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上週,北青報記者在電商網站選取了20種不同種類的商品加入購物車進行價格監測實驗。結果發現,在一週時間(4月2日-4月8日)內,僅一半商品的價格沒有變化;另一半商品有些價格有所上漲,有些有所下降。20種商品價格總價從最低時的15587元到最高時的16576元,波動幅度約為6%;10種價格有所變化的商品總價從11962.6元到12951.6元,波動幅度約為8%。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28306991

    我們從兩個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第一從賣家的角度,為什麼要頻繁的讓價格變動,在我看來就是運營的需要,可能流量和出售價格沒有他找到平衡點,運營成本覺得高就會漲價,但是漲價完轉化就變低了,所以要不停的調整價格做飯利益最大化,還有就是報名的活動,對於價格有要求,這樣看來頻道的變價就可以說通了。如果從買家角度去分析這個就不正常,賣個東西為什麼要變來變去呢,到底我什麼時候買最便宜,到這個價格會不會還在降低,今天買的價格是貴的,明天就會便宜,買家跟定感覺不正常,也就是買家可能會認為不合理,但是網上的價格沒有固定的,有可能相同的東西在不同的店賣出的價格不一樣,所以沒有合理不合理,只有你想獲得的東西是什麼。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2 # 音爆社

    作為電商行業從業15年的人來說,這個問題太正常不過了。

    除了從零售和運營成本波動角度、以及少數商家自身對終端零售價格的定位拿捏不準,等兩大因素影響價格波動之外。

    更重要和更主流的商品價格波動,其實都是商家有意而為的一種促銷策略。以消費者視角來看,可以當做是商家刻意操控的一種定價心理戰。

    1,消費心理--放心實惠有面子。

    絕大多數消費者希望買到“質優價廉”,還“放心有面子”的商品。因此絕對低價的商品,可能會給消費者對質量不可靠的擔憂和困擾! 而相對較高的原價,能給人質量可靠的心理暗示!

    2,消費者感知: 需要可計量的實惠。

    消費者需要的是他們所能精確感知到的讓利額度。若某款女鞋從一開始直接定低價196元,那麼消費者就認為你的鞋本來就只值196元。但若這款鞋上市定價279元,每逢節假日促銷打7折賣到196元,這時候消費者輕易算出自己得到了83元的實惠。而在他花196元買鞋的時候,她心裡認為這雙鞋價值276元的。因此更容易衝動夠購買,滿意度還更高。

    3,電商平臺報名參加大促活動的硬性讓利要求。

    由於淘寶聚划算,雙11,京東6.18等所有促銷活動,都強制商家達到一定折扣讓利幅度的商品才能參加。而且這個原價也不能隨便編造,必須有一定的銷售成交記錄的價格才可以作為原價。

    若商家一開始就定正常零售價,那等參加大促活動必須打5-7折時,基本都是要虧本的。

    因此聰明的商家,都會在上架釋出新品時先定一個高價,再預留一個合理的大促折扣價----這才是商家真正的心理零售價。

    4,原價不好賣,刷單來解決。

    但一開始定價高了,商品肯定不好賣,所以一般商家一開始都會找一些刷單的刷一些銷量好評,造成原價商品也能動銷的假象和好評口碑。

    既能符合電商平臺對原價至少成交10單以上的要求,還能讓消費者看到這個原價是真的,是有很多人下單的價格。一旦以打折促銷時,必定立即搶著下單,買到了還會暗自竊喜!

    5,為何活動一結束就立即調回原價?

    因為活動大促一般不會超過3-7天,這幾天內基本會形成一波銷售高峰。而過後再低價促銷的邊際效用也會急劇遞減。因此在繼續標折扣價不僅不能大幅提升銷量,還會給人感覺折扣價很虛,變成了常規價的感覺。這樣大促期間買到的人會覺得受騙了,滿意度和口碑就會差。

    因此,不管促銷多久效果如何,一旦結束就必須恢復原價,在繼續賣一段時間。等到下一個促銷日再繼續折扣,當然,大促和小促的折扣價也是不一樣的。

    這樣才好合理控制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培養他們跟著促銷節奏走的習慣。因為目前中國電商盛行造節運動,各種情人節不下4個,連清明、端午節都快過成了情人節的節奏。再加上電商平臺自己的6.18,8.15,雙11,雙12等,品牌商的年慶、新品釋出等,基本每隔半個月都能找到一個促銷的由頭。

    所以很多品牌基本就是把促銷價當做了常規零售價了。平時淡季原價就是刷單的節奏,當然促銷期間更是需要刷單的。

    6. 價格波動很合理,當娛樂體驗,習慣就好。

    這個其實也不能怪商家狡猾,因為行業競爭環境和消費者心理和購物決策行為習慣等綜合導致的。個人覺得消費就是一個心理體驗,長期價格一潭死水的網購才乏味,有高有低才有消費的快感和落差。

    我做電商10幾年,京東鑽PLUS,非常習慣電商價格波動,網購滿意度基本98%;就一句話: 你覺得值得,原價也超值;你覺得不值的,促銷價也貴!

    不急的商品換季購,不太急的商品提前加購物車;著急的商品多比價,多看評價數量好評率和差價;分清真假旗艦店。基本心理有數再下單。

    明確自己的消費能力和核心訴求點,才好判斷商品的價值高低!

  • 3 # 陸燕青

    電商網站主要靠資金流量支援,大量的交易資金流透過電商網站,形成類似於銀行的吸收儲蓄的功能。只要商品交易不中斷,資金流量就不會中斷,電商就擁有一部分流動資金。電商平臺可以利用商家資金進行資本運作,進軍金融領域賺取更大利潤,比如京東白條等等。電商平臺將客戶的貨款分期付給商家,等於無償佔用了商家的資金。

    而生產商一般自己不會去頻繁調整價格,因為儘快出掉庫存才是廠商的主要目的,產品並不是稀缺不可複製。 所以,商品價格的頻繁波動,更多的是電商網站的促銷手段。網購的朋友可以買到價廉物美的商品,是一個一石三鳥的現代商業模式。週末接近尾聲,預祝各位下週工作愉快!

  • 4 # 牛熊交易室

    先說為什麼會變動,這是由電商網站的運營機制設定的。

    調價的目的更多是在漲價,更多是為了都賺錢,至於調低應該還是屬於少數的。

    微調也屬正常,但一些電商網站調價過於離譜,太殺熟了就招來反感了,筆者曾經遇到過一次。

    開始是399元買了2瓶酒,結果沒幾天發現竟然降價到299元,這個實在是離譜了,變化幅度達到33%。於是筆者投訴,鑑於筆者在該網站的消費超過了99.5%的使用者,網站乖乖的補給筆者200元的現金券。

  • 5 # 盤和林數字經濟觀察

    電商平臺上的大部分商品,每天的價格都是處在變化之中,這種變動一般來說都是正常的。不同的電商平臺之間出售的產品具有同質性,如果說彼此價格之間沒有差別,具有使用者粘度的平臺是很難被搶走消費者的,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價格是使用者選擇電商平臺的第一考慮,為了擴大自身的商品銷量,電商平臺往往會採取各種形式的促銷活動,透過價格的不斷變化來進行滿減優惠、代金券等活動,差異化的價格才能使商品同質化嚴重的電商平臺充滿競爭力,在這個意義上來說,電商平臺商品價格的變動是合理的。

    比起這種正常競爭產生的價格變動,更需要注意的是隱藏於其中的價格欺詐,這種事件在每年雙十一的時候幾乎是百分百會發生的,商家透過先提高商品的原價再進行打折,實際上的折扣幅度是很小的,更有甚者折後的價格還高於原價。

    不公開、不透明、不真實的商品標價,是消費者頻繁落入電商價格陷阱的原因,消費者透過網路購物主要還是因為便捷,特別是對於小件商品來說,因為金額不多,消費者並不會持續的關注商品的價格,也無從知道波動,即使商家價格欺詐,消費者也很難識別。

    除此之外,在大資料時代,“殺熟”成為電商平臺牟利的新手段,根據所購商品的價格,透過大資料計算其購買力,就同一商品而言,電商對購買力高的消費者推送較高的價格,對購買力低的消費者推送較低的價格,這種價格歧視的做法正悄然進行著。

    電商網站商品價格波動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們作為消費者,需要識別哪些是優惠、促銷,哪些是商家的陷阱、欺詐,不能犧牲我們的福利,讓商家牟取不正當的利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光族月入1.5萬元,應該怎麼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