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螢幕對眼睛有害,對視力沒有益處而且有危害。螢幕的危害在哪兒呢? 罪魁禍首就是它們發射出的藍光。智慧手機螢幕釋放的光主要為在可見光譜末端的短波高能藍光,極易造成傷害的高能藍光的波長在380-450nm之間。對視網膜色素影響的研究顯示,細胞處於波長在415-450奈米範圍的曝光下將會喪失活性,而這一範圍正是我們每天眼睛暴露在各種螢幕釋放的光的範圍。長此以外,人們患黃斑變性的機率將大大增加。
眼睛如果長期處於藍光照射下,對視網膜將產生極大的傷害,輕則誘發乾眼症、眼疲勞、生物鐘紊亂,嚴重的會導致眼睛黃斑變性,視力受損甚至是失明。另一方面,藍光也干擾人體分泌褪黑素,讓人們難以入眠,而難以入睡的時候人們又願意玩手機,這就造成了惡性迴圈。
軟硬體去藍光手法解讀
鑑於藍光的巨大危害,最近一兩年手機廠商和麵板廠商開始致力於減少藍光的危害。目前主流的去藍光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調暗螢幕亮度或者增加黃色調,另一種是調整LED背光源的藍光波長,下面我們分別來介紹下。
現階段絕大多數廠商採用的去藍光手段是第一種,也就是軟體去藍光。透過特定的軟體演算法,可以讓螢幕發出的藍光減少。由於現有LED顯示屏多采用RGB三色畫素,當藍光減少時,紅色和綠色的光譜融合後會呈現一種趨近於黃色的色彩,這也就是為什麼軟體去藍光的螢幕都顯得發黃的原因。
這種手段的代表是小米和蘋果,小米在MIUI 7中加入了護眼模式,支援使用者自定義。使用者可以自己選擇護眼模式的適用範圍,僅限於閱讀應用或者全域性應用都可以。後來iOS 9.3中也加入了名為Night Shift的模式,不僅可以調整色溫還能夠自定義護眼功能的開啟時間。
不過這種軟體去藍光的手段也有其弊端,第一,它僅能去除約30%的藍光,對視力的保護作用有限;其次,螢幕色溫過高導致色彩偏黃,而不少廠商又在這一模式下令螢幕變暗,二者疊加導致護眼模式下使用者的閱讀體驗嚴重下降。
另一種去藍光手段更多傾向於硬體上的調整,透過微調LED背光源將藍光峰值波長從450nm變為460nm,從而大大減少藍光對眼睛的損害。這種手段更加徹底,能夠過濾掉約85%的藍光且螢幕顯示效果不會發黃,但由於成本較高普及難度比較大。
所以說,護眼模式確實是有效果的,能夠減少眼睛的疲勞,不過為了健康著想,建議大家不要長時間注視螢幕,間隔一段時間,讓眼睛休息是更好的方法,另外,儘量不要在關燈後使用手機,即使要用,也請開啟護眼模式。
手機螢幕對眼睛有害,對視力沒有益處而且有危害。螢幕的危害在哪兒呢? 罪魁禍首就是它們發射出的藍光。智慧手機螢幕釋放的光主要為在可見光譜末端的短波高能藍光,極易造成傷害的高能藍光的波長在380-450nm之間。對視網膜色素影響的研究顯示,細胞處於波長在415-450奈米範圍的曝光下將會喪失活性,而這一範圍正是我們每天眼睛暴露在各種螢幕釋放的光的範圍。長此以外,人們患黃斑變性的機率將大大增加。
眼睛如果長期處於藍光照射下,對視網膜將產生極大的傷害,輕則誘發乾眼症、眼疲勞、生物鐘紊亂,嚴重的會導致眼睛黃斑變性,視力受損甚至是失明。另一方面,藍光也干擾人體分泌褪黑素,讓人們難以入眠,而難以入睡的時候人們又願意玩手機,這就造成了惡性迴圈。
軟硬體去藍光手法解讀
鑑於藍光的巨大危害,最近一兩年手機廠商和麵板廠商開始致力於減少藍光的危害。目前主流的去藍光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調暗螢幕亮度或者增加黃色調,另一種是調整LED背光源的藍光波長,下面我們分別來介紹下。
現階段絕大多數廠商採用的去藍光手段是第一種,也就是軟體去藍光。透過特定的軟體演算法,可以讓螢幕發出的藍光減少。由於現有LED顯示屏多采用RGB三色畫素,當藍光減少時,紅色和綠色的光譜融合後會呈現一種趨近於黃色的色彩,這也就是為什麼軟體去藍光的螢幕都顯得發黃的原因。
這種手段的代表是小米和蘋果,小米在MIUI 7中加入了護眼模式,支援使用者自定義。使用者可以自己選擇護眼模式的適用範圍,僅限於閱讀應用或者全域性應用都可以。後來iOS 9.3中也加入了名為Night Shift的模式,不僅可以調整色溫還能夠自定義護眼功能的開啟時間。
不過這種軟體去藍光的手段也有其弊端,第一,它僅能去除約30%的藍光,對視力的保護作用有限;其次,螢幕色溫過高導致色彩偏黃,而不少廠商又在這一模式下令螢幕變暗,二者疊加導致護眼模式下使用者的閱讀體驗嚴重下降。
另一種去藍光手段更多傾向於硬體上的調整,透過微調LED背光源將藍光峰值波長從450nm變為460nm,從而大大減少藍光對眼睛的損害。這種手段更加徹底,能夠過濾掉約85%的藍光且螢幕顯示效果不會發黃,但由於成本較高普及難度比較大。
所以說,護眼模式確實是有效果的,能夠減少眼睛的疲勞,不過為了健康著想,建議大家不要長時間注視螢幕,間隔一段時間,讓眼睛休息是更好的方法,另外,儘量不要在關燈後使用手機,即使要用,也請開啟護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