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和風漫談
-
2 # 航天兔
在導彈頭體分離前,如果導彈發生“工作故障”,是可以自毀的。
2009年7月15日,俄羅斯“布拉瓦”導彈在進行試射時,導彈一子級舵機聯動裝置存在結構工藝缺陷,導彈偏離了原定飛行軌跡,就致使導彈自毀。
而導彈自毀裝置在二戰後,各國就開始裝備了。
現在導彈的自毀裝置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導彈本身有一套自我檢測自毀裝置,還有一種是接受地面無線電指令的自毀,兩者互為備份。
導彈上的安全自檢自毀系統;一般由敏感裝置、安全程控器/安全計算機、和自毀爆炸裝置等組成。
在程式上,由敏感裝置實時測量導彈的飛行位置、速度、程式角與時間等資料,當發現導彈在發生“姿態失穩”、發動機點火失敗、飛行程式故障、偏離飛行軌道、裝置故障等情況時,安全程控器就會啟動自毀爆炸裝置,炸燬導彈。
而地面無線電指令自毀系統,則是由地面監控站與導彈“安全無線電指令接收機”與天線組成。
在發現導彈故障時,由地面操作無線電指令,透過安全程控器啟動自毀爆炸裝置。
但這是在導彈“頭體分離”之前的自毀操作模式,導彈頭體分離之後就沒有效用了。
因為導彈的“自毀爆炸裝置”是一種裝在導彈關鍵部位(一般為燃料貯箱)的聚能爆炸裝置(可以理解為反坦克導彈的聚能穿甲戰鬥部),導彈頭體分離後,自毀爆炸裝置對彈頭就沒有影響了。
同時,彈頭狹小的體積,也裝載不了整套“安全自檢自毀系統”,並且彈頭載入時的“黑障”效應,也對無線電有強遮蔽作用。
其實,現在導彈制導系統已經相比過去有了非常巨大的進步了,除了導彈有多重複合制導模式;
星光、慣性複合制導
GPS、星光、慣性複合制導
慣性、影象匹配、複合制導
慣性、影象匹配、GPS、複合制導
智慧制導等多重模式外,彈頭也有“彈頭機動制導技術”,典型的就是分導彈頭的“母艙”,而現在的機動彈頭制導技術已經開始向,彈頭獨立“機動變軌”技術發展了。
所以,彈道導彈偏離目標的故障,不能說沒有,但已經相比過去,大大減少了。
-
3 # 兵工科技
圖注:現代導彈一般都有自毀裝置
靠自毀裝置。導彈安全自毀裝置在上世紀40年代初就出現了。當時德國研製V-2導彈,飛行故障很多,當故障彈在天上亂飛時,為消除落地爆炸產生對地面的傷害,最初是用類似對付飛機的辦法,在地面用高炮將其在空中擊毀、在空中爆炸。後來,德華人總結V-2導彈飛行故障造成嚴重後果的教訓,想到可以為其安裝自毀裝置,讓導彈出現飛行故障後自己引爆。後來美蘇研製彈道導彈,都是二戰後接收德國V-2導彈專家開始起步的,其最早的型號都已經開始有了安全自毀裝置。
對導彈來說,自毀裝置是必不可少的,試想一下,一枚具有洲際射程能力的導彈或運載火箭,特別是早期洲際液體導彈/運載火箭,推進劑重均超過100噸以上,以美國為例,“大力神”2導彈起飛重達150噸,“德爾塔”運載火箭起飛重達193噸,它們在飛行試驗中出現故障,特別是低空時推進劑消耗很少,若不在空中炸燬而落到地面,爆炸威力可想是多麼巨大,將對地面落點產生毀滅性的損傷。如果故障彈帶有戰鬥部,特別是核戰鬥部,因故障導致彈頭落地產生核爆,後果更是不堪設想。以二戰時期美國向日本長崎與廣島投放的原子彈為例,都只有2萬噸當量,就造成當即各死亡7萬多人,大面積放射汙染而造成的事後傷病死殘人數更多。何況戰後出現的核彈頭,威力遠遠超過2萬噸,各國70年代研製的單彈頭,威力己達到幾百、上千萬噸,即使是小型化分導式多彈頭(一般為3~10個子彈頭),每個子彈頭也達到5~30萬噸,在地面爆炸形成的破壞力將是二戰時期原子彈的幾倍甚至十幾倍。 另外,在中遠端特別是洲際彈道導彈最大射程能力的飛行試驗時,受國土縱深條件限制,不可能採用最大射程的正常彈道程式,通常採用特殊彈道,如高彈道、低彈道以及各種程式彈道或提前關機來實現,但如果飛行中出現彈道程式性故障或不關機故障,會使射程比原定程式射程大大增加,或者導彈出現重大偏離故障,都有可能造成導彈飛出國境、引起國際糾紛,在這種情況下安全自毀裝置也會被啟用,使自身在空中炸燬,以確保導彈不至於飛出國境。退一步說,如果導彈飛行中並沒有飛越他國上空,而且落點也位於公海,但因故障導彈不會落在預定落點,此時也要提前將導彈自毀,主要是為了防止敵人獲得導彈與新技術秘密,以及無線電各種指令程式碼的秘密。
目前,大多數導彈上都裝有自毀裝置,如果地面發現導彈飛行狀態不正常或接到打擊任務取消的命令時,也可以發出自毀指令遙控引爆導彈。有了自毀裝置,導彈發射就少了不少“後顧之憂”。這一點在交戰雙方都有大量導彈對峙時尤為重要。因為如果導彈預警系統發出錯誤警報而導致導彈錯誤發射,導彈自毀系統將是防止核戰爭爆發的最後一道保險。
-
4 # 利刃號
當導彈一飛沖天以極快的速度奔向目標點時,恐怕目擊者心中多多少少會閃過一絲疑慮,導彈飛行的速度這麼快,要是偏離了目標怎麼辦?這個問題絕非多餘,畢竟作為殺傷性極強的現代武器,導彈一旦發錯了位置,就將釀成大禍。
對此,擔心導彈徹底失控的朋友們可以先舒一口氣。要知道,無論是發射之前還是發射之後,導彈始終都處於相關人員的控制之中。其中,最為核心的機制是導彈的自毀裝置。所謂自毀裝置,顧名思義,由導彈自身對自己實施摧毀的裝置。有了自毀裝置,導彈偏離目標將變得不再可怕,因為只要在導彈誤擊目標前將其自我摧毀,危機就能順利解除。
最早的導彈自毀裝置出現在上世紀40年代,由導彈大國德國研製。當時導彈的忠實愛好者德華人,由於導彈頻繁故障而深受其害。在一次次血的教訓後,德華人總結經驗終於想出了自毀裝置這個巧妙設計。從此,瘋狂的導彈擁有了最後一道鋼鐵般的防線。很快,這一設計由德國蔓延到全世界,各國紛紛效仿,為自家導彈“拴好鐵鏈”。
導彈自毀裝置的出現,不僅給了人們一道堅實安全的防線,也為人類陷入瘋狂後提供了一個反悔的機會。當今世界,誰擁有核武器誰就擁有充足的話語權。但兩個核武器國家一旦對峙,就將給世界帶來極大的危機。當迷狂的激進分子按下核按鈕,誰來為人類的迷狂負責?幸好,帶有核彈頭的導彈發射後,我們還能透過自毀裝置挽救自己的命運!
回覆列表
現代的彈道導彈飛行距離在8000公里以上,命中精度可以達到200米以內,偏離目標20米、30米不算什麼問題。不要求像鐳射制導炸彈那樣,精確到10米以內。
現在的彈道導彈都有多種複合制導方式,比如無線電指導、慣性制導、星光制導等。
其中慣性制導利用自身陀螺儀和加速度計確定方位,不受外界的影響,不會被幹擾,是彈道導彈最重要的制導方式。此外,還可以輔助星光制導,利用恆星的方位判定誤差和陀螺漂移,對慣性制導誤差進行修正。
複合制導提高了導彈的命中精度,比如美國民兵III彈道導彈,射程13000公里,命中精度小於200米。基本不會出現偏離目標的問題。
陀螺儀
如果真的偏離目標,那也不要緊。導彈上都有自毀裝置,如果導彈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擊中目標爆炸的話,彈載計算機就會認為導彈發生故障而啟動自毀。以避免給地面造成意外傷害,或被敵方捕獲導彈,導致技術洩露等。
所以無需擔心彈道導彈偏離目標,只需要祈禱彈道導彈永遠不發射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