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異點放映

    安史之亂平定後,因為唐朝中央政府經過”八年抗戰“已經十分虛弱,缺乏一支統御天下的軍事武裝,而彼時西部邊疆吐蕃的入侵使得當時唐王朝也無暇顧及地方藩鎮,而只能依靠藩鎮之間相互制約從而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

    藩鎮型別因與中央關係的不同,也分為四種:一、割據型;第二,防禦型;第三,御邊型;第四,財源型。這四種類型透過軍事、財政、地理位置之間相互制約平衡維持了唐朝中後期一個多世紀的平衡。

    黃巢起義之所以對唐王朝打擊是致命的,在於他採取的是流寇主義路線,這種路線不重視根據地建設的方式,對於起義者自然是短視的,乃至於近代以來被毛主席,周總理用來批評切•格瓦納。

    但是這種路線對於本來就缺乏實力的唐中央政府卻要了老命,因為黃巢這種四面出擊,流動作戰,一會攻陷長安,一會打到河南,一會打到江南,一會打到廣東,福建。

    這種廣地域的運動戰讓唐王朝失去了對藩鎮哪怕名義上的統御也無法施展政治平衡。不僅打破了中央與藩鎮的平衡,而且打破了藩鎮與藩鎮的平衡,有的藩鎮被黃巢重創,最後被其它藩鎮吞併。最後只能讓部分藩鎮大將做大(比如朱溫),唐王朝滅亡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 2 # 縹緲峰下一粒沙

    任何一個朝代的滅亡都不是在滅亡前一刻才開始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於唐朝來說,安史之亂是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後如果有一代或數代強有力的明君和能臣,或可挽回頹勢,否則只能一步步走向衰亡。

    唐朝末年爆發了數場農民起義,公元859年浙東裘甫起義,這是第一場;接著是868年龐勳起義,874年王仙芝起義,875年黃巢起義,這些起義持續了25年之久,對大唐王朝的打擊是非常沉重的。

    但如果跳開歷史的侷限性,從大唐的整體發展歷程來看,會發現唐末農民起義不是因,而是果,真正的因是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的爆發

    很多人將安史之亂歸咎於楊貴妃身上,說她以及她的姐妹驕奢淫逸弄得民不聊生,這其實是很不公平的。

    安史之亂最大的責任人當屬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的他沉迷享樂,親小人遠賢臣,自以為大唐天子萬國來朝,早沒了初繼位時的意氣風發,他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最真實寫照。

    第二個責任人是奸相李林甫,他怕手中權勢被人搶走,於是堵塞賢能之路,排斥賢才,大量任用胡人,在他看來,胡人不通禮儀沒有文化,對他構不成威脅,哪想到人家沒文化就不講文化,想要什麼直接來搶。藩鎮制度的存在,更是安祿山等人能夠起兵的最直接因素。李世民、李治、武則天在位期間,多次開疆拓土,先後平定遼東、東西突厥、吐谷渾等地方,大唐疆域前所未有的寬廣,為了統治這些新打下來的區域,唐朝設立了藩鎮制度,安排節度使和經略使去管理。

    這些節度使和經略使在當地手握軍政大權,和土皇帝沒有什麼兩樣。朝廷設立藩鎮本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卻反而讓他們成了國中之國,就此埋下隱患。

    拋開“人”和政策的因素,安史之亂的爆發是經濟矛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內部矛盾的集中反映,就像一個人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然後大病一場,之後哪怕治好了,身體也衰弱了。

    其實在封建王朝裡,這些矛盾什麼時候都存在的,只要勉強能平衡下去,王朝也就能繼續,如果遇到好的時機或有才之人,這些矛盾都能慢慢解決。但安祿山、史思明發動了戰爭,打破了平衡。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在這裡得到了體現,對於當時的唐王朝來說,安祿山和史思明是外族,大唐的包容性讓他們有機會統領一方,在唐玄宗和李林甫看來,安、史等人應該對他們感恩戴德。

    但在安祿山和史思明看來,背叛大唐是件理所當然的事,一點心理負擔都不會有,因為他們對大唐的認同並沒那麼高。他們從來不是被馴服的狗,他們一直都是狼,面前有塊肥肉哪能不吃?

    錯把惡狼當做哈士奇的唐玄宗,註定要因此而吃大虧。

    安史之亂對唐朝的傷害

    安史之亂過後的唐朝是什麼情形呢?《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曾經讓外邦心生嚮往的大唐悽悽慘慘,十里不見人煙,百里不聞犬吠。從皇室到平民,沒有人能逃過這場大劫難。

    藩鎮制是安史之亂的主因,但平定安史之亂也多有賴於這些藩鎮,所以之後就更加難以掌控了!皇室的權力被進一步削弱,哪怕偶有幾個皇帝想改革,只要觸動到節度使們的利益,改革就無法成功。

    為了儘快恢復生氣,朝廷不得不增加稅收,民間怨聲載道,小型起義從來就沒斷過。安史之亂前就存在的各種矛盾,並沒有隨著戰爭而消散,反而越來越大!

    總之,安史之亂使老百姓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更摧毀了大唐盛世,之後數代不遇中興之主,不過是苟延殘喘!

  • 3 # 趙永志67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從盛到衰的標誌事件。貞觀盛世丶武周時期丶開元盛世.使唐王朝承平已久.中原百年無戰事.唐玄宗過於信任安祿山.敵軍已然造反起兵,玄宗仍不相信,錯失戰機,倉促應戰,決策上的上的失誤令玄宗棄國都而入川!太子李亨在甘肅靈武自主登基,為抵禦消滅叛軍,李亨令各鎮節度使勤王滅叛

    允許各節度使自主募兵,遂使以後各節度使擁兵自重,尾大不掉令後世皇帝頭痛不已。唐朝中後期的牛丶李黨派之爭,藩鎮自立為大,宦官勢力的崛起,主張削藩的宰相武元衡被殺,震驚天下的甘露事件,吐蕃等少數民族的侵擾,令唐朝統治者焦頭爛額,宦官的勢力能左右朝政,弒君立主,藩鎮的獨立王國,唐代多數君主力求削藩丶限制宦官權利,但收效甚微,席捲全國的黃巢起義大軍雖最終失敗,但朱溫勢力的崛起,威逼皇帝遷都,幾盡殺盡宦官,把忠於唐室的朝臣投河或誅殺,玩弄皇帝於股掌之中,最終滅唐自立國號,唐王朝最終正式滅亡。

  • 4 # 希望星晨58298869

    安史之亂後,大唐進入了藩鎮割據時期,本來朝廷原有統一全國的打算,但在與“河朔三鎮”( 范陽、魏博、成德三鎮 )一較高低時,發現人力、物力成本消耗太大,中央財政已負擔不起;於是在打打和和之間,雙方逐漸的形成了休慼與共的關係,有了政治默契。河朔三鎮節度使的接班人由自己決定,改變了親王遙領節度使的陳規,這樣河朔三鎮得到了極大的政治、經濟實惠,而朝廷也保住了面子,可以暫時息事寧人以苟延殘喘了。

    安史之亂受災區主要在北方,由於持續了八年,致使中原及北方的百姓大規模南遷,北方人和中原人南渡後,與當地民眾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社會重組,改變了原有的社會結構;公元780年,楊炎力主的“兩稅法”改革獲成功,使社會更加趨向平民化。此時,平民化的社會更有利於發展貨幣經濟;由於江南沒被戰火,百姓生態沒受破壞,而且江南各地節度使也普遍支援李唐王朝(最低表面上是這樣的),這也是儘管唐朝中央軍隊兵力薄弱,但是朝廷仍然能在風雨飄搖中屹立不倒,沒被河朔三鎮等顛覆的重要原因。

    這狀態一直持續到唐末的黃巢起義,不畏艱難的起義軍以流動方式作戰,避實就虛,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輾轉於大江南北各省,使朝廷與三鎮的平衡遭到了空前破壞,給本來就虛弱不堪的唐王朝帶來了致命的打擊,尤其是江南各省份的生態遭受兵火,動搖了李唐王室的根本。

    黃巢佔領長安後,唐僖宗逃往四川,此後無重振旗鼓,收拾舊山河的能力,撲滅黃巢起義的反而是已形成割據的藩鎮勢力;黃巢起義影響太大,徹底打破了藩鎮與朝廷之間的平衡;唐王朝在黃巢起義結束23年後,壽終正寢,正式謝幕!

    現在,唱起《夢迴唐朝》我還潸然淚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防治水資源的汙染與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