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恬然229966697
-
2 # 農場原點
試下轉換說教的方式,先了解孩子平常都有什麼愛好。比如,玩遊戲,王者、吃雞什麼的,你自己也註冊個賬號玩一下就匿名加他為好友,透過遊戲這個共同愛好你就可以慢慢了解孩子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自己現實中就可以注意儘量點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慢慢地就可以和孩子友好溝通了,有了溝通孩子還能不能聽你講道理?
-
3 # 邦邦媽教子筆記
爸媽越講道理,孩子脾氣越大?
有位媽媽最近跟我說,端午節假期他們一家三口到迪士尼公園遊玩。全程大家非常開心,可就在晚上要離開公園的時候,女兒突然提出想要吃米老鼠的糖果。可是公園出口距離商店已經非常遠了,並且爸爸媽媽正打算帶她出去吃晚飯,擔心如果這時候吃糖,女兒就不願意吃晚飯了。
於是,媽媽耐心的和女兒講道理:我們現在已經離開公園了,再進去買需要很久。我們不吃糖了好嗎?
但是女兒並不買賬,直接提高了音量:不!我就要吃糖!
媽媽說,你白天已經吃過糖了,糖吃多了不好,現在應該吃晚飯了。
女兒繼續說:我就要吃糖!
這時候,媽媽意識到離發脾氣的邊緣已經越來越近了。無論怎麼講道理,女兒都只是繼續提高聲調,回答說:我就是要吃糖!
遊玩了一天,大家都非常疲憊,媽媽最後也沒壓住火,說:不行!今天不能再吃糖了!我們現在要吃晚飯!
女兒的脾氣也越來越大,憤怒的說:不!我就是要吃糖!
這是一個溝通失敗的例子,故事的最後女兒並沒有吃上糖,她被爸爸夾起來塞進車裡,嚎啕大哭鬧了很久。
每當父母耐著性子想和孩子講道理,但孩子總是發脾氣根本不聽你的道理,那該怎麼辦呢?一般我們遇到有孩子亂髮脾氣的這種情況,可能第一反應是,孩子脾氣大都是大人慣的。如果大人管教嚴厲一些,孩子就不會亂髮脾氣。
所以,一般遇到孩子任性發脾氣,父母是要麼妥協放棄,要麼強硬管教。
這兩種應對的方法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妥協放棄可以防止孩子發脾氣和大人爭吵。但這樣久而久之就是慣著孩子的臭脾氣。
而強硬管教的方法,實際上是把父母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我們會對孩子說“不行”、“不可以”、“沒空和你討價還價”……這種方法很大可能會激起孩子去挑戰大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發脾氣吵架。
這兩種方法看上去是兩個極端,但其實這兩種方法的本質都是默認了孩子發脾氣這一行為是不對的,且是很難改正克服的。
但面對暴脾氣的孩子,我們首先就需要從孩子為什麼會不講道理髮脾氣來入手。
孩子之所以不和父母講道理髮脾氣,其實是因為父母的要求超過了他能承擔和適應的範圍。簡單來說就是當孩子理解不了你的要求,而你又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他身上的時候,孩子就會大發脾氣。
如果把你認為正確的道理和正確的做事方法擺在一個沒有能力理解的孩子面前,就等於把超過他所能承擔和適應的認知需求強加在他身上。而如果孩子沒有做到,我們就會說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甚至是任性叛逆,故意惹大人生氣了。
比如我們一開篇講的故事,孩子在為吃糖的事情發脾氣的時候,孩子真正生氣的點是大人拒絕買糖。她其實理解不了什麼叫要吃飯了就不能吃糖了。
哈佛醫學院教授羅斯格林在《暴脾氣小孩》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面對這種情況,父母要做的不再是讓孩子去完全理解這個道理,而是要去做孩子的大腦額葉。
也就是說,身為父母你要接過孩子目前沒有能力進行思考的工作,引領孩子走出焦慮的情緒。
我們先來說步驟1:將心比心將心比心的目的時候讓孩子說出他焦慮的原因,無論是疲憊、恐懼、孤獨……需要讓孩子知道你在關注著他的感受,並且問問孩子,發生了什麼?
舉個例子,孩子生病了,但不願意乖乖吃藥。
媽媽需要將心比心的說:為什麼你不想喝藥呢?
孩子會說:吃藥會讓我噁心!
媽媽說,我知道吃藥很苦,而且你生病了頭疼很不舒服。
孩子很有可能就會回答:是的,非常非常苦!
如果我們一上來就強硬的要求孩子必須喝藥,還說這是為他好。很有可能父母和孩子都會陷入極端思維裡,一方拼命要求,另一方拼命抵抗。那就很有可能會引發衝突。如果父母想讓自己的孩子平靜下來聽你的道理,那首先你要將心比心先理解孩子。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維持足夠理性的狀態並展開對話。
第二個步驟:界定問題界定問題需要家長說出自己的考慮和顧慮,因為問題的產生是源於你和孩子雙方的顧慮未能達成和解。當雙方都說明了各自的顧慮,就等於把問題朝著積極解決又推進了一步。
還是孩子不願意吃藥的例子,媽媽將心比心說:我知道吃藥很苦。
接下來界定問題,媽媽可以對孩子說:我擔心不吃藥會加重你的頭疼和咳嗽,吃藥可以讓你舒服一些,而且晚上可以好好睡一覺。
你可能注意到了,這裡說的顧慮並不是解決辦法,如果家長和孩子雙方給出的都是解決辦法,那其實我們無法積極解決問題。在吃藥的例子裡,父母對孩子不吃藥的顧慮並不是孩子拒絕吃藥的行為,而是孩子不吃藥病就不會好。只有當父母把解決方法和顧慮摘開分清楚,才能準確引導孩子去思考解決辦法。
你可以對孩子說,讓我們一起想想怎樣才能解決問題?
孩子或許沒有主意,他還是會告訴你:我不想吃藥。
孩子這時候就很可能脫口而出:或者我吃完藥再吃一塊巧克力。
最後,我們再來繼續改寫開頭女兒要吃糖的故事,當爸爸媽媽發現女兒已經在發脾氣邊緣的時候,就應該採取行動了。
媽媽先要將心比心,問女兒:你要吃糖啊,為什麼現在想吃糖?你是不是餓了?
女兒可能回答:我非常餓,我要吃糖!
第二步,界定問題,媽媽告訴女兒:爸爸媽媽知道你想吃糖,但是現在我們已經離商店很遠了,而且爸爸媽媽也餓了,爸爸媽媽想去吃晚飯了。
女兒會開始恢復了理智,和爸爸媽媽一起上車離開了公園,一路上,大家都盯著路邊尋找賣糖的商店,一家人開始一起解決肚子餓的難題。或許最後買不到迪士尼公園裡的米老鼠糖果,但很大機率還是可以找到女兒滿意和喜歡吃的其他糖果零食的。而且父母還有機會彌補上女兒的這個遺憾。
問題最理想的解決辦法,並不是讓孩子接受父母的解決辦法。如果雙方沒能達成統一意見,沒能找出令大家都滿意的解決辦法,那父母雙方還需要繼續討論去找辦法。而且很多孩子的爆點其實往往是可以被預測的,要知道,想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最佳的溝通時間並不是在問題爆發的當下,而應該是在問題爆發之前。
回覆列表
“棍棒之下出孝子”,這話現在沒有人用了,且違法!家暴嗎?不過管用!
——1,說明:我們沒有用過,孩子聽話,錯了,說一句他就記著,以後大了自己管理自己。
——2,孩子遇上了好老師,說起來真得感謝老師,老師對孩子是無微不至,有時候還叫他家吃飯,沒有好老師就沒有孩子的進步。
——3,有的孩子還真得打!打過了不行,給他講道理,文武之道都得用,有的孩子打了,還真變好了,為了孩子的成長,沒有法,無所不用其極。不看過程,只要結果好就是好辦法。一家一策。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