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倩Sur

    兩個人同時看一個蘋果,都說它是紅色,但這兩人眼中的紅色應該是不一樣的。色覺科學家Joseph Carroll曾說:“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人們不會看到相同的顏色,”目前很難去直接證明這個觀點,但是有實驗從側面印證了這一猜想。具有正常色覺的任何人都認為血液與草莓,紅衣主教和火星行星的顏色大致相同。也就是說,他們都是紅色的。但是,會不會你所謂的“紅色”是別人的“藍色”?人們的色輪可以相互發生錯位嗎?一個人的紅色可能是另一個人的藍色,反之亦然。你可能真的會看到別人稱之為藍色的血液,以及其他人稱之為紅色的天空。在大多數人中,可能不會出現紅藍轉換這麼大的顏色差別,但細微的色相差別是有可能的,就像上圖中的兩個蘋果,同一個蘋果在不同人腦中的視覺體驗。

    又比如,兩人站在山頂同時看山下的風景,一人感受到的可能是上面這種偏紫色的藍天和深綠色的草甸,另一人感受到的是青藍的天空和黃綠色的草甸。

    雄性松鼠猴的眼睛中只有兩種顏色敏感的視錐細胞:綠色敏感視錐細胞和藍色敏感視錐細胞。Neitz團隊向猴子的眼睛注射了一種病毒,隨機感染一些綠色敏感的視錐細胞,使其轉變成紅色敏感的視錐細胞。之後猴子感覺到了新的資訊,並能夠在原本灰色的影象中分辨出綠色和紅色的點。Neitz團隊的成果表明我們可能可以使用相同的基因技術來治療人類中的紅綠色盲。這項研究還表明人類有朝一日可以獲得第四種錐形細胞(例如在某些鳥類中發現的紫外線敏感的錐體),這樣我們就能看到更加豐富的顏色資訊了。

    這個實驗也說明不同人看同一個東西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因為不同人的視錐細胞的類別和種類可能有差別,從而在處理外界光訊號的刺激時也會有不同的結果。只要我們能區分出不同的顏色,那麼即使看到的顏色與別人有差異,也不會有影響。除非將來我們能把人腦處理的視覺資訊匯出,由第三者觀察兩者是否有差異。要不然無法100%肯定兩者看到的顏色有差異。

    參考文獻

  • 2 # 清風正陽

    看到這個問題,就會想起一個詞“神目觀”,就是現在常說的“上帝視角”。

    上結論:不同的人看到的顏色肯定有所不同,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不同人看到的顏色還是比較接近的;差別主要出現在某些特殊情形和細節上。如果說,某個人能看到絕對真實的、唯一的客觀世界,哲學上叫做“上帝視角”,人的視角還是具有一定穩定性和個體差異的。

    原則上每個人看到的世界應該是不一樣的,當然包括顏色。很容易想象,畫家眼裡對色彩會更加敏感、觀察力更強。至少會有兩方面的不同:第一,生物層面上的,不同人的眼睛的生物基礎上肯定會有所差異,也就是感受不同色彩的細胞的多少和敏感程度不同;第二,人看到的世界是有選擇性的,也就是依賴於一個人的經驗和成長環境。極端來說,某些動物是色盲,某些動物能看到紅外線,蝙蝠是用耳朵來“看”世界的,它們眼裡、耳裡的世界肯定和我們不同。興許,蝙蝠會認為某個頻率分佈的聲音很美味,因為它可能代表了某種好吃的獵物。

    另一方面不同人覺得同一個聲音有差別的現象也很普遍。很多人,尤其是上了年齡後,或者受了某種刺激後,對高頻就完全聽不到了。這種現象在體檢中(如果含高頻聽力測試的話)經常會碰到,但基本不影響生活,本人興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聽力的缺陷;某些音樂家可以聽到更多個八度的事情也會經常聽到。

    值得一提的還有:人的視力和聽力對於亮度和聲音的強度的感覺不是線性變化的,也就是說亮度增加10倍,聲音變強10倍,在人的感覺裡,才增加了約1倍。這也會導致很多有趣的現象。

    總的來說,視覺、聽覺的能力不僅取決於個體的生物特點:基因,感覺細胞的多少和發展程度等,也還和一個人的主觀有很大關係,尤其是成長經歷、生活經歷、知識水平等。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不同人之間還是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生物穩定性,不同人的主觀經歷的也具有相似性。也就是說不同人看到和聽到的世界是差不多的,否則就沒法交流了;但是在一些細微之處和特殊情況下,比如音樂和視覺藝術方面,不同人的分化還是非常大的,這裡天賦基因和後天訓練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 3 # 使用者5786729001

    通常包含“AV”字樣的影視產品,我都認為應該是“黃”色並且都一致透過肯定沒錯!其他顏色倒是沒有比對過,也無從考究!

  • 4 # 夏夏65246721

    這個問題曾經是個非常深刻的哲學問題,現在已經是個科學話題了!想必題主也常會有“我”是什麼的困擾。

    我們看到了綠色,在大腦中有個綠的知覺,然後將這個知覺與詞彙“綠”聯絡起來,大家處在相同的語境下,都知道這是綠,但對綠這種顏色的知覺可能不一樣。

    認知心理學上,訊號處理流程是:物件>屬性>刺激>感覺>表象>記憶>知覺>概念。顏色是屬性,綠是概念(概念是支撐判斷的,是或不是,具體到這個問題裡,綠這個概念是支援是綠色還是不是綠色這個判斷的),我們好奇的是:關於顏色的知覺是否一樣!

    很顯然,傳統說法關於相同的光帶來相同的刺激,或者相同的效應等說法,都不能讓人滿意,因為頭尾一致,不能說明在知覺上就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不能證明我們看到相同的綠色有相同的感受,就說明我們看到的這個顏色在大腦裡是一樣的!

    一個有趣的新方法是這樣:基於神經資訊處理的訊號鏈,採用測度理論對感知流程進行描述,形成概念空間,支援模糊判斷。對於各個環節的訊號形式進行數學抽象,先維度,再各維度上的度量(這裡主要考慮跨度、解析度,拋棄實數理論,自然界並不需要實數),從而感知型別各環節的測度空間。然後各環節測度間的對映(包括維度、解析度和對應關係的對映,沒錯,拋棄實數後維度之間可以任意對映增減),這樣一來,在感知訊號鏈的全流程我們建立起了數學描述,然後是各環節的探測、模擬和對比。在這種技術下,我們就可以進行全訊號鏈的對比研究了。我給這個新學科起名《感知資訊理論》。

    以大家熟悉的音訊為例,我們用一隻喇叭播放,只有聲音的頻譜資訊(頻率、幅度、時間三個維度),而且還有失真。用多個喇叭可以增加原始聲場的空間分佈資訊,多了三個維度。這叫做聲場外模擬。現在我們用耳機直接放在外耳道,雖然只有兩個通道,但包含了我們聽感所需的全部資訊,資訊保持比外模擬完整得多!由此可見,立體聲體系中,喇叭外放和耳機耳塞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然後在深入,我們可以直接生成耳蝸電訊號,用人工耳蝸刺激聽神經。在這個環節我們稍作些變換,就能突破感官的限制,產生夜視、超生的功能,我們可以擁有豬鼻子(一個同事在做這塊),貓眼睛,狗耳朵,可以做比較心理研究,還可以看看色錐細胞還沒發育的小孩或者色盲眼中的世界。這種屬於感覺層次的模擬,可突破感官限制,但仍然受制於感覺神經和感覺中樞。也就是你的解析度和維度提不上去!這個層次上因為感官差異,相同的刺激就可能產生不同的感覺了,所以給訊號要因人而異了。

    再往下深入,腦波模擬。即使感覺神經損壞,只要感覺中樞還在,就可以實現相同的知覺,這時候,模擬上因人而異差別就大了。因為感覺神經進入感覺中樞,起作用的方式取決於中樞神經脈絡和分佈方式,中樞上的知覺以記憶和模式匹配的方式工作,顯然相同的刺激在我們腦子裡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這收到歷史經驗認知侷限和情感、偏好等因素的影響。到這裡,題主的問題就有答案了!但這種不一樣,不影響我們大家都把綠色叫做綠。

    再往下就不敢想象了,機器知覺,機器情感,機器意識,完了,靈魂要永存了,機器人有自我了,人機大戰一觸即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平之戰時,白起圍困了趙軍2個月,為何趙王和諸國不派兵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