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肖穎50
-
2 # 蒼海雲帆
這要看什麼知識的答案了。如果是泛泛的俚語俗言則是常識,如“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人怕出名豬怕壯”等等,倘若富含高深的哲學道理則不能視為一般常識了。如定理、定律以及名人高深的哲學論述。
-
3 # 天是白的
這個問題沒有意義。因為只知識和常識這兩個詞就要談論半天,恐怕最後大家還不能達成一致。談論問題首先要澄清前提,劃清界限。給這兩個名詞下的定義不一樣,得出的答案肯定也是不一樣。你不如先問什麼叫知識,什麼叫常識。
-
4 # 楊俊德3
真正的知識不是語言多麼精華,而是得到生活實踐的驗證,是確實的道理具有理論和實際結合,翻閱一些古藉諺語及民間傳說,它們有精華也有糟泊,如何繼承和傳承要用科學發展的眼光,而不是固定一程不變去理解,這就是理解知識的態度。
-
5 # hanhanmama0122
常識應該是由於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得出的,不一定科學、正確。知識應該是書面教材的,經過科學研究的。你提的這句話是不對滴!
-
6 # 黃河3515
這話不完全對,因為常識也屬知識範圍內呀!常識,即普通知識;而知識,是指人類社會透過勞動實踐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知識由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所組成,而感性知識就是我們在日常活動中透過感覺器官來獲得的知識,理性知識則是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透過理論的有系統地學習獲得的知識。
-
7 # 真嗨0
對我來說,我沒有必要去了解一些所謂高深的知識,能瞭解一些常識足矣。
現實的社會是”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知識太多就會處處較真,反而成了一個障礙。記得偉人說過一句話:”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
有些跑題了,對不起,不喜勿噴.
-
8 # 猿界小哥
如果只是生活方面的,一般可以看成是常識,如果是專業方面的知識,那就不能這麼說了,比如計算機方面的,金融方面的
-
9 # 山中輕行
正是因為我們有許多知識不知道,才上網查詢,所以,上網查詢正是我們需要尋找的知識。
常識也屬於知識的一部分,上網也可查詢,有一些生活常識被人們所熟知,網上許多常識,也是由人們日漸積累而來,透過查詢,應該是更豐富自我的常識內容點。
所以,應該說上網查詢的是我們需要的知識,其中,也包括許多常識。
-
10 # 小漢字見大歷史
當然不對。我都不懂這是一句什麼無厘頭鬼話。
人類社會大部分資訊,都已經電子化,在網路上可以搜到。比如:各個專業的學術論文庫。
以前搞學術研究,搜尋參考文獻,跑圖書館是非常費精力的。
有了電子化的論文庫,就方便多了。現在寫論文,基本上都是網上搜索文獻,比如:谷歌學術。
谷歌學術真的非常方便,還生成各種各樣參考文獻格式,以前,沒有這種工具,填參考文獻人的頭都是大的。
網路上也有各種各樣的資料庫資訊,比如:各個國家專利局的專利資料庫。各個國家統計局釋出宏觀經濟執行的資訊。美國NOVA的全球氣象觀測資訊。都在網上可以找到。
在非網路時代,獲取這些的成本有多大?
只能說:網路上資訊量非常巨大,雖然方便了資訊的檢索,但要注意的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網路資訊的產生者,所以,網路上大部分資訊質量非常低。因此,網路時代真正問題是,需要你有一個敏感和理智的頭腦,對資訊進行稽核、過濾再加以接受。你有沒有考慮過:為什麼在學術活動中,要設計無比繁雜且標準化的的引文註釋體系和參考文獻格式?
比如:西方人文社會科學中常見【哈佛註釋體系(Harvard System):作者-日期法(Author-date method)】。
中國的參考文獻和註釋體系的標準化格式叫做【GB3469-83《文獻型別與文獻載體程式碼》】
之所以設計這套體系,就是在引用和轉述的過程中,指明資訊源頭。
有資訊源的資訊,別人就能進一步查證核實,衡量其可靠性。
論文是給別人參考的,有了資訊源,你就能為別人提供潛在知識線索,能夠幫到別人解決某一個問題。
一句話,註釋和參考文獻體系,就是為了保證資訊的質量,保證資訊在流傳不發生訛傳和誤導。同時,為他人提供潛在的知識線索。
為什麼寫學術論文,不準引用網路百度、維基等百科全書?
因為網路百科的資訊可靠性得不到保證,是沒有經過專家審定,或者同行評議的資訊。
只有經過同行稽核的學術論文、經過同行評議的專著,資訊的可靠性才有一定保障。
為什麼在法庭上,每一個證據都要經過控辯雙方的交叉質證?
因為人都有利己的天性,會看不到自己的疏漏,有時候甚至故意只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資訊,藏匿不利的資訊。
所以,在英美法系中,沒有經過交叉質證的證據,是不能讓陪審團看到的。
另外,人還有一種非常頑固的認知偏誤:人性天然不喜歡不同意見,對不同意見接受度很低;對相同意見,接受度比較高。
所以,交叉質證和同行審查就是為了聽取正、反不同意見,兼聽則明,儘可能的增加資訊的可靠性。
英文維基百科,其實有一定參考價值,基本上都有交代資訊源。百度百科基本上劣質資訊集散地,參考價值的詞條非常少,且大多數是抄襲的維基。
中文網路資訊質量非常低劣,簡直叫人沒有辦法容忍。如果你對資訊質量有要求,你就會明白這一點。
也就是說:尋找可靠資訊,遵循最基本的兩個原則:「可追溯的資訊源」和「經過專業稽核、交叉質證的資訊」。沒有資訊源,無法進一步追溯,也沒有經過專業人士稽核的資訊,都是值得懷疑的,不要輕易相信。網路上一些自媒體的文章,我從來沒有看見一個人正兒八經的交代資訊源,保持資訊的可查證和可追溯。
其實,都是百度搜來的真假不明東西,拼湊的。
我說一個很簡單的比喻:歷史問題,幾百幾千年前的事情,你是如何知道的?
很簡單,從歷史文獻知道的。
如果歷史類文章,答題者不交代他的結論是從哪一個歷史文獻看到的。
我怎麼知道是不是瞎編的?沒有資訊源,無法查證的資訊,等於就是撒謊!不要相信。
有些歷史文章如同寫小說一樣,『據說』這樣模糊引用張口就來,隨便就下結論。這肯定就是瞎編的,想都不用想。
凡是接受一點智力訓練的人,都應該有這個敏感性,但是,大多數人顯然沒有。所以,網路上總在闢謠。
大多數謠言其實都是可以透過追溯資訊源就可以識別的。一定要記住這一點。
所以,在網路資訊爆炸時代,接受資訊應該有一個門檻,保持懷疑的精神,不然你並不會變得更聰明。網路只是改變了人類資訊的載體和傳播方式,對資訊的稽核、運用的關鍵因素是人。
回覆列表
對!另外加上教科書等,都屬常識範疇。凡是從零開始的,都沒有資料可查。想從事零起點的,只有親自體驗自然一條路可尋。能不能尋到,那還是未知數。因此,還要加上一個運氣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