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觀史話

    劉備沒有殺龐統,龐統死於攻打雒城的戰鬥。

    說劉備殺龐統,有點過於捕風捉影了,可能和小說《三國演義》劉備和龐統換馬的事有關。

    在《三國演義》裡,龐統在出發前曾經從自己的坐騎上摔下來。當時劉備為了表示對龐統個尊崇,就把自己的坐騎換給龐統。但是劉備的那匹馬大有來頭,名為“的盧”。關於這匹“的盧”,有騎則妨主的說法,雖然劉備在這之前有馬躍檀溪的驚險經歷,但是也算的上是有驚無險。

    不過這次龐統換乘“的盧”,卻悲劇地應驗了這個說法。因為龐統騎的是劉備的馬,所以在進入張任在落鳳坡的伏擊圈的時候,龐統就被誤認為是劉備。這個時候萬箭齊發,龐統就這樣被射死在了落鳳坡。

    電視劇《新三國》基本沿用了這個說法,但是做了一點改編。在劇中,龐統為了幫助劉備取得攻打劉璋的口實,主動要求和劉備換馬。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替劉備贏得了道義上的優勢。

    其實不管是小說還是電視劇,基本的思路都是一樣的,就是以龐統的死,來展現他的忠義。並且把劉備之所以會進攻劉璋,最後奪取益州的責任推給劉璋,讓劉備獲得道義上的制高點。

    但是這是文學作品的渲染。在歷史上,龐統雖然確實死於攻打雒城的戰鬥,但是卻是沒有和劉備換馬的情節的。而且當時也沒有落鳳坡這個地名,是先有龐統在此地戰死,再有後人附會此地為落鳳坡,但是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實在太大,很多人都誤解為先有落鳳坡這個地名,再有龐統戰死於此,甚至於明代的地理著作《廣輿志》都收錄了這樣的說法,這是必須要加以澄清的。至於是因為龐統道號“鳳雛”,所以命喪“落鳳坡”是天意的說法,則更是一種民間傳說了。

    在歷史上,關於龐統的死,記載比較簡單“進圍雒縣,統率眾攻戰,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所以不存在是被劉備害死這個說法,相反的,龐統死後,劉備是非常傷心的。“先主痛惜,言則流涕。拜統父為議郎,遷諫議大夫,諸葛亮親為之拜。追賜統爵關內侯,諡曰靖侯。”劉備為龐統之死流淚,並且優撫了龐統的家人,另外追封龐統為關內侯,諡號靖候。龐統和法正是劉備時期少有的有諡號的功臣,從這裡可以看出劉備對於龐統的重視。

  • 2 # 宋宵因

    沒有,當時龐統是劉備入川的重要保障,頭腦正常的人都不會沒卸磨就殺驢。龐統死於攻城戰鬥。從龐統死後掉張飛諸葛趙雲入川支援來看,龐統的死代價非常巨大。

  • 3 # 寶寶娛樂君

    三國之中最受仁義稱頌的當屬皇叔劉備了,想當初劉備勢微力孤就是憑靠著自己的好好先生的名聲招攬到眾多的人才,而“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想必大家都熟知。   但是當中的兩人在民間的名氣可謂是天壤之別,如今臥龍諸葛亮儼然成為了智慧的化身,而鳳雛龐統則淪落成了路人甲。   名聲的天差地別,最直接的原因是兩人在《三國演義》中露面的次數差別巨大,其中根本原因是龐統死得太早了。   至於龐統的死因,小編仔細研讀三國後發現了一個驚天的大秘密,原來龐統是被劉備害死的。   “只聽山坡前一聲炮響,箭如飛蝗,只望騎白馬者射來。可憐龐統竟然死於亂箭之下。時年止三十六歲。”   其中“騎白馬者”這四個詞是關鍵,為何敵軍要集中火力射向騎白馬的人?原來,敵軍中有一句口令“騎白馬者必是劉備”,所以騎白馬的龐統變成了被集火的物件了。   不只是巧合,還是命運。龐統騎的白馬,正是劉備送的。上陣前劉備曾對龐統說:“吾所騎白馬,性極馴熟,軍師可騎,萬無一失。劣馬吾自乘之。”這樣便和龐統換了馬。   劉備換馬是處於好意,可也算是不長心。因為早在數年前伊籍、徐庶都曾說過,劉備騎的話名叫“的盧”,這馬會妨害主人,不適合騎。   這話也確實不錯,的盧馬的第一任主人張武便是因為這匹馬喪了命。當時,兩邊對陣之時,劉備對張武的馬讚不絕口,手下趙雲看見劉備如此喜歡,便出手殺了張武把馬搶了過來。   不過,可能因為劉備不是一般人,所以的盧馬對他的妨害一直沒有出現。當時徐庶還斷定的盧馬“終必妨一主”。還給劉備出了一個餿主意“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將此馬賜之,待妨過了此人,然後乘之”。   當時劉備義正言辭地拒絕了,還差點把人家趕走了。同時,特別嚴肅地強調這種事不是好人做的,但最終卻把的盧馬交給了自己的軍師,害得人家在落鳳坡被射成了刺蝟。   這樣看的話,龐統被殺的鍋,是不是要劉備來背呢?

  • 4 # 圕小李

    劉備入川龐統就戰略問題,向劉備獻上三條密計:“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沉吟不去,將致大困,不可久矣”。

    劉備認為中計有道理,依計而行。斬楊懷高沛,揮兵直指成都,一路勢如破竹,所經過的地方都順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劉備大會將士,置酒作樂,志得意滿。他乘著酒興對龐統說:“今日之會,可謂樂矣 。”龐統卻說:“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 。”時劉備已醉,怒道:“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於是龐統起身而退。劉備馬上後悔了,請他回來。龐統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劉備,也不道歉,飲食自若。劉備說:“曏者之論,阿誰為失?”龐統說:“君臣俱失”。劉備大笑,酒宴上又恢復了歡樂的氣氛。

    裴松之評價劉備和龐統的這次爭論說:“謀襲劉璋,計雖出於統,然違義成功,本由詭道,心既內疚,則歡情自戢,故聞備稱樂之言,不覺率爾而對也。備酣宴失時,事同樂禍,自比武王,曾無愧色,此備有非而統無失。其言‘君臣皆失’,蓋分謗之言耳。”

    不久,劉備包圍雒城(現今的德陽廣漢一帶)。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三十六歲。劉備極為痛惜,一說到龐統就流淚。為表彰他的功勳,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如此看來劉備殺龐統說不實。

  • 5 # 談古論金

    龐統不是劉備殺的。

    《三國志·蜀書七·龐統法正傳第七》有如下記載:

    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

    在真實的歷史上,龐統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所說的『箭如飛蝗,只望騎白馬者射來』,死於一場事先準備的伏擊戰,而是在攻城的過程中被『流矢』也就是並非針對他的箭所殺,主要是一件戰爭中的偶然事件。

    即使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把自己的白色駿馬換給龐統,龐統說出『深感主公厚恩,雖萬死亦不能報也』的似乎有點不吉利的話,張任更是認定『騎白馬者必是劉備』所以指揮部下射箭,也是一個陰錯陽差的結果,劉備在其中絕沒有主觀上要犧牲龐統的念頭。

    退一萬步講,劉備取益州不需要犧牲部下來取得道德上的制高點,無論是讓龐統死還是龐統自己求死(《新三國》中的情節),都是不成立的。至於說劉備覺得龐統有僭越不臣之心故意把妨主的馬給龐統,更是不成立的。

  • 6 # 奇佳說歷史

     劉備手下重要謀士,劉備相當器重龐統,根本不可能去殺他。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後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龐統去世後,劉備是相當傷心難過的,所以說劉備殺死龐統純粹無稽之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歷史中,你最佩服哪個刺客,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