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英語老哥Dino

    關於“問題行為”的概念,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行為的概念,什麼是行為:傳統行為主義(可被觀察和測量的外顯反應或活動),新行為主義(可被觀察和測量的外顯反應和內隱性的心理過程),認真知行為主義(內隱性的心理過程)。那麼什麼是“問題行為”說白了就是行為問題,也可以稱為困擾、不良行為等,主要是指兒童孩子出現偏離社會正常要求或個人正常發展的行為。

    要完全理解“問題行為”背後的含義要從行為的表現形態上來分析,要弄懂問題行為與問題兒童的不同,問題兒童是指生理、心理發展異常,品德行為上有嚴重缺陷的兒童,通常表現為性格偏離或具有一定的神經質表現和神經症行為,嚴重者還帶有惡意的反社會行為。當然這種“問題兒童”只是個別現象,而我們接下來要說的“問題行為”則具有普遍性,他的型別和特徵就非常常見,如焦慮、抑鬱、恐懼、退縮、暴力、攻擊性等等,是我們下面主要來探討的部分。

    出現了“問題行為”的孩子一定是心理上首先出現了問題,才會慢慢發展出更多其它問題,所以我們要解決“問題”也一定要從根源上入手,先解決心理問題,要知道我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問題,都有可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還有很多家長朋友們一直頭疼和困擾最嚴重的“叛逆期”問題,都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表現,所以家長朋友們在遇到孩子有異常行為時,一定要加以重視,否則小問題往往到最後就變成了大問題,甚至出現了不可挽回的悲劇。

    當家長髮現孩子出現異常行為,比如“叛逆”等情況時,首先不要慌張,也不要過分緊張,叛逆期都是有一個過程的,這個時間有長也有短,關鍵要靠家長能夠找到一個好的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儘快的度過這個叛逆期。叛逆行為其實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漸漸地從懵懂幼稚到成熟的一個轉變過程,心理與生理上發生的改變。而正是由於這突如其來的改變,讓他們還沒有來得急適應,因此就會在情緒和行為上會出現出極大的不穩定性。其實這是非常普遍也很正常的一種現象,這時家長要學會一個好的方法加以引導,幫助孩子應對叛逆期產生的負面情緒,叛逆期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鼓勵、認同與支援,父母要找到合適的時機與孩子進行溝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解決問題,只有與孩子多進行心理溝通,開啟心扉,多理解和鼓勵孩子,讓孩子找回自信心,慢慢地提升自我價值感,最後解決掉所有心理健康性的問題。

    雖然“問題行為”的表現會出現多種多樣,但是它反應出來的問題本質都是一樣的,就是心理健康問題,我們家長朋友只要弄懂這一點,在孩子剛一出現問題的時候,加以重視,多多運用你們的聰明智慧,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多多與孩子溝通,建立好父母與孩子間的溝通橋樑,相信在複雜的“問題”也都不會是問題。

  • 2 #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

    問題學生,我是這麼理解的,問題學生分為思想上的問題學生和行為上的問題學生。思想上的問題,學生表現為:上課不專心,心不在焉;有早戀的傾向;跟班上的目標與方向不一致;沒有集體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個人主義思想嚴重等等。

    思想決定著行為,不良的思想導致不良的行為。行為上的問題學生:上課吵鬧;粗言爛語;打架鬥毆,抽菸,上課玩手機,頂撞老師,曠課,逃學,夜不歸宿等不良行為。

    作為家長和老師發現孩子有什麼不良的思想和行為,要及時溝通和教育,早日改正,以勉誤入歧途。

  • 3 # 陽光部落童裝

    如何理解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含義:與其他教育觀點不同,阿德勒兒童心理學提倡“既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的做法。為什麼會有這樣看上去似乎非常不合理的教育主張呢?現代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的問題行為背後的心理可以分為五個階段來考慮。

    第一個階段:稱讚的要求。

    兒童在這個階段熱衷扮演“好孩子”的角色,就好像在單位上班的人,在上司和前輩面前盡力表現出幹勁和順從,想要聽到表揚。看上去沒有任何問題對不對,但阿德勒兒童心理學認為,這裡面存在一個很大的陷阱,如果一個人的目的始終是“獲得表揚”,進一步的心理需求就是“在群體中獲得特權地位”。如果一直藉助這個手段去教育孩子,結果會變成“如果沒人表揚就不幹好事”或者“如果沒人懲罰就幹壞事”,甚至有些兒童還會表現出一些作弊或偽裝以獲得表揚的不良行為。正確的應對辦法是,教育者或領導不能只是關注“行為”,還必須看清其“目的”。不應該是做了好事才關注孩子,而是關注他們日常生活的細微言行,與孩子獲得共鳴。

    第二個階段:引起關注。

    好不容易做了“好事”卻沒有獲得表揚,也沒能在群體中取得特權地位,或者原本就沒有足夠的勇氣和耐心完成“能獲得表揚的事”。人就會想,“得不到表揚也沒關係,反正我要與眾不同。”在這個階段,兒童的心理需求已經不是想要獲得表揚,而是考慮如何才能與眾不同。如果不能成為“好孩子”而變得特別,就做一個“壞孩子”來達到博取關注。積極的孩子會惡作劇、搗亂、破壞規則,可能觸犯了老師,但也有可能讓其他孩子覺得自己是個“英雄”。消極的孩子則表現出學習能力低下、丟三落四、愛哭等行為,透過扮演弱者來換來關注和特別的地位。

    阿德勒認為,前兩個階段的問題孩子教育重點,是透過足夠尊重的方式來告訴孩子,其本身就很有價值,並不需要非常特別,就可以逐漸幫助孩子糾正問題行為。但第三個階段之後的情況會變的比較麻煩。

    第三個階段:權利爭鬥。

    不服從任何人,反覆挑釁,發起挑戰,企圖透過挑戰勝利來炫耀自己的”力量”,來獲取特權地位。比如髒話、脾氣暴躁、甚至是抽菸、偷盜、破壞規則。消極的孩子則會表現出堅決的不順從,無論如何訓斥都沒有用。如果發現孩子表現出這個階段的特徵,只要爭鬥不涉及法律問題,老師或家長一定要立刻“退出爭鬥場”,否則這個爭鬥會愈演愈烈。等孩子情緒平復,再透過前兩個階段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

    第四個階段:復仇/尋求憎惡

    下定決心挑戰權利爭鬥,並沒有成功,也沒有獲得特權地位。這樣戰敗的人就會想到去“復仇”。試想一下,稱讚的要求、引起關注以及權利爭鬥,這些都是“希望更加尊重我”的渴望愛的心情的體現。但是,當發現這種愛的需求無法實現的時候,人就會轉而尋求“憎惡”。索性在憎惡的感情中關注我吧!進入“復仇”階段的孩子,目標不是做“壞事”,而是反覆做“對方討厭的事”。自殘行為和自閉症在阿德勒心理學看來就是“復仇”的一環,透過傷害自己或貶低自己的價值來控訴“我變成這樣都是你的錯”。這種情況下,老師或家長往往束手無策,因為越是插手去管,孩子越是認為找到了“復仇”的機會,這種情況下,需要求助沒有利害關係的第三方專業人士的幫助。

    第五個階段:證明無能

    為了被人當成“特別的存在”,之前想方設法,但都沒有成功,父母、老師、同學對自己甚至連憎惡的感情都沒有,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導致人會有放棄的想法。如果到了這個階段,周圍人的關心、督促也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是一種沒有用的期待。開始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主動放棄一切,拒絕一切課題和周圍人的期待。幫助那些已經開始證明無能的孩子,對於心理專家來說也是相當困難的任務了。

    幸運的是,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孩子的問題行為都是處於第三個階段之前,在防止問題行為進一步惡化這方面,教育者的作用就非常地大。

    瞭解這五個階段,回想自己的學生時代,是不是也有一些類似心理狀態的影子呢?阿德勒認為,人生來就有“追求卓越,超越自卑”的心理需求。正是這個需求導致人從小孩子時期就不斷地尋求在社會環境下被認可,如果這個需求不能被正確地引導,就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行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小的願望兒童是什麼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