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烏咪愛讀書
-
2 # 風雨小草
蘇軾教子,希望自己的孩子"愚且魯",出自«洗兒戲作»。戲作自然有戲虐的味道。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期間侍妾朝雲,為其生一子,名叫蘇遁。按照當時風俗,孩子出生三天要給孩子洗身。在眾多親朋好有面前,蘇軾作了一首洗兒詩。"人皆生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為什麼蘇軾有希望自己的兒子愚魯,還能到公卿的想法呢?這豈不矛盾。
這還得從烏臺詩案說起。王安石變法。外任期間,上了一道奏本«湖州謝上表»。前文都是例行公務,但在最後說了句話,帶來了牢獄之災。原話是這麼說的,"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先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大意就是表達自己不願和王安石提拔的新進人物瞎胡鬧。
真是禍從口出。這句話讓人抓住了小辮子。御史們把他在外任期間發牢騷的詩進行蒐集,一本就把蘇軾參到御史臺大牢裡了。好多人被牽連。其間,長子蘇邁每天送飯,但不能見面。於是父子暗中約定,送蔬菜和肉即平安,送魚即判死刑。一日,蘇邁無錢,外出借錢,託遠親送飯,把約定的事情忘了告訴親戚。親戚恰好送去了燻魚。把蘇軾嚇壞了,作訣別詩兩首。其中有一句"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可見其在獄中之悽慘。這些書信須呈皇帝閱覽,皇帝並不真想殺他,只是想搓搓他的銳氣。兼有已退休的王安石,太后等重量級人物說情,於是貶黃州任副團練使。讓蘇軾想不到的是與他站在同一戰線上的舊派人物,在他坐牢時,竟沒一個站出來為他求情。反到是他的死對頭,在他危難之際為其說好話。經此一難,心中必有感慨,於是在黃州期間作了上面說過的洗兒詩。
對於此詩的理解,眾說紛紜。一說為譏諷朝廷。這倒是他的一慣作風。其好友黃庭堅說,東坡文章妙天下,其短處在好罵,慎勿襲其軌也。大概可以看出此詩有對當朝公卿有譏諷之意。從另一個角度看,決絕大多數人都有這種希望自己孩子無災無難又能高官得坐的矛盾想法。蘇軾也不例外。
出獄後的蘇軾告誡長子蘇邁"慎言語"。自己已經領教了禍從口出的厲害。春秋時代的甯武子歷經兩朝,無災無難。孔子說出了箇中原委,"甯武子幫有道則知,幫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就是在國家清明時,就顯得很有智慧,在國家混亂時,就顯得愚笨。他的智慧是可以達到的,他的愚笨是別人學不來的。這就是所謂的大智若愚呀。一句"慎言語"是多麼痛的領悟。蘇軾為其小兒子起名蘇遁。遁,就是遠離和逃跑的意思。蘇軾希望自己的兒子遠離政治漩渦。恨有意思的是此子乳名幹兒。"幹"字有才能的意思。蘇軾既希望兒子能夠遠離政治漩渦,並且精幹直至公卿。但遺憾的是,蘇遁兩歲夭亡。
蘇軾所謂的聰明,只是口舌之快。雖才華橫溢,但多表現在詩詞歌賦上,借古諷今,惹禍根原源。在政治上並不聰明,危難之時,舊派裡引以為知己的好朋友無人為他辯白。好在蘇軾乃曠達之人,並不計較。後來,舊派掌權。重新啟用蘇軾,但他這是對舊派的作為,又看不慣,說與王安石一路貨色。結果,兩面不討好,一貶再貶。後來,寄情于山水,就有了一個偉大的詞人。
聰明不等於智慧。聰明,只代表反應快。學東西學得快而已。就比如考上清華的大學生。決對是天資聰穎。但未必明瞭處世之道。
智慧恰恰是精於此道。智慧的人,洞悉人心,不逞口舌之快,往往能躲過災難。蘇軾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做到這一點。不過蘇軾自己一生都沒做到。
說道這裡,很多人肯定不同意這種觀點。如果大家都這樣,這社會還能發展嗎?其時不然。我門們並不是讓自己的孩子,怕事不敢於表現自己,遇事就躲。只不過是,有些事真得裝糊塗。前不久,陳翔六點半節目的演員腿腿,因為在醫院和一個醉漢發生刮蹭,爭執中不幸遇難。所以說,凡事要講策略。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專權。呂后提出冊封呂氏家族的人為王。遭到時任呈相王陵的激烈反對。唯有另一個呈相陳平贊同。下朝後,王陵指責陳平沒原則。陳平說,朝堂上激辯我不如你,保全漢事江山 ,你不如我。果然,王陵罷相,呂氏專權數年。呂后死後,陳平協同周勃,重新奪回漢室江山。這就叫大智慧。自己連權力都沒有了,何談政治抱負。
人生需要大智若愚的大智慧,各位怎麼看呢?
-
3 # 十佳
那就是因為蘇軾之前就是太過於聰明而遭到別人的妒忌,導致他差點被斬首。
在北宋年間的時候蘇軾因為反對新法,並在自己的詩文中表露了對新政的不滿。又由於他當時是文壇的領袖,所以對推行新政很不利。
李定當時列舉了四項要把蘇軾處以極刑的理由,他說:“蘇軾寫的詩全部荒謬淺薄。”蘇軾急於獲得高位,在心中不滿之下,諷刺朝中重臣。皇帝對他寬容已久,想讓他改過自新,但是蘇軾就是不願意。
此時,蘇軾的一個好友駙馬王詵,聽到這個訊息,就趕緊派人給在南京做官的蘇轍送信,蘇轍立刻派人去告訴蘇軾,
當時的蘇軾在太守官衙內當差,蘇軾的弟弟聽到了這個訊息,趕緊派人給蘇軾送信,此時朝廷派出的欽差皇甫遵也同時出發,但蘇轍的人先到,蘇軾知道訊息,立即請假,由通判和祖無頗來管事。
皇甫遵到了太守官衙,蘇軾不敢出來,與通判商量,通判說:“事已至此,已經沒有辦法了,出來見欽差大人吧。”蘇軾一聽,就準備出去。祖無頗連忙提示:“衣服,衣服。”蘇軾說:“既然有罪,就不能穿朝服。”祖無頗提醒道:“還不知道是什麼罪,理應穿朝服相見”。於是蘇軾穿上官衣官靴,面見欽差皇甫遵。
蘇軾首先說話:“蘇軾自知自己的詩書惹惱了朝廷,今日必死無疑了,死到不怕,能不能讓我和家人在臨死之前見上一面。”
皇甫遵淡然道:“還不至於此。”只不過要傳你進京而已,但是要必須立即啟程。
蘇軾在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進御史臺的監獄。二十日,被正式提訊。
最初,蘇軾承認,他在遊杭州附近村莊所寫的《山村五絕》的詩裡有諷刺鹽法的詩句。除此之外,其餘的文字均與現在的實事無關。
當時御史中丞李定向皇帝報告案情進展。說蘇軾面對彈劾全都承認了,神宗大怒,命御史臺嚴加審查,一定要查出所有人。
蘇軾對大部分的指控,都坦白承認在詩中批評新政。
當時朝中有很多人為蘇軾求情,王安石也勸神宗說:聖朝不宜誅名士。又因為太皇太后曹氏、章惇等人出面求情,神宗才下令對蘇軾從輕發落,蘇軾終免一死,但貶在了黃州當“檢校尚書水部員外”。轟動一時的“烏臺詩案”才就此銷結。
”烏臺詩案”使蘇東坡坐牢103天,受盡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摺磨,幾近死亡邊緣。
所以蘇軾經過這一次的磨難終於知道如果太聰明就會遭到別人的妒忌,我就是因為太聰明卻不懂得收斂,遭到人家的嫉妒,被聰明誤了一生。情願希望自己的兒子天生愚笨,也不要聰明一世。只希望他們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長大成人,我就心滿意足了。不求大富大貴,只求他們能安安穩穩一生。
回覆列表
蘇軾有一首七絕《洗兒戲作》: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從字面上簡單來看,蘇軾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那麼聰明,不要重蹈自己坎坷被人算計的命運。笨些可能活的更自在更寫意。
但是,仔細推敲,這裡面的真意是想讓孩子無憂無慮到公卿。這公卿原指三公九卿,後泛指朝廷中的高階官員。
如果自己的孩子又笨又愚蠢,能做到公卿嗎?即使順利當上了公卿,他能在爾虞我詐的官場中生存嗎?蘇軾當然知道,顯然不能。所以,他為什麼會是《洗兒戲作》。戲言就是戲言,當不得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