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凡塵觀生活
-
2 # 經濟師論壇
這個選題是個比較複雜而古老的。
1。建國以後,國家要在焦土廢墟上搞建設,發展經濟尤其是要實現民族獨立,首先是經濟獨立,國家安全,沒有工業支柱是一句空話,所以提出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工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當時在國家療傷恢復時期,工業優先這種經濟格局是正確的。
2,長期不變的政策,敝端也逐步顯現。絕大量資金用於工業和城市,(國防是必須的),農業定位是國民經濟基礎,‘’不僅要保障吃飯,更重要的是給工業源源不斷地提供原料
‘’,農業投入不足,造成農業生產力低下,所從人們經常捱餓。
再說當年這個鄉統籌和村提留款,鄉統款加上村堤留每人也就幾十元,大約是農業稅的兩倍,主耍用於建鄉辦教育,包括基建。計劃生育,(主要是禁生),,軍烈屬補助(又的是多分地),鄉村道路,水利建設,植樹造林,國防民兵訓練,。村以下開支包括民師工資,村幹部補助(每月也就幾十上百元,)與他們大量工作量相比微不足道,村辦工經費,五包戶供養,村辦小學等。
其實在農業稅、鄉統籌村提留之外最重也是無預算,無法律依據的就是各種集資,鄉辦村辦企業要集資,修路要集資,建校要集資,建鄉敬老院計生辦都集資,村辦小學幼兒園還要集資,農民自的事要自己出錢了。
工業,不僅是工業,是當年的政策欠農村太多了。
二,改革開放之後
國家也相繼在農村進行投入,但有限的投入只是改善一下生產條件,著眼點千言萬語一個字,向農民要糧,本質仍是把農業當作工業的前車間原料場,而沒有把農業作為產業和經濟獨立成分對待。
十五大後 取消農業稅,及涉農集資,統籌,提留是對農業生產力搶救與發展。
十七大後,中央以極大精力關注農村農業農民,全面加強對農業投入,尤其是改善民生,扶貧攻堅,使農村農業面貌發生極大變化。
十八大後中央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描給宏所藍圖。
我們不能說投資很足,必競要與財力相適應,與各地實際相適應,不能為投資而投資,每一分錢都應發揮最優最大效應。
一些地方包括財政頻繁打農民土地主意。
隨看城市化程序,一些農民失去土地是必然的,但他們的生計並無得到制性保障,值得擔憂。
-
3 # 飛雪可樂
關鍵是現在工業也不是很好,商人都是以利為上,做工業的想回頭帶動農業發展那隻能是夢想,因為農業投資長,見效慢,風險大,真正投資農業的大企業都是為了換取其他利益,比如拿到土地,得到政策。
-
4 # 因為簡單所以快樂65498098
糧價不提升,而生產資本及生活用品樣樣提價,以前交的公糧是白交的,城裡工人拿著工資吃米飯,農民卻吃著米糠紅薯玉米粥,這是怎麼算?現在表面上生活改善了,可農民不願生孩子了,到底怎麼反哺法?
-
5 # 科學為農
中國很長一段時間內,透過從農業農民採取“多取少予”的農業政策,造成農村 “失血”嚴重,人、資本、地要素流向城市。
從1953年至1978年,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採取向"三農""多取"政策,主要是透過兩條路徑得以實現的:一是在"高積累、低消費"政策主導下,透過低價收購農產品,獲取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為工業提供積累;二是透過財稅政策,直接為工業化提供積累。"少予",表現在財政對農業的支出很少,城市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主要由財政負擔,而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主要由農民負擔。
1978年來至世紀之交,由於農村改革中實行"放活"政策,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從而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末,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其顯著標志是農產品供應從總量不足發展為供需基本平衡,並出現結構性和區域性過剩。儘管如此,在經過20多年改革與發展之後,城鄉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不斷擴大。
新世紀之初,從2004年到2018年,連續15年釋出中央一號檔案關注"三農"問題。逐步啟動"多予少取"政策。一是財政支援"三農"資金總量快速增加,二是開始實施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政策。2006年,取消農業稅,徵收了2600多年的農業稅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多予少取"政策取向的確立,只是改變了農業養育工業的政策取向,而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體系尚未完全建立起來。財政對農業的支援在財政的支出總量中所佔的比例仍然是很低的。同時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低價徵地、農民工低工資和農村資金向城市流動等新的問題又日益凸顯。
好在國家在三農方面越來越重視,每年出臺一系列的政策檔案,尤其在十九大出臺鄉村振興戰略,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透過政策引導人、地、錢向農村流動。
-
6 # 雨一直在下滴滴答答
三農問題,國家操碎了心,連續多年的一號檔案都在談三農問題,並出臺了許多惠農政策,包括不爭收公糧,免徵農業稅,中糧有補貼,農機購買補貼等等,這應該是國家層面的工業反哺農業。
從市場層面看,農產品連續多年價格低迷,而農資產品呢?種子農藥化肥農膜等,沒有一樣不是連續上漲。可不可以這樣說——國家層面的工業反哺農業,已經被市場層面的漲價所反噬?
反正,現在的狀況是,種地根本不賺錢,甚至賠錢。老一代種地的農民越來越少了,新一代種地的農民尚未生成,也許,等真的無人種地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時代才會真正到來。
-
7 # 認養棲樹雞扶困惠眾
對農業的返哺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了,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標誌!中國的工業化程序,從基礎工業的建立到製造業大國地位的形成,始終都是在被封鎖和絞殺中渡過的。看看現在的世界糧價,如果不實現工業化,人多地少的華人種地一輩子恐怕也換不來一輛轎車!因此,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就是對農業最大的返哺。當然,工業文明的發展是會有盡頭的,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升級版的農耕文明會再現輝煌,共產主義的實現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
回覆列表
這個題目有點不確切。
幾十年前不是農業反哺工業,而是農業支援工業。現在工業強大了,不什麼時候工業反哺農業,而是工業早已經反哺農業了!這不僅是有政策界限的,而且是有事實的。
2004年中國出臺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自2004年中國出臺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以後,到今年已經14個年頭了,中央連年釋出“一號檔案”均聚焦“三農“問題。特別是十八大提出的城鄉一體化、城市支援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同時,農村採取多予、少取、放活方針。達到城鄉元素平等交換、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等。這裡要說明的是工業反哺農業,主要分為四種模式,一種是直接反哺,一種是間接反哺,一種是簡單反哺,一種是符複合反哺。從現實實踐我們可以看出,政府透過擴大財政支援“三農”和轉移支付等方式實行間接反哺農業,譬如,實行糧食直補、減免農業稅等。以後逐漸實行由簡單型向複合型反哺過渡。以後連年的中央“一號檔案”都涉及農業的投入問題,據資料記載,中國2017年中央財政投入12287億元,比2016年增加1868億,比提出工業反哺農業的2004年的2626億元增加了12286.7374億元。眼下的鼓勵農民進城創業、就業,也是城市支援農業的體現,城鄉教育均等化、工業、企業包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工業化的理念管理農業,都是工業反哺農業的具體體現。
綜上所述,工業反哺農業於2004年已經開始!並且取得了顯著成績。
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