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戰國時期最著名的邦交當屬合縱連橫 (合縱:比較弱小的國家聯合起來對抗強國。連橫:弱小的國家依附強國抵抗另一個強國) 戰國時期也有許多合縱連橫的代表人物,例如:張儀、公孫衍、蘇秦、魏無忌等……但合縱連橫之術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後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在秦之後的歷朝歷代中也再沒出現過,為什麼?
9
回覆列表
  • 1 # 歷史中的秋水

    題目都說了天下一統,還連誰縱誰?而秦以後,天下大部分時候都是一統的,想漢,唐,宋等等,即使周圍有國家,也是被我們稱為蠻子的國家,他們只有武力才能政府。而縱橫之策能夠成功,是因為當時群雄併力,有機會使用。而以後的王朝,基本上沒出現過群雄逐鹿的局面。當然,南北朝這段時間出現過,但你聽說過這段時間有名的軍事家嗎?沒有。而唐末的混亂局面,也是農民起義的局面,與群雄割據完全不同。所以,沒有機會才是秦以後沒有出現縱橫之策的原因。

  • 2 # 蜀中快客

    亂世出英雄。百家爭鳴在歷史上僅此一次,近代民國接近而已。

    合縱聯橫只有在群雄並起,社會急劇變化,各地諸候均有雄才大略,而思想上開明的時代才有市場。

    秦的統一,尤其是文化的統一,讓合縱聯橫成帝王之術,居廟堂之高而不得民間傳播

  • 3 # 野渡獨釣

    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之術在秦統一六國之後不再受重視是肯定的。但中國歷史上分裂戰亂的時代屢屢發生,還是不斷有應用機會。特別是1840年鴉片戰爭,國門大開,中國重新身處"戰國"時代,合縱連橫之術更獲得系統化發展,今天的《國際政治關係學》是代表性學科。

  • 4 # 蘇沉船

    要疑惑的不是縱橫術在後世消失了,而是你會發現法家、兵法家、陰陽家等百家在後世都不再強調了。

    縱橫家是戰國時期獨有的學術,戰國時期南北之向稱為“縱”,東西之向稱為“橫”,跟獨特的政治格局才形成合縱連橫之說,在思路上就是東方各國合縱攻秦,秦國的思路是連橫各國消滅弱國。具體操作是六國或五國聯合進攻秦國,秦國通常是聯合一個國家欺負另一個國家即可。

    縱橫家要做的不是簡單靠口才遊說,他們必須要洞察各國整體勢力,分析出國際局勢,這都需要他們對各國軍事、經濟進行考察才能得出結論,給出有效方法,並由此說服國君推動戰略合作,這在戰國時期是非常新見的戰法,因為當時的政治還是以實力說話,打起來沒太多章法,縱橫家的出現把戰國時期的戰略推向一個新階段。後世同樣會運用合縱、連橫等手段作戰,但這些都是常規戰略思想,已不再構成獨立學說,因為那已經是習以為常的戰略手段。

    但是又無法複製秦與六國對抗的政治格局,故不會用合縱連橫來形容後世的外交戰略。

    劉秀崛起之時,天下剩餘諸侯也傾向於聯合對抗劉秀,但那已是南北對抗之勢。

    人們熟悉的三國故事裡,蜀漢與孫吳聯合對抗曹魏來維持平衡,這也是外交戰略,而當初負責遊說孫權的諸葛亮又是否能算縱橫家呢?為蜀漢建立制度和軍隊的諸葛亮,又是否演算法家和兵法家呢?其實這些先秦學術都還在,只是普及化以後不專門以一門學派來劃分。

    再到後來宋朝連金滅遼,連蒙滅金,且不論後世怎麼評判宋朝對錯,從連金滅遼層面就屬於聯合弱者對抗強者,而聯合蒙古滅金就相當於聯合強者先消滅弱者。促使宋蒙聯合的葛葛不罕、趙珙又算不算縱橫家呢?

    還有一點就是先秦時期的官僚制度還不成熟,有才華的人可以透過遊說,為國軍獻計獻策來獲取社會地位。秦朝統一以後不是沒有,陳平、張良、韓信、酈食其這類角色在本質上都是透過遊說受到重用,張良為劉邦設計下邑奇謀,讓劉邦獲取各國勢力支援,一同對抗項羽,這何曾不是高明的合眾弱伐強?酈食其兵不血刃遊說齊國投向又如何不是縱橫遊說之術?

    隨著漢朝建立實施察舉制、郎官、功次制等來選拔國家官員,透過遊說來獲得社會地位的方法逐漸成為非主流,但也不是沒有。每逢亂世都會有一些割據政權拉攏各地人才,這時人們就可以透過在君主面前展示才華獲取地位。

    遊說之術也好,外交策略也罷,這些學術已經成為後世政治活動必不可少的本領,是否叫做縱橫學就不是很重要。

    我也不敢絕對說後世沒有縱橫術這門獨立學術。李白在十八歲的時候就曾經跟趙蕤學縱橫術,但具體怎麼樣不清楚,他沒有用過。

  • 5 # 鄧海春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中華大地自周時的統一又走向了五百餘年的大分裂,那時諸侯並起、百家爭鳴。在戰國中期,連橫合縱大放光彩,蘇秦欲報秦不用之仇,聚“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秦相張儀首創“橫強”,憑藉一口伶牙俐齒遊說山東六國,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所謂“上善伐謀、次善伐交、下善伐城”,為什麼在秦統一之後,就看不到合縱連橫之術呢?

    一、天下既定,已無合縱之敵連橫之友

    “秦王政,爾忘秦歷代先君一統天下之大願乎?”在秦王嬴政執掌政權以來,只有一人得到他的首允可以不稱“陛下”、“大王”,而以“秦王政”稱之,那就是垂垂老矣的少司禮,在嬴政每日上朝之際,必然出現在空曠的宮殿內,嘶啞的聲音無時無刻不在提醒這位年輕的王——實現先祖之大業。平日裡,嬴政必然禮數有加,畢恭畢敬回答:“政,一日也不敢忘”。六王畢,四海一,這位行將就木的王室宗親沒有像往常一樣提醒王上,“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攔在這位王前的,只剩些邊遠蠻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這些少數民族,還需靠武力征服。合縱連橫,隨著大秦一統天下,再無敵手而失去了登臺演出的機會。

    二、秦不喜遊說之士,君王重以法治國

    秦孝公與商鞅、秦惠文王與張儀、秦昭襄王與范雎,都是君臣親密無間的典型表率,然而秦國曆代國君卻並不喜說士。商鞅變法圖強,但不曾再見孝公重用其餘遊說之士;惠文王即位,蘇秦獻策但不為王上所喜;武王登基,張儀因害怕被武王忌憚而逃離秦國。所謂“疑人不用疑人不用”,但秦國國君都知道,說士與商賈相同,都是“投機倒把”之人,“商人重利輕別離”、“說士賣國而求榮”,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黔首憑軍功登士拜爵,若國君鼓勵這類憑口舌之利、靠這些唯利是圖之人謀國謀戰,良田無人耕,戰爭無士卒,國家還怎麼發展?既而始皇登基,廢儒學、罷縱橫,乃是因為秦國制度的根基在大法、律令,在軍功爵制。

    二、不登大雅之堂,卻已成常規

    縱橫家們自戰國中後期崛起,橫有張儀、司馬錯,縱有蘇秦、公孫衍,這些人活躍一時,大國國君被他們玩弄於股掌之間,然而合縱連橫之策在早期並不被認可,縱橫家所崇尚的是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之技巧,其指導思想與儒家所推崇之仁義道德大相徑庭,因此這些謀士似乎並不被認可,也是讚美少而詆譭多,因此在重法的秦朝、儒學興起的漢朝、佛儒並列的唐朝,縱橫家們都找不到登臺演出的機會,合縱連橫之策已不登大雅之堂。

    但在日常生活中,遊說無處不在,大國外交戰術之得益與否,關係國家之安危興衰;生意談判與競爭之策略是否得當,關係到經濟上之成敗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談技巧也關係到一人之處世為人之得體與否。合縱連橫,在現代大國外交、商業依然佔據重要地位,大國橫強爭奪資源,小國合縱不懼強權,雖登不上大雅之堂,卻也如野草一般頑強。

    時人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縱橫家憑藉出眾的口才、審時奪度,可以一己之力比肩百萬雄獅,但不能忘記的是,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其他國家而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早期的合縱與連橫反覆無常,才有“朝秦暮楚”的典故,後期的合縱也變成了伐秦,作為戰國時期特有的產物,秦朝已無合縱敵手,也不再需要連橫抗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目前世界前三打野都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