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曲江家學

    如果認為陳寅恪先生寫《柳如是別傳》是有這麼個崇高目的,那麼其實恰恰是把他的層次拉低了。作為一個偉大的歷史學家,往往是儘可能避免預設某個目的框架去讀史寫史的。

    不才讀了三四次《柳如是別傳》了,可是完全不敢說自己讀懂了這本書,這裡只能說點個人淺見,可能難免有誤讀前人之處。

    錢謙益與柳如是的故事傳說,在從清代到近代在江南多有流傳,以致於很多人很容易用簡單的觀點去說錢謙益作為一代文宗受國厚恩卻投降清朝,而柳如是出身青樓卻能堅持氣節,於是推匯出文人還不如妓女這樣簡單化的觀點。而陳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別傳》恰恰是在為這樣一位奇女子考察其傳略的過程中,慢慢分解消解這種簡單的二元對立的觀點,讓真實的歷史淵源和演化呈現於人前。

    其實,《柳如是別傳》的內容主要是透過考證註釋跟錢謙益、柳如是有關的詩文來還原其人生過程和所經歷的文學世界,這種以詩證史的思路在寫文學和寫歷史這兩條作品脈絡上都很有開創性,關鍵是陳寅恪先生的功力又是這樣深厚,加之他的家學淵源本就是江左書香世家。所以他可以真正深入到晚明江南士子文人的文學與精神世界中,為我們展開一種別樣的歷史繪卷,在這方面怎麼說這部書的偉大之處都不為過。

    書中確實有對柳如是的非常多溢美,但提到錢謙益也並非是簡單刻畫一個屈膝投降者,相反陳寅恪多處提及他對錢謙益學問的敬服,並且後面花了很多筆墨寫錢謙益從北京回來後投身反清復明志業的事蹟。

    我想,陳寅恪先生為柳如是立傳,固然是要從她身上的氣節書寫“民族獨立之精神”,但同樣也是在細說這種民族獨立之精神,恰恰應避免簡單地劃為忠奸的二元對立,而應更多地去從當時人的情勢、觀念世界等方面去做同情入理之見,依此經受與超越,如此民族才能養成真氣節、真獨立之精神!

  • 2 # 天邊那些事兒

    你要考究作者寫書的動機就離不開考究作者的經歷和所處的時代!諷刺古代帝王將相是建國後尤其是文革開始後做的事情。

  • 3 # 青霞人文

    陳寅恪先生寫《柳如是別傳》,竟80萬言。

    陳先生寫柳如是別傳開始於1953年,完成於1964年。

    陳寅恪研究柳如是的緣起是這樣的:抗戰時期,陳先生在西南聯大任教,一日在舊書店購得一粒紅豆,此紅豆為店主昔年在常熟白茆巷錢謙益舊園中拾得。

    陳先生言:“自得此豆後,至今歲(1954年)忽忽20年,雖藏置篋笥,亦若存若亡,不復省視。然自此遂重讀錢集,不僅藉以溫舊夢,寄遐思,亦欲自驗所學之深淺也。”

    陳先生透過寫柳如是別傳,一是溫舊夢,寄遐思;二是檢驗自己平生的學問的深淺。這裡“溫舊夢寄遐思”,似乎可以理解為陳先生的一種情思,他對三百年前明清易代之際柳如是這個奇女子有“相思”,就是欽慕,傾倒,熱愛,其實是對中國之傳奇弱女子的同情、熱愛。

    陳寅恪有紅豆詩,其中有“灰劫昆明紅豆在,相思廿載待今酬”。這兩句,明明白白,表達了大歷史學家陳先生的情懷。80萬言的柳如是別傳大體就是陳先生“相思”的結晶。

    當然,陳先生的“相思”不是一般意義的,而是文化上的吧。他的好友,同是聯大著名學者的吳宓說過,陳先生研究紅妝(柳如是),“有深意存焉,非消閒風趣之行動。”

    一粒紅豆,引出遐思,陳寅恪先生是敬重柳如是的華夏氣節道德的,亦欽慕其風神才學,遂有80萬言大作。

    陳寅恪先生陳寅恪先生一家

  • 4 # 一往文學

    《柳如是別傳》被稱為陳寅恪先生的封刀之作,約八十餘萬言,期間貫穿的治理理念仍然值得今人借鑑。陳寅恪先生耗費自己整個晚年來"頌紅妝",絕不僅僅是為了一名風塵女子立傳。我們不能否認,陳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別傳》的確不無諷刺意識,但也不僅僅限於諷刺古代帝王將相之德操行為,其更深層次的含義,更引人深思。而筆者認為,其中不乏對於處於不平等地位女性的關懷意識以及個人命運的深刻反思。

    一、個人意識

    《柳如是別傳》描寫的柳如是乃明末清初的名妓,與陳子龍兩情相悅卻因亂世弄人未能天長地久,此後嫁給錢謙益,看似幸福的婚姻卻最終淪為一場憾事,最終柳如是在生死與愛恨之間做出了必然選擇。

    陳寅恪對柳如是評價極高,認為是"民族獨立之精神",為之"感泣不能自已"。陳先生曾有詩曰"欲將心事寄閒言",作為自己的一部"心史"之作,《柳如是別傳》其實是在"世變"之中書寫"世變",把身世感與歷史感揉成一團,濃縮了陳先生的人生哲學。從根本上說,在這部"怒罵嬉笑"的書中,帶有哲理性的頭等大事,就是以氣節為核心的生死觀。

    紅妝柳如是等人,不惜毀家紓難,寧折不彎,為光復文化之故園、政統之中國、道統之華夏而奮不顧身,無怨無悔。柳如是作為一種類似符號式的人物,不惜出死忘命,懇懇重言。柳如是是自己,更是陳寅恪先生一生的精神寫照。"欲將心事寄閒言"的陳寅恪先生,沉痛地將身世感與歷史感揉成一團,又不乏文人個人的風骨。

    二、民族意識

    洋洋80萬字的《柳如是別傳》,正是陳先生在臥榻沉思中追尋一種唯恐失落的民族精神,自覺地承擔起華夏文化的託命,決不可與自娛式的"文娛老病銷愁送日之具"等量齊觀。第一章《緣起》中就清楚地說道:"披尋錢柳之篇什於殘缺毀禁之餘,往往窺見其孤懷遺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己者焉。夫三戶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辭,即發自當日之士大夫,猶應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況出於婉孌倚門之少女,綢繆鼓瑟之小婦,而又為當時迂腐者所深詆,後世輕薄者所厚誣之人哉!"

    寫柳如是實際是寫錢謙益。錢謙益位高權重卻在政治上處處受到排擠,後得到重視之後卻做出了錯誤的政治選擇,這種錯誤讓錢謙益在矛盾和悔恨中度過後半生,但即便盡力彌補過錯,仍然受到前朝人譏諷,被後朝皇帝輕視。女流搭載了文人的前朝舊恨,於是看似膚淺的名妓背後隱藏著更深刻的歷史性以及民族意識。而這種民族意識之中,便不無諷刺。

    三、女性關懷

    陳寅恪先生的一生,立身端莊嚴謹,對於女性始終有著一以貫之的尊重。男女平等主義,也是陳先生自始至終守持的一個理念。因此,《柳如是別傳》以一代名妓柳如是作為主人公,描寫女性在特殊動盪時代的命運,似乎也不無作者對於女性深刻的關懷意識。

    柳如是身份的複雜性,決定了作者對於女性命運的關懷。柳如是既是風流名妓,也是愛國豪傑,更是節婦烈女,只是在文章中,柳如是自身的女性身份,使其命運顯得更為顛沛流離,但也更為傳奇與突兀。

    陳寅恪先生留學於西方,有著平權思想。作為男性作家去描寫男權世界中的女子,彷彿不無極端與偏見。但陳寅恪先生卻似乎自覺地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以男性視角,描寫柳如是的才思與悲苦,並給予讚揚與關懷的態度,於是以男性身份而生髮出一種自慚形穢之情。這種情緒在男性作家的筆下的女性形象中流露出來,是難能可貴的。

  • 5 # LWDwdxx

    學習歷史,毛主席的觀點是首先要為了能正確、真實和科學認識現實存在,聯絡實踐,然後正確科學實踐。學習歷史首先是“科學救國和科學種地”。不能聯絡實際,念再多的書也沒用,只是學歷史的孔乙己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志程普技能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