其奸,意稍稍疑。”“越三日,磔吉祥於市。”(《明史·宦官傳》)劉瑾“武宗即位,掌鐘鼓司,……並以就恩得幸,人號‘八虎’”,“帝已負酒,俯首曰:‘瑾負我。’”“始大怒曰:‘奴果反。’……詔磔於市,梟其首,榜獄詞處決圖示天下。”(《明史·宦官傳》)由此可見,明朝的宦官專權不同於東漢和唐朝,一旦皇帝不信任宦官,就預示著宦官的滅亡。

    總之,明朝宦官專權不同於東漢和唐朝,明朝的宦官專權始終處於皇帝的監控之下,在皇帝允許的範圍內專權,以不威脅皇權為基礎。在明朝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下,宦官專權威脅不到皇權,而不像唐朝宦官擁有廢立皇帝的權力。

    明朝宦官專權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開始專權的。不僅成祖時國家安定,即使到後來宦官專權,國家也沒有發生象唐朝安史之亂,藩鎮割據那樣的動亂。這就是明朝宦官專權的獨特之處,明朝的宦官專權都是在皇帝允許下出現的,一旦皇帝不同意了,宦官專權就結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鮑魚螃蟹的營養價值比得上每天都能吃的草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