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35302242

    1.蜀國地盤有限,人口有限,經濟基礎不足,與魏、吳本就差距較大。尤其是丟掉較富庶的荊州(四戰之地)後,地盤和經濟更差

    2.地理位置和四川盆地的地形、交通不便,無法與周邊進行高效貿易,經濟實力和發展潛力不足;軍事行動所需糧草供給更不便

    3.周邊少數民族多,山頭林立,未能很好的處理民族關係,打下堅實的民族團結基礎,平叛內耗大。4.主力將領、謀士多來自益州之外,當地的氣候條件對這些外地人的身體健康狀況是有一定不利影響的

    5.諸葛亮事必躬親,其實是沒處理好人才選拔、培養、梯度建設問題,不願意放手、放權去培養鍛鍊人,導致中堅力量接續不上,這是重大失誤。

    另外,關鍵崗位人員配置不當,把驕傲蠻橫的關羽放在荊州是很大的隱患,性格缺陷導致其看不起士紳謀士,不聽勸(如果是黃忠、趙雲,甚至是張飛守荊州,配箇中上流的謀士,荊州也不至於這麼容易被人偷襲得手)

    總之,在我看來,關鍵問題還是在於人才培養出問題,經濟基礎沒打牢,太過心急統一天下。

  • 2 # 信之2

    蜀漢之所以沒有完成統一大業,我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一是大的路線方略有問題,跨有荊州益州戰線太長,兵力分散,一旦有事無法及時救援。如關羽失荊州,劉備 諸葛亮只能是望荊興嘆,鞭長莫及。二是劉備傾舉國之力為關羽報仇,兵敗猇亭,蜀國兵力大損元氣大傷。三是諸葛亮明明知道討魏不可能成功,仍然六出祁山,使得原本弱小的蜀漢雪上加霜。基於以上原因,蜀漢就是自保都很難,何談統一天下?

  • 3 # 姑蘇慕容興復大燕

    蜀漢沒有完成統一太可惜?

    那隻能說明羅貫中老先生小說寫的太成功啊。《三國演義》本來就是要塑造劉備諸葛亮這樣的明君賢臣最後失敗了,曹操這樣的亂世奸雄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最後反而是司馬家這樣更加狡詐的投機分子統一了中國,來烘托整部小說的悲劇氛圍。

    實際上蜀漢是沒有實力統一中國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幾點:

    1.劉備一直以來的政治旗幟就是匡扶漢室,所以他終身以曹操為敵,他自己也說過“每行必與操反”,做任何一件事都和曹操相反,以此來凸顯自己的正義性。但是在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後,曹魏給漢獻帝封了一個公爵的爵位,是善待了這位亡國之君的(《三國演義》中曹丕把漢獻帝害死了)。劉備看到曹丕登基,於是在自己統治區內宣傳說曹魏把漢獻帝害死了,自己為延續漢祚,所以也當了皇帝。蜀地的人不知道漢獻帝還活著可以騙一騙,北方曹魏地區的人可是知道的,這樣一來,原本一些忠於漢室的也看清了劉備的真面目,他和曹操其實也沒多少區別。劉備的政治旗幟算是倒了。

    2.劉備的統治區在益州,也就是四川。而劉關張諸葛亮他們的集團核心成員大部分是北方人,也就是說劉備諸葛亮這夥人是異地創業。而反觀曹魏和孫吳都是本土創業,相比劉備更容易得到當地人的支援。實際上劉備諸葛亮對益州本土士人一直是比較排擠的,當鄧艾父子穿越700裡陰平小路到達成都平原時,堅決主張投降的都是益州本地人。蜀漢就像一個軍事殖民政權統治四川,所以他們即使是實力不足也只能北伐,因為北方的長安洛陽那才是他們的“國”。就像《後出師表》說的,“不北伐王業亦亡”,他們只能北伐,不北伐也要完蛋。

    3.就是純粹的實力問題了:

    蜀漢的土地人口只是曹魏的幾分之一。

    出秦川北伐關中隴西,蜀道艱難,後勤轉運不便。諸葛亮幾次北伐,儘管取得了一些戰術上的勝利,但是糧草供應不上,司馬懿一兩個月堅守不出,諸葛亮糧草耗盡,就只能自動退兵了。

    前邊也說過,蜀漢是一個軍事殖民政權,得不到當地人的擁護,所以到蜀漢後期實在是人才凋零。

  • 4 # 尹東瑞

    《孟子》有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果按照《三國演義》來說,魏佔天時,吳佔地利,蜀占人和,未能三分歸一確實有些可惜了。我們再看看蜀是怎麼失去’人和’自毀長城的。

    其一、荊州借來的,俗語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荊州乃四戰之地,又無天險可守,實際上有些雞肋。荊州在手,與東吳交惡,埋下隱患。巨星隕落,統一之路變得艱難。

    其三,劉備死後,荊州勢力衰弱,諸葛亮為了能打壓蜀地集團利益,把同是顧命大臣的李嚴打壓下去,軍事上相信荊州派的馬謖,導致紙上談兵重現岐山,有道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所以第一次精心準備的北伐失利後,再難成功。統一之夢只能想想。

    其四,魏延作為蜀中後期少有的帥才,卻鬱郁不得志,最後還被馬岱斬殺,窩裡反造成蜀國無力迴天。統一之夢都不敢想了。

    最後,姜維與後主,離心離德,一個寧願沓中也不回成都,一個親奸佞也不信忠臣。蜀國運道至此玩完。

    取自《三國演義》,個人見解,隨便寫寫。

  • 5 # 獅子都是孤軍奮戰

    玩遊戲的時候,我們覺得換個指揮思路應該有機會。但是現實中,有個概念叫作:政治掣肘。

    劉備陣營從進入西川開始就機會不大了。

    經濟上弱只是一個問題。內部政見不統一才是最要命的……

  • 6 # 驢得水貨

    受演義影響,隆中對的戰略部署與歷史發展契合,使得劉備方面看似如日中天,實際上看似悲劇的失空斬是劉備勢力長期埋下的隱患導致的必然結果。隆中對諸葛亮透過分析天下局勢,並以漢高祖劉邦的先例為身無立錐之地的劉備建立信心,附帶天命的暗示,增強了其恢復漢室的政治號召力。(荊州只是作為一個奪取益州以觀天下的過度階段。劉備方面從未真正佔領過荊州全境。)答案就在問題裡,諸葛亮讓劉備學高祖,成功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天下有變"。因為曹操統一北方,區域性勢力是相對穩定的,這與秦末楚漢之時諸侯林立各自為政,項羽集團的領導能力並不能滲透到各個集團內部,導致劉邦雖然軍事上數次被項羽打得潰不成軍,但以時間換空間,韓信等人得以各個擊破諸侯國,從大局上實現了對項羽的戰略超越。劉備真正形成勢力集團的時候,並沒有這樣的客觀條件。主觀條件上,劉備集團內部缺乏長遠戰略部署,恢復漢室這個乾巴巴的口號遠不如恢復生產,解決人生存和發展的問題來的現實和迫切。曹操曹丕之際,二人都問過關於平定吳蜀的問題。有人給的答案就是:恢復生產,發展教育,保境安民,等到兩個小國內耗之後再討論統一問題,就水到渠成了。曹丕代漢不久,就藉著吳蜀夷陵之戰的機會想佔江東便宜,結果劉備兵敗身死,吳因此與魏交惡,與蜀二次聯盟直到亡國。回到丟荊州之前,劉備在處理地盤爭端的方式上事後看來也欠妥當,直接導致日後諸葛北伐屢次失敗。諸葛失敗的最大根源就是後勤保障問題。當年劉備佔領益州後因與孫權糾纏荊州問題,沒有及時佔領漢中要地。曹操平定漢中後,也並未急於給立足尚淺的劉備集團繼續施加壓力,而是留大將鎮守自己班師了。劉備事業生涯的頂峰應該就是之後的斬夏侯淵,奪取漢中。雖然曹操親自來解決這個問題,並沒有將漢中奪回,但他利用時間差將當地大部分人口都遷回長安以東。劉備雖然得了土地,但都是日後荒蕪的不毛之地,戰略意義遠遠沒有看上去那麼大。所以不管是諸葛亮還是姜維,都因為後勤問題無功而返。馬謖被斬,並不是單純因為軍事失利導致的。深層次原因是,諸葛亮北伐不光是軍事行動,更有深層的政治含義。軍事勝利是蜀漢作為蜀地外來政權的最有必要的解釋。北伐是延續蜀漢存在的一種政治宣誓,其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或者說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而馬謖失去街亭的後果很可能導致諸葛亮會在第一次北伐就把家底兒全賠了的慘淡局面,對內難逃壓力,對外則很可能面對政權被顛覆的風險。因此,馬謖只能以死謝罪。但馬謖只是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候的爆發點,問題和風險從劉備時期就已經埋下了。只是看起來的風光無限,掩蓋了問題的暴露。等到時間一到,潮水褪去,一切真相都會顯露出來。限於篇幅,不再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說湖人隊的“OK”組合不拆散,能否多連拿幾個冠軍,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