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黑和莽子

    中國歷史上的確有過類似於八王議政的情況。主要存在於遊牧民族組成的政權中。其實質就是少數皇親貴胄組成的類似於“議會”的形勢,商討國家大事,包括推舉最高領導人。國家的權力掌握在議政的幾個人手中是一大特點。

    最著名的當屬努爾哈赤建立的八王議政制度。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後,根據形勢的發展廢除了原始的奴隸制建立了以宗親為旗主的八旗制,又相繼設定了議政大臣等,這些人形成了八王議政制度的雛形。

  • 2 # 歷史的小學生

    感謝悟空問答官方邀請!《雍正王朝》中所講到的八王議政其實是努爾哈赤定下的“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制度。“和碩”在滿語中是“方面”的意思,而“貝勒”則是滿清初期由貴族的統稱。努爾哈赤搞的“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制度其實就是滿洲八旗八個旗主共同商議國事。

    下面介紹一下“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制度,其實就努爾哈赤本人來講,這個制度就是一個妥協的產物。其主要背景就是努爾哈赤苦於後金統治集團內部因為爭奪汗位,導致努爾哈赤兩次選定繼承人的計劃都失敗了,他決定接受教訓,改革政治制度,實行八大貝勒共理國政的體制。

    本來,努爾哈赤打算立長子褚英為繼承人,但褚英為人心胸狹窄,又心術不正,最終被努爾哈赤處死。褚英死後,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和四子皇太極都想繼承汗位,努爾哈赤本人準備讓代善嗣位,並有意培養和樹立他的威信。凡努爾哈赤不在時,軍政事務皆由代善處理。此時,大福晉看到代善即將繼承汗位,便傾心於他,幾次到代善那裡賣弄風情,並做出了苟且之事。努爾哈赤得知後大怒,從此疏遠了代善。

    褚英和代善的下場並沒有阻止其他貝勒們爭奪汗位的步伐,他們各行其事,互相攻訐,搞得努爾哈赤很是頭疼,而他又一時不能選出稱心的繼承人。努爾哈赤活著的時侯,除了他,任何旗主都沒有這個能力和威望去領導其他七個旗主,因此,努爾哈赤擔心他一旦死去,八旗旗主會因為爭奪汗位導致分裂。為了保證其家族對後金政權的絕對控制,他決定施行“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制度。為此,他於天命七年(公元1622年)三月三日,向眾貝勒下口諭道:“以若人為君,懼其尚力自恣,獲罪於天也。且一人縱有知識,終不及眾人之謀。今命爾八子,為八和碩貝勒,同心謀國,庶幾無失。爾八和碩貝勒內,更擇善者立焉。若入以見君,勿一二人見,其眾人畢集,同謀議以治國政。”

    “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制度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賦予八和碩貝勒決定後金軍國大事的最高決定權,限制了新汗的專制權。

    第二,推舉和罷免新汗的權力,努爾哈赤在口諭中規定,在他身後,新汗需在“八和碩貝勒內,擇其能受諫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諫,所行非善,更擇善者立焉”。這就是說,新汗的繼立是由八和碩貝勒共同推舉出來的,而推舉出來的新汗也不是終身不變的。

    第三,不許新汗與八和碩貝勒之間私下密謀軍國大事,凡遇軍國大事須公開共同商議解決。

    努爾哈赤這個設想是好的,希望用民主、公開的形式由八位旗主推選汗位的繼承人,但這八個旗主各恃功勞,互不服氣,誰也不肯居人之下,因此,這個制度只會促使後金統治集團更加分裂,早晚會被推翻,也註定不會長久,果然在皇太極繼位後,就即行廢止了。

  • 3 # 鳶飛九天2018

    明朝萬曆11年,25歲的努爾哈赤以他父親遺留的13副鎧甲起兵,正式開啟了他一生的征戰生涯。用了5年的時間,努爾哈赤統一了他出身的建州女真五部。隨後,努爾哈赤又開始向東海女真和海西女真下手。到萬曆44年,將大部女真歸於麾下的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登位,正式背叛明朝,建立了後金政權。

    既然成立了政權,自然要考慮繼承人的問題。但是,由於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次子代善先後令努爾哈赤大失所望,長子褚英更是被努爾哈赤處死,一時間,努爾哈赤竟無人可選。

    但是,建立起後金政權之後已經到達人生暮年的努爾哈赤,又必須考慮到後金政權的繼承問題。因此,努爾哈赤根據部落時代的慣例,建立起了一個頗具軍事民主意味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

    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也被稱為八王共治。所謂貝勒,就是女真人對於部落頭領和部落頭目的尊貴稱呼,到後金時代,也可等同於王爵。因此,所謂的八和碩貝勒,指的就是努爾哈赤所創立的八旗的八個旗主。在努爾哈赤時代,後金政權更類似一個部落聯盟,各旗旗主擁有一定的獨立性,尤其對於本旗的事物,他們甚至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與藩國軍閥無異。

    努爾哈赤制定的八和碩貝勒共治政治的主要內容為:他死後,後金大汗由八和碩貝勒共同推舉。後金的軍政大權由八旗旗主聯合決議,戰爭所獲得的人口、財產、土地,也是由八旗均分。這八個和碩貝勒的權力甚至大到,如果他們推舉的新汗執政不能夠令他們滿意,他們可以聯合將其廢掉,另推舉新汗。

    因此,雖然在努爾哈赤死後,他的第八子皇太極繼承了汗位。但是,皇太極的實際權力其實並不大,大汗之位對於皇太極來說更像一個榮譽頭銜。因為皇太極繼位之後,後金的朝儀是:三大貝勒與大汗共同南面並坐,接受諸多小貝勒和大臣們的禮拜。

    後金的四大貝勒儼然四個國君,而四大貝勒之間,皇太極與其餘三大貝勒也不需要實行君臣之禮,甚至由於皇太極的年齡小於三大貝勒,一般的場合,他還要對三大貝勒行以弟事兄之禮。

    皇太極的大汗身份,並沒有顯示出一國之汗的尊貴之處。對於三大貝勒而言,皇太極的身份也並沒有多讓他們忌憚。例如,在天聰5年大淩河之役中,由於旗兵派撥的問題,皇太極與莽古爾泰發生矛盾,三貝勒莽古爾泰甚至對皇太極拔刀相向。也可見三大貝勒對皇太極的態度。

    八王議政制度,在皇太極繼位之後,實行了三年之久。然而這種制度,對於野心勃勃且雄才大略的皇太極而言,自然是不能容忍的。隱忍三年之後,終於羽翼豐滿的皇太極在天聰三年正月開始,對八王議政制度進行改革。

    他先是廢除了大貝勒輪值機務制度,極大削弱了三大貝勒的權力,同時,仿照明朝,設定了六部,分割旗主對於本旗事務的處理許可權。隨後,又尋找機會先後將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和大貝勒代善的權利剝奪。其中,二貝勒阿敏被幽禁致死,莽古爾泰的正藍旗直接被剝奪後突然暴斃。哪怕結果最好的大貝勒代善,也從此淡出後金的政治舞臺。

    從此之後,由努爾哈赤創立並實際實行了數年之久的八王議政制度正式名存實亡。再無掣肘的皇太極也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先後稱帝,改國號為清,將族名改為滿洲,並不斷對外用兵,極大的擴充了清朝的地盤和實力,並最終為清軍入關佔領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4 # 老照片

    1615年,努爾哈赤為了保障滿清貴族的統治權力,設立了以議政五大臣和八旗旗主為領導集體的“議政會議”,1622年,又在此基礎上設立“八王議政”,並頒佈《汗諭》做了詳細規定。

    《汗諭》規定,“議政會議”是後金政權的最高決策機構,新汗和八旗旗主在政治上是平等關係,禮儀上是“並肩共坐”。在討論後金的軍政大事時,新汗要與八旗旗主共同商議,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集體領導,而不是新汗乾綱獨斷,一言九鼎。關於新汗人選,《汗諭》規定新汗既不是由先汗指定產生,更不能自封,而是經八旗旗主商議後共同推舉產生。因此,新汗繼位之後便不能獨攬大權,其權力受到很大約束。相反,八旗旗主如認為擁立的新汗不能勝任,則可協商後廢蹦新汗,另擇賢者為汗。

    儘管努爾哈赤對於“八王議政”做了詳細的規定,但是到了皇太極時期,隨著君主權力的集中與加強,這種“八王議政”的局面日益消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桂圓行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