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
2 # 小楊品史
秦獻公在位期間廢除人殉、遷都櫟陽、改革政治弊端、舉兵收復失地,為孝公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是一位名至實歸的明君。
一、廢除人殉,順應民心,增加了秦國的青壯年勞動力秦國遠離中原文化中心,民風陋習頗多,尤以人殉為最,遭到了列國的強烈反感。春秋時期孔子認為用人俑陪葬就是一種罪惡,可秦國呢,都戰國了,還在用真人陪葬,而且還是大規模的人殉,造成了很惡劣的影響:一是減少了青壯年勞動力,秦華人口基數上不去;二是國際影響差,紛紛稱秦國為虎狼之國、蠻夷之地;三是其他各國士子、民眾畏懼秦國,不敢到秦國去。如此一來,秦國就越封閉,越封閉就越窮……陷入了死迴圈。
秦獻公曾長期流落民間,深知人殉制度的惡劣影響,剛剛繼位就馬上廢除了這項制度,得到了廣大百姓的擁護。好處有很多:一是增加了秦國的勞動力人口,國庫收入增加;二是其他國家有民眾進入秦國,直接增加了秦國的人口數量。
二、遷都櫟陽,振奮民心,收復失地,擺脫舊貴族的羈絆秦獻公二年,秦國將都城從雍城遷到前線櫟陽(距離魏軍華山大營僅有幾十裡)。秦國自穆公以來,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前些年更是丟掉了河西,被魏國壓制得喘不過氣。民眾憤慨異常,可惜前幾代昏君不作為,如今秦公將都城遷到前線,看來秦國又有希望了,民心大振。
秦獻公將都城遷到櫟陽,除了振奮國威,展示天子守前線的決心意志,還有擺脫舊貴族羈絆的意思。秦獻公繼位後,著手進行改革變法,觸動了不少秦國舊貴族的利益,如果繼續待在雍城,變法必受阻,遷到櫟陽,阻力就小了很多。
變法運動取得一定成效後,秦獻公著手開始收復失地。秦獻公十九年,秦獻公見韓、魏兩國威脅周天子,便決定以此為藉口,起兵勤王,打敗兩國聯軍,秦國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秦獻公二十一年,秦獻公下令秦軍攻打魏國,奪取秦國的故土河西之地,一直打過黃河,深入魏國境內到石門,斬首六萬人,取得秦國前所未有的大勝利;秦獻公二十三年,秦軍在少梁大敗魏軍,俘虜魏國宰相公叔痤!
綜上所述,秦獻公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為,是一位明君。
-
3 # 小編虎哥
公元前415年,在位十三年的秦靈公去世,他的叔父悼子奪取了政權,當上了秦國國君,是為秦簡公。年僅10歲的秦靈公之子被迫逃亡,先是逃到西邊的戎國,後來又輾轉到了魏國,過著30年的流亡生活。
在這30年裡,公子連寄人籬下,忍辱偷生,過著艱辛的生活,看盡了民間疾苦,嚐盡平民之苦。但是在這期間,他並沒有喪失心智,而學習如何改善民生,如何愛民。
直到公元前385年,秦國庶長在河西迎立公子連立為君,是為秦獻公。時年已40歲了的他,終於等來了人生的轉機。
秦獻公一上臺,秦獻公就開始進行一些列的改革。首先時廢除人殉制度,秦國自秦武王開始就有人殉的制度。人殉制度的廢除,使得很多的生命被拯救,這一舉措可以說是秦國強大的轉折點
除此之外,秦獻公還做了幾件大事: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並且數次發動收復河西失地的戰爭。
雖然說秦獻公的改革並沒有徹底改變秦國,但是這位後來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
4 # 風聲繞樑
秦獻公早期是在外流亡的,他的老爸秦靈公去世,他老爸的叔父秦簡公奪得君位,害怕遭遇不測,逃到了魏國,過了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活。自從秦獻公奪得政權之後做了制度的改革。
秦獻公他廢除了在秦實行了三百多年的活人殉葬的制度,減少白白犧牲的青壯年,為秦國的農業發展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
秦獻公還鼓勵國民多生,並且多生兒子的人會得獎勵。由於秦國地多人少,秦獻公採取吸引周邊國家的人或者部族的人到秦國來種地,放牧。不得歧視,不得分三六九等對待外來人。為其後世打造強國奠定基礎。
秦獻公繼續推行初租禾,得到地主和自耕農的支援。初租禾就是按照土地佔有者佔有實際土地面積,來徵收農作物實物稅。這個政策得到了東部邊防地區的支援,而西部地區奴隸主聚集地出現抵制,為此他把都城遷到東部的櫟陽。為了穩定地主與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東西部的土地政策不一樣,可以說是一國兩制。
秦獻公在地主與自耕農中提拔有才能的人士擔任國家大臣,同時又允許地主和自耕農可以參軍,透過軍功謀得一官半爵的。這兩大主力成為秦國富國強兵的重要支持者。
在眾多的追隨者的秦獻公的新都城櫟陽成為秦國的政治與軍事中心。
-
5 # 我家門前有顆樹
秦獻公於前384年繼位,前362年去世。
他的繼位頗不平靜。他的父親秦靈公於前415年去世後,他的叔父秦簡公趕走了他,奪得了秦國君位。後經歷一番波折,秦獻公才回到秦國,繼承君位。
他統治秦國時期,恰是戰國時代(前403至前221)初期。在經歷戰國開端的政治波折後,秦獻公的一系列振衰起敝的舉措,制止了秦國動盪的局面,開始走向穩定發展的道路。當然,這距離想要稱霸六國,甚至同一天下的目標還差得老遠。不過,秦獻公應該也沒那麼好高騖遠。畢竟,他是經過一番鬥爭才得到的君位。
為穩定國內局勢,鞏固自己的地位始終是第一要務。但先人的遺願和山東諸國的鄙夷時刻刺激秦人的野心與自尊,這是秦獻公一定要收復河西之地的重要原因。
總而言之,秦獻公算是一個明君,他與老世族相處甚好,深受秦人愛戴,尤其是老兵。在去世的時候也能很好處理儲君的問題,嬴渠梁和贏虔兩位兄弟都沒有因為王位而兄弟殘殺。
-
6 # HMSVICTORY
秦獻公是是明君,秦獻公(嬴師隰,公元前424年—公元前362年),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嬴姓,趙氏,秦靈公之子,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62年在位。秦獻公早年流亡魏國,回國繼位後在秦國國內進行改革,其中包括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並且數次發動收復河西失地的戰爭。秦獻公的時期的改革雖然不徹底,但為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回覆列表
讓一個國家由弱變強,說起來雖然容易,但做起來怎一個“難”字了得。秦獻公即位後,怎樣讓秦國轉弱為強?但他面對的是千頭萬緒,要做的事情很多。但第一個必須要做的,就是廢止盛行300多年,民怨沸騰的活人殉葬制度。
一.慘絕人寰的活人殉葬風氣,大大削弱了秦國的實力。當時的秦華人民,無論男女老少,不管國都鄉野,都在傳唱一首歌,表達對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的無比憤怒和強烈抗議。這首名叫“黃鳥”的歌翻譯成現代漢語是這樣的:
黃雀嘰嘰,酸棗樹上息。誰跟秦穆公去了?子輿家的奄息。
說起這位奄息,一人能把百人敵。走近他的墳墓,忍不住渾身哆嗦。
蒼天啊蒼天!我們的好人一個不留!如果準我們贖他的命,拿我們一百個換他一個。
黃雀嘰嘰,飛來桑樹上。誰跟秦穆公去了?子輿家的仲行。
說起這位仲行,一個抵得五十雙。走近他的墳墓,忍不住渾身哆嗦。
蒼天啊蒼天!我們的好人一個不留!如果準我們贖他的命,拿我們一百個換他一個。
黃雀嘰嘰,息在牡荊樹。誰跟秦穆公去了?子輿家的針虎。
說起這位針虎,一人當百不含糊。走近他的墳墓,忍不住渾身哆嗦。
蒼天啊蒼天!我們的好人一個不留!如果準我們贖他的命,拿我們一百個換他一個。
這首歌所傳唱的是子輿氏家族的奄息、仲行、針虎,他們三人個個矯健勇猛、善於作戰,是國家的棟樑之材,但都被殉葬了。根據歷史記載,秦穆公死後,陪他殉葬的活人就高達一百七十七人,其中不少都是年富力強、可堪大用的將帥之才。
正值盛年,還是賢良大臣,都被拉去殉葬了,可見秦國的活人陪葬的風氣有多麼的流行,人殉的規模有多麼大,對民眾的傷害有多深!
《左傳》是這麼評價的:秦穆公還是不要名列春秋五霸了,他死後不僅沒有留下富民強國之策,還要把許多人拉去殉葬活埋,很多家族因此斷子絕孫,國家也因此難以富強。秦國後來積貧積弱沒有能力去東征,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這話雖然有點以偏概全,但確實是很有道理的。
古代統治者要富國強兵,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增加人口。因為有人種地,有人打仗,國家才能強大。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在想盡辦法招徠移民,努力增加人口。
但秦國盛行300多年的風氣,動不動就把數十人上百人活活殉葬,如此這般,人口怎麼可能較快增長?人口增長不起來,糧食誰來種?仗靠誰來打?國家何以富強?
一方面,人殉制度巨大危害就是嚴重抑制人口數量的增長;另一個非常大的危害就是極大地損壞了國家形象,野蠻、愚昧、粗野成為秦國的標籤,扼殺了其他各國的人才前來投靠的念頭。
根據歷史記載,孔子就是因為這個制度,在周遊列國時,就是不去秦國。孔子不去秦國,代表了當時士人的普遍心態。一直到秦獻公,約300年間,幾乎沒有什麼士人到秦國去發展。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都說“21世紀什麼最寶貴?人才!”,其實在當時同樣如此。
二.秦獻公廢止300多年的陋習和制度,鼓勵生育。秦獻公深深地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在秦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也就是登基不久,就立刻制止了這個風氣,廢除了這個制度。
廢除人殉制度,有以下好處。首先,秦國老百姓十分讚賞他的做法,紛紛叫好。其次,人口多了,勞動力就多,就會對秦國的農業生產、工商業發展都非常有利。最終,也保證了兵源,提升軍事戰鬥力也就有了“水之源,木之本”。
三.開啟國門,需要外來勞動力,提升綜合國力。廢除人殉制度,屬於“節流”,讓非正常死亡減少。除此以外,還得“開源”,讓婦女多生孩子,讓別國的人願意移民過來。
為此,秦獻公也動了不少腦筋。一是開啟國門吸引外來人口,增加秦國勞動力,給優惠政策,讓他們種地、放牧;二是鼓勵秦國婦女當英雄母親——多生孩子,尤其獎勵多生兒子;三是移民與本國國民一視同仁,享受同樣的國民待遇……
結語這些措施的實行,使得秦華人口紅利初步顯現,人口數量迅速增加,很多荒地逐步得到了開墾,糧食產量穩步增加,兵源質量穩步提高,結果自然是綜合國力穩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