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難道章邯不知道斬草除根嘛?才打敗項梁,應該繼續滅了楚國才對,畢竟還有楚懷王在呢,為什麼調轉槍頭又去圍困鉅鹿呢?
7
回覆列表
  • 1 # 帝國的臉譜

    秦朝將軍章邯打敗項梁後不乘勝追擊,反而又去攻打趙國,這是因為當時項羽的名氣並沒有後來大,章邯也不知道“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當時趙國對秦的威脅,又遠遠大於楚。

    我們可以從史料裡面看到當時的情形。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先後攻下大澤鄉、陳地等地,短短几個月,起義軍就發展數萬人,陳勝自立為王,國號張楚。隨後,陳勝命吳廣率軍西擊滎陽,命武臣、張耳、陳餘北伐趙地,命鄧宗南征九江,命周市北攻魏地,可謂東擊西討,南征北戰。後來又命周文西征,周文一路攻城,一路招兵,義軍人數發展到數十萬,直逼函谷關,威脅秦朝命脈咸陽。

    隨後,秦朝開始組織反擊戰,而領頭的就是章邯。秦二世胡亥任命章邯為大將軍,章邯沒有其他正規軍,只好在酈山刑徒中精選身強力壯者數十萬,然後,就憑這些刑徒組成的軍隊,痛擊周文,不但消滅了周文的軍隊,最後還逼得周文自殺身亡。

    消滅了周文後,章邯正式東征,在滎陽附近,又消滅了吳廣的軍隊,殺死大將田臧、李歸,隨後兵分兩路,一路進攻郟縣,一路進攻許城,結果,兩地義軍一看秦軍人多勢眾,均不戰而逃。

    接著,章邯劍指陳縣,直逼張楚王陳勝的首都,陳勝派張賀抵擋,一戰即潰,最後,陳勝還被自己的馬車伕給殺死了,至此,義軍陳勝、吳广部幾乎被章邯全部消滅。

    率江東八百子弟兵起義的項梁經過起義,不斷壯大,已發展至數萬人,陳勝死後,項梁在范增的建議下,立熊心為楚懷王,聯合各地義軍,併力西向攻秦。項梁的軍隊曾自在東阿與章邯較量,打敗了章邯,後對章邯窮追不捨,章邯抵擋不住,只好帶領敗軍退入濮陽,項梁圍攻,但攻城不下,又轉而進攻定陶,也未攻下,於是,他派項羽繼續西征,自己包圍定陶,守株待兔。

    但就在項梁包圍定陶的過程中,章邯乘項梁麻痺大意之時,率軍從濮陽前來偷襲項梁,將還在睡楚中的楚軍殺得七零八落,項梁匆匆出帳,更被章邯一刀殺死。因此,項梁所部,就被章邯給消滅了。

    消滅了項梁後,項羽當時已經西征,章邯認為楚地無憂,而北邊的趙國在趙王趙歇、趙相張耳、將軍陳餘的鬧騰下,已經人多勢眾,是必須快速消滅的一支生力軍,所以,他棄楚而去,進攻趙國去了。

  • 2 # 南方鵬

    秦朝建國十多年,六華人心未服,又有暴政為禍,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起義,星星之火足以燎原,一時應者雲集,從山東到河北烽火遍地,六國後人並起紛紛立國,武臣趙歇自封為趙王,魏咎為魏王,田儋為齊王。劉邦在沛縣起義,項梁在會稽起兵。陳勝的前鋒周文大軍直逼咸陽,秦王朝危亡之際,賴少府章邯臨危受命,率囚徒軍平亂,一路勢如破竹,攻殺周文,又破田臧鄧說、敗伍徐、斬蔡賜、降宋留,迫陳勝遁走城父,被車伕殺死。圍攻魏王咎,窮追齊國田榮,項梁率大軍前來迎戰,也被殺死在定陶,到此咸陽以西黃河以南,義軍主力基本被擊潰。

    其二,二世面對義軍驚恐萬分,在章邯之後又派出長史司馬欣、董翳協助進攻,這還不夠,又命秦始皇時派蒙恬率領前去攻打匈奴守邊的軍隊回援,當時胡亥趙高命蒙恬自殺時,軍隊大權交給王翦的孫子王離,“皆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王離接到命令南下進攻義軍。此時章邯北上,剛好與王離軍會師前後夾攻絞殺義軍,事半功倍。另外,各地殘存義軍群龍無首,只要圍住趙國鉅鹿,圍城打援,各處義軍為了免於被各個擊破,必會抱團前來搭救,到時以逸待勞,秦軍在趙地便可全殲全國義軍,計劃不可算不精,可惜未算到一代戰神項羽橫空出世,加上秦朝內鬥正烈,導致功敗垂成,局勢大變。

  • 3 # 君山話史

    項梁戰死後,楚政權危在旦夕,當時倘若章邯全力攻楚,楚政權恐怕很難抵擋。可是章邯卻調轉馬頭,率領大軍去平定趙政權。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從戰略地理位置看,趙對秦的威脅大

    秦末大起義後,東方六國(楚、齊、魏、趙、燕、韓)全部復國。從地理位置上說,對秦國威脅最大的,依然是三晉,即趙、魏、韓。戰國時代的大戰,有一半是秦與三晉的大戰。在三晉中,南韓實力弱小,可以忽略不計,章邯的目標,首先便是拿下魏、趙。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章邯首先對魏國發動大舉進攻。

    魏王魏咎被困於臨濟,情形十分危急,他派周巿緊急向齊、楚求援。齊王田儋親自率大軍援救魏國,項梁也派遣大將項它率楚軍入魏,與田儋會師,共同解臨濟之圍。然而,章邯不愧為秦軍第一名將,他發現齊、楚援軍尚未站穩腳跟,在黑夜掩護下,銜枚出擊,出其不意,攻其無備。這一戰,齊、楚聯軍大敗,齊王田儋被殺。章邯回過頭再戰魏軍,陣斬周巿,包圍臨濟。魏王魏咎選擇自殺,他的弟弟魏豹逃出城,投奔楚國。

    這一戰,對東方抗秦運動實是沉重打擊,齊王、魏王都死了,代價不可謂不慘重。

    第二,先勝而後敗,項梁陣亡

    章邯擊破魏國後,馬不停蹄,追擊逃往東阿的齊將田榮。項梁再度出手,與劉邦共同出兵,救援田榮。此時章邯的秦軍連續作戰,已是強弩之末矣。項梁、劉邦大破章邯於東阿,得勝後攻屠城陽,在濮陽再破章邯大軍。

    濮陽之戰後,項梁派項羽、劉邦進攻定陶,未能攻克。兩人遂轉攻略雍丘,大獲全勝,斬殺李斯之子、三川郡守李由。

    一連串的勝利,令項梁衝昏頭腦了,對章邯產生輕視之心。驕矜之氣既長,輕視對手,往往會付出慘重的代價。項梁決意親自督師,攻打定陶。定陶原本守備堅強,此時秦二世又調撥一批軍隊給章邯,秦軍的力量更強了。

    部將宋義對項梁的輕率決定很擔心,多次進諫,項梁不以為然,根本聽不進去。在戰略上可以藐視敵人,在戰術上卻一定要重視敵人,何況秦軍統帥是身經百戰的章邯。此時正是綿綿雨季,雨下了三個月。章邯的兵力得到補充後,再施故伎,銜枚發動夜襲。項梁為自己的大意而付出生命代價,沒料到秦軍竟然在惡劣的天氣下奇襲,被打得大敗,自己也戰死沙場。

    第三,章邯沒有乘勝攻楚,是最大的失誤

    項梁敗亡的訊息傳來,正在攻略陳留郡的項羽、劉邦大驚失色,放棄攻城,匆匆東撤。項羽、劉邦等緊急把都城從盱眙遷往彭城,嚴加守備,呂臣的部隊守衛彭城東,項羽守衛彭城西,劉邦守衛碭縣。此時的西楚政權,可以說是風雨飄搖,危若累卵。

    反觀秦軍,在項梁死後,士氣高漲。倘若章邯乘勝而進,項羽、劉邦等能否守得住彭城,西楚能否頂住秦軍的雷霆一擊,確實令人懷疑。豈料在這個時候,章邯竟然調轉馬頭,北上攻略趙國去了。

    為什麼章邯要先攻趙,其實翻開地圖,就一目瞭然了。趙國的位置鄰近關中,對秦之首都威脅最大,而西楚之彭城,距離關中要遙遠得多。對於秦政權來說,趙乃是心腹之患。這個時候,倘若章邯知道項羽、劉邦是自己日後的剋星,一定會深深後悔攻趙的決定。

    但是,誰也無法預測未來。此時的劉邦、項羽都算不上大人物,自然入不了章邯的法眼。在章邯看來,項梁才是西楚政權的頂樑柱,如今項梁既死,西楚無憂矣。基於這個判斷,章邯認為,當務之急,是要消滅北方的趙政權,剷除秦政權的心腹之患。

    以後的歷史證明,章邯這個決定,是致命的錯誤。危在旦夕的西楚政權得以有喘息之機,並決定兵分兩路:一路長距離奔襲關中,一路救援被圍困在鉅鹿的趙軍。誰都不會想到,西楚的這兩路人馬都創造了奇蹟:劉邦轉戰千里,端掉秦國的老窩;而項羽則血戰鉅鹿,大破秦師,摧毀了秦軍主力。

    章邯是秦國第一名將,他一生就敗在兩人手上,一個是項羽,一個是劉邦。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是他一念之差,沒有全力攻楚,讓項羽與劉邦有了崛起的機會。

  • 4 # 津城沐雨

    章邯對東方諸國叛亂的策略是不斷削弱強者的勢力。

    第一,項梁死前,項羽的勇猛還未出名,章邯認為項梁死後,楚國群龍無首勢力被削弱,楚國軍隊領導的更換容易引起內鬥,自相殘殺,暫時行不成大的威脅,因此沒有乘勝追擊。

    第二,趙國在張耳等人的輔助下,當時在北方的勢力發展迅速,成為秦的第一大威脅勢力,必須得到遏制,因此章邯在打敗項梁後揮兵北上攻打趙國。

  • 5 # 對方正在輸入tim

    我覺得章邯這個人是別有用心,章邯是秦朝末年的名將,秦朝軍事上的頂樑柱。在陳勝吳廣起義後,六國舊貴族紛紛起義,而秦二世還被懵在骨裡,還是飲酒作樂,毫不在意。所以章邯就在這時站了出來,不站出來不行啊,自從趙高扶持胡亥上位之後,就把蒙恬蒙毅等一系列能征善戰的將軍們清洗了,章邯已經是所剩不多能領兵打仗的了,不是他上誰上呢。

    於是,章邯率領著軍團,主動向陳勝的前鋒周章軍發起了進攻,一戰而勝;周章退到了曹陽,章邯繼續打,再戰而勝;周章又跑到澠池,章邯還追著打,又贏了,後來周章心裡不舒服然後就自殺了。於是章邯乘勝追擊直搗大佬陳勝,陳勝也兵敗如山。

    正當章邯氣勢如虹的時候項梁站了出來,項梁使用奇招接連三次打敗章邯。再說說這個項梁是楚國大將,肯定會有點心高氣傲的,他心想是連秦國支柱都一而再再而三的敗在我手上,完全是天下無敵的存在啊!一統天下指日可待!項梁估計就沉浸在這樣的美好幻想之中,忽視了對手下敗將章邯的偵查,沒有發現章邯獲得了援軍。章邯稍作休整,決定趁著項梁還沒發現,給他一個驚喜,二十萬大軍衝向楚軍時,項梁才發現什麼叫兵敗如山倒,戰死沙場。

    擊敗項梁以後那麼章邯為什麼沒有乘勝追擊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理由。

    第一,章邯認為項梁是楚國的核心,他已經擊敗的項鍊,認為楚國已經是不足以和自己的大軍抗衡了,何不先去搞定其他的大軍先呢?

    第二,章邯領兵在外,秦國國內卻並非友好的後盾,當時秦國趙高當權,在朝堂上排除異己,秦國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將軍馮劫等高階官員都是在這時被趙高陷害而死。章邯認為自己兵權在手,以後就是換了哪個皇帝也無所謂,兵在手自己才有保證,所以佔時不滅殺楚國。

  • 6 # 遼哥談歷史

    章邯於定陶打破楚軍,但最終沒有趁勝追擊,這個原因要從當時的社會形勢和他個人思想兩個方面談起:

    原因之一:自視功高,輕視敵軍

    這個原因很簡單,當初他大敗楚軍之後,發現當時楚軍的名將已經消耗殆盡,寥寥無幾,只剩下幾個為數不多的小人物和當地一些不起作用的老百姓,成不了大氣候,於是就掉以輕心接著去打趙國去了。

    原因之二:士兵勢氣高傲,正好趁勝追擊

    那時候在眾多起義軍中,最數楚軍厲害,現在最厲害的楚軍已經被消滅,其他起義軍肯定恃強凌弱,藉著士兵勢氣高傲,何不趁勝追擊,依據殲滅其他起義軍。

    原因之三:一舉殲滅,以絕後患

    既然已經打敗了當時最強大的起義軍,那麼其他起義軍應該很快會得到楚軍失敗的訊息,肯定嚴加防範,甚至於聯合起來消滅它,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趕緊渡過黃河,深入趙地,打算隨便消滅了趙國,使其無法聯合,讓起義軍們無法形成巨大的威脅。

    原因之四:束戰速決,不給起義軍喘息機會

    我們都知道,延誤軍機乃是兵家大忌,士兵們正好打了勝仗,如果就此善罷甘休或者是撤兵,一段時間後,讓其他起義軍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日後各個起義軍變得更加強大,恐怕再沒有翻身的機會,不如一鼓作氣,束戰速決,把其他起義軍都消滅了,正好從當時的形式來看,消滅趙軍最合適,於是北上挺進趙地,去攻打了趙國。

    原因之五:時局要求

    當時秦朝已經是天下大亂,那麼作為將軍的他肯定是希望天下越早安定越好,既然楚軍已經被他消滅,他認為皇上肯定也希望他能繼續安定叛亂呀,再說了,皇上當時派他平定天下,他咱們能打敗楚軍之後就停手了呢?如果他大勝而歸,那其他起義軍誰來平定,還不得他出馬嗎,所以他繼續北上滅趙也是他的任務,做完一件再接著完成下一件符合常理。

    原因之六:急功心切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每個大人物都希望自己成為國家的頂樑柱,都希望自己成為大官,在那種亂世之中,誰不希望自己成就一番千秋偉業,眼看成功就在眼前,何不一股氣消滅了天下群雄,封官加爵,所以我認為他也有可能為了功名利祿,繼續進攻趙國。

    原因之七:防止小人讒言

    武將在外血戰,朝廷文臣難免有閒言碎語,而且外面的戰事多變,他在外面打了勝仗而不繼續征戰,朝中大臣會怎麼想,難道不說他延誤戰機嗎?難道不說他怯戰嗎?難道不說他有反叛之心,自立為王的想法嗎?這都是不忠心耿耿的表現,皇上聽了會怎麼想,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也只能接著再戰了。

    這就是最好的解釋,章邯最終去打趙國,反而沒有重視項羽等人,最終由於各種有力的戰局形式,讓項羽崛起,項羽本就是起義軍,肯定在強大之後要滅了章邯,隨便也為其叔叔報仇,這也許就是一步走錯滿盤皆輸的道理吧!

  • 7 # Pan878

    我認為章邯就是養寇自重!秦朝章邯想必大家都知道,秦末秦軍唯一拿的出手的將軍,靠著他,抵抗住了陳勝起義,又把六國復辟重新滅了一圈,算是個猛人了。就這樣軍事水平不低的人,為什麼打敗項梁後不乘勝追擊,直接滅了楚國呢?我覺得應該從章邯本身及秦國的內因和當時環境的外因兩方面來看看。

    一、章邯及秦國情況:

    1、我們先來看看章邯這個人,原本是秦朝少府,和清朝內務府一樣的職責,就是管理山川河澤礦產的收入,負責皇帝花錢的人,並非專門的軍事將領。二世趙高為了鞏固地位,排除異己,對秦朝官員武將來了個大清洗,到陳勝吳廣起義時,秦朝已經沒什麼人能領兵作戰了,等周文的軍隊都快打到咸陽城了,二世才急忙召集大家備戰,這時已經晚了,章邯主動站出,提議利用驪山的囚犯來抵抗起義軍。結果大家都知道,成就了章邯,在遇到項梁前,就沒失敗過。

    2、秦國當時還是由趙高掌權,胡亥由於得位不正,一直縱容趙高剷除對自己有威脅的人,而趙高呢,正利用這樣的時候,排除的是反對自己的人。因為身邊沒人會領兵,不得已只能任由章邯領軍,甚至把能用的秦軍都交給了章邯才打贏項梁。如果局勢穩定,當秦朝不需要章邯時,結果會怎麼樣?章邯自己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與秦朝都城保持非常密切的聯絡,時刻了解政堂情況。

    3、正是由於章邯有這個的擔憂,甚至趙高胡亥大機率卸磨殺驢,我們有理由相信,章邯留了一手:養寇自重!這樣才能保證自己一直被需求,甚至不管秦朝誰當皇帝,都要依靠自己在外領兵,而且在外,遠離朝堂,避免死於內鬥。所以,對六國後裔,斬草卻不除根,就好理解了。

    二、當時楚國和趙國的情況。

    1、楚國由項梁立了楚懷王之後,有了名義上的君主,但實際靈魂人物還是項梁,項梁死後,楚國必然會處於權力爭鬥中,也確實如此,項梁死後,楚懷王熊心和項羽產生了激烈的碰撞,項羽透過誅殺宋義奪回了軍權再次架空楚懷王。

    2、趙國在張耳的輔佐下,實力增長,成為章邯新的威脅,章邯一邊想坐山觀楚國內鬥,一邊對趙國圍而不殲,利用圍困鉅鹿來一個圍點打援,於是命令王離率20萬秦軍包圍鉅鹿,自己則複雜在南面建起甬道輸送糧食。

    由此可見,正是內外因共同作用下,章邯才在消滅項梁之後,轉而圍困鉅鹿。沒想到項羽能如此快速奪取兵權,並且打仗如此之牛,這在項梁還在的時候可沒這麼突出。項羽透過鉅鹿之戰,打亂了章邯的所有計劃,章邯迫於秦朝壓力及項羽的步步緊逼,終於選擇帶領20萬秦軍投降!

  • 8 # 看點兒歷史

    秦國四面楚歌,當時面臨的不僅僅是地方起義的問題,而是如何保國。

    秦末,隨著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各路人馬紛紛出來反秦。秦國各地叛亂,內部混亂又導致應接不暇。所以首當其衝的應該是迅速解決大範圍的亂黨問題,而不是全力殲滅所有叛亂分子的問題。

    在南邊的陳勝吳廣軍被打敗之後,章邯轉而北上征伐項梁軍,只要取得勝利,秦國危機可以暫時解決,只不過項羽出現打亂了他的計劃。

  • 9 # 華哥雜談

    曾經看過一篇別人寫的文章,稱章邯是秦末最後一顆“閃亮的將星”。他奉命帶著幾十萬由修築秦陵的民夫差役和罪犯組成的軍隊,與各地農民軍作戰,並取得了驕人戰績。

    公元前208年,章邯率軍打敗了楚地的農民軍,楚軍首領項梁戰死。章邯認為楚國已沒有多少威脅,就從定陶經白馬北上渡過黃河,與北方前來增援的王離將軍20萬部隊匯合,兩軍聯合攻打趙國,並大敗趙軍。趙王歇被迫和大將陳餘、國相張耳逃向東北躲進鉅鹿城,並向各地農民軍求救。收到趙王求救的訊息後,各地援軍紛紛抵達鉅鹿外圍,但由於害怕秦軍暫時不敢靠近。

    這裡面有個問題值得注意,章邯軍圍鉅鹿城是9月份,楚軍由於在安陽逗留46天,所以前鋒英布和蒲將軍率領的2萬楚軍渡過黃河時,已經是12月。

    秦軍章邯和王離兩支部隊共40萬人,此前曾橫掃各地農民軍,趙軍人數史書沒有詳細記載,只寫數萬人,估計在5萬人左右。各地援軍到達後,駐紮在鉅鹿城的西北角,趙國大將陳餘派陳澤帶領5千人試探了一下,結果全軍覆沒。此後農民軍方面再也沒人敢主動出擊。

    這上面說明當時秦軍主力無論是人數還是戰鬥力遠遠超過趙軍,其它支援的農民軍人數應該也不少,但害怕秦軍不敢出擊。

    這就存在一個問題,為什麼3個月時間裡,佔有絕對優勢的秦軍攻不下小小的鉅鹿城?因為章邯根本就沒打算馬上消滅趙軍。他在等待。

    章邯在等待什麼?其實是等待各地義軍到齊後再發動進攻。此前秦軍與各地義軍作戰,章邯等人東奔西跑,雖然取得不少的勝利,但義軍卻越打越多。他率軍與王離會合攻打趙國,原先的作戰意圖只是想滅了趙軍,但各地義軍紛紛來援後,給章邯一個啟發,可以乘此機會全殲各地義軍。

    章邯迅速擬定了計劃,圍城打援,計劃在鉅鹿城全殲農民軍,一戰平定秦末農民起義。

    他命令王離、涉間包圍了鉅鹿城,採取圍而不打的辦法。自己的軍隊駐紮在鉅鹿南邊,派工兵築起兩邊有牆的甬道,透過甬道的保戶,源源不斷地給包圍鉅鹿城的王離軍輸送糧草。

    此時算上還沒到達的項羽軍隊,農民軍的兵力應該與秦軍不相上下。章邯只所以敢於與農民軍決戰,是因為此前他帶領秦軍多次與各地農民軍作戰,對雙方的戰鬥力比較瞭解,所以才有這樣的自信。

    軍事天才項羽的出現,打破了章邯的計劃,也改變了秦朝的命運。

    章邯的計劃很大膽,也很有取勝的可能性,無論是兩軍的指揮水平,還是士氣戰鬥力,秦軍都更勝一籌。但意想不到的是,項羽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切,項羽殺了上將宋義後,率領7萬大軍渡過黃河,破釜沉舟,一舉截斷了秦軍的糧道,沒了糧食的王離軍迅速被擊潰,項羽軍九戰九捷,徹底擊敗了秦軍,寫下了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奇才隊和快船隊達成交易,小裡弗斯和戈塔特互換東家,如何評價這筆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