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致守仁
-
2 # 君山話史
北宋的名將,大多表現不完美,所以沒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下舉幾個例子:
1、王全斌:只用六十六天就征服後蜀,戰績了得,但為人殘暴,曾處死兩萬七千名蜀國降兵,激發民變。
2、曹彬:曹彬跟王全斌相反,非常有仁愛精神,是平定南唐的總指揮,破南唐後能約束眾將士,善待南唐後主。可惜後來在北伐之戰中,優柔寡斷,被遼人打得大敗。
3、楊業:本是北漢將領,後降宋,楊家將中的楊令公就是他,綽號楊無敵。楊業作戰驍勇,可惜不得善終,被一幫小人陷害,最後全軍覆沒,被遼軍俘虜後,絕食身亡。
4、李繼隆:出生將門,李繼隆算北宋的一員名將,曾經過打契丹名將耶律休哥,在澶州保衛中,設伏擊斃遼軍大將蕭撻凜。然而,他有汙點,在君子館之戰中,友軍劉廷讓部被遼軍包圍,李繼隆沒有營救,導致劉廷讓部全軍覆沒。
5、狄青:狄青是北宋最著名的將領,從士兵到統帥,常戴著銅面具出戰,負過八次傷,九死一生。他的代表作是平定南方儂智高,不過這場戰爭規模並不大,與漢唐名將的成就無法相提並論。
在北宋名將裡,我最欣賞的是以下這位仁兄,宋神宗時代的王韶。
王韶以書生從戎,經略河湟,恩威並施,文武兼用,收復河州、岷州、宕州、洮州、疊州,進軍一千八百里,開拓約二十萬平方公里之領土;後又解河州之圍,擒酋豪木徵以致闕下。後人對王韶有這樣的評論:“韶以書生知書,誠為不出之才,而謀必勝,攻必克,宋世文臣籌邊,功未有過焉者也。”王韶後來官至樞密副使,有人戲稱他為“三奇副使”,三奇,指是是奇計,奇捷,奇賞。
-
3 # 拈華壹簫勘風雲
北宋名將很多狄青,種世道都是北宋對武將不是太重視,對他們評價不是負面就是太多同情,沒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角度,首先作為一個武將,能出名肯定是打仗很成功,一將功成萬骨枯,能殺人的人你覺得會甘心被人欺負嗎
-
4 # 趣觀歷史
▲宋代將領劇照
王德用,出身武將世家,其父王超曾任建雄節度使。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党項首領李繼遷為亂西北,宋太宗趙光義派遣五路大軍討伐,殿前都指揮使王超率大軍五萬出兵夏州,以衛青、霍去病等為榜樣的王德用在父親軍中擔任西頭供奉官,類似於大軍先鋒。時年十七歲的王德用,初生牛犢不怕虎,率領一萬精銳直奔李繼遷所在的鐵門關,與其短兵交鋒,結果大敗李繼遷党項軍隊,不僅親斬敵首十三級,還俘獲一萬多頭馬羊牲畜。
▲西夏將士形象
隨後,王超帶領主力部隊趕到,雙方於至烏、白池一帶展開大戰,由於敵軍兵鋒甚銳,王超怯而不前,王德用見此親率五千精兵,於沙漠轉戰三日,殲敵無數,迫使李繼遷退兵。遼國干涉此戰後,宋軍不得不被迫撤軍。為掩護大軍撤退,王德用向父請命殿後,由於党項人一直緊隨宋軍其後,王德用時刻不敢鬆懈,沉著應對,在他的指揮下,宋軍井然有序地撤到了後方,李繼遷見此只能放棄突襲計劃。回到家中,王超撫其背曰:“王氏有子足矣”,以表達自己的欣慰之情。
▲宋太宗趙光義劇照
王德用因此戰保宋軍全軍而退,立下大功,為褒獎他的功績,宋太宗趙光義將其接連提拔至內殿崇班、馬軍都軍頭、邢、洺、磁、相四州巡檢。任職巡檢期間,王德用見盜賊張洪霸等人聚集於各州邊界屢犯百姓,便有將其殲滅之心。到任後,王德用以氈車裝載州縣兵卒,並將氈車裝扮成平常百姓所用,到了邯鄲地界時,張洪霸等人果然攔路劫掠,王德用一聲令下,車中勇士盡數而出,將眾盜匪一網打盡。隨後,宋廷命督捕陝西東路盜賊,得知王德用前來征剿後,眾盜賊相互告誡道:“此擒張洪霸者。”隨後便接連散去。後來,王德用轉任冀州知州、龍神衛、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康州防禦使、侍衛親軍步軍馬軍都虞候等職,被宋廷召回汴京後,出任並、代二州馬步軍副都總管,並殿前都虞候、步軍副都指揮使。
▲北宋官員劇照
不論是在地方還是中央任職,王德用都盡心盡力,平定亂匪、為民謀福,他的威名響徹大宋,令天下盜匪懼之。由於其相貌奇偉,“面黑,頸以下白晰”,很像宋太祖趙匡胤,時人以為此非臣子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輔便特意為此上奏,以其久得士心為由,請求罷免王德用樞密一職,以防後患。宋仁宗趙禎無奈之下,只得將其貶黜至徐州,赴任徐州前,仁宗親賜手詔送別,以表撫慰。到任徐州不久,朝中又有人誣陷其有不臣之心,宋仁宗將其降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隨州知州,但不久又將其貶黜至曹州(今山東菏澤)。知曹州期間,王德用大力剿匪、安定民心,州縣牢獄中幾乎再無多餘盜賊。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遼軍犯境,王德用重新被宋廷起用,鎮守前線期間,王德用大力加強邊備。四年後,王德用以使相出判澶州,晚年官至同群牧制置使,封魯國公。
▲宋仁宗趙禎朝服像
嘉佑二年(1057年)四月,為國征戰一生的王德用病逝,享年七十九歲。宋仁宗聞之,親往王家弔祭,於宮中為其發哀後,輟朝兩日追念,並追贈其太尉、中書令,諡“武恭”。王德用臨終前,曾上疏朝廷無需賞賜喪葬費,家財足以安葬自己,宋仁宗最終還是加賜王德用後代黃金百兩、白金三千兩,以示恩寵。有勇有謀、治軍有方的王德用,雖久未臨邊率軍殺敵,但其所做之事,頗得軍心,士卒對其無不信服,其威名也由此令震懾四夷。
參考資料:
《宋史》
回覆列表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北宋缺將,南宋缺相”這句話是真的沒毛病。
要說北宋沒有名將也不對,但是大部分都集中在北宋初年,也就是宋太祖和宋太宗年間。
這段時期頂尖的名將基本都出自北宋,最有名的名將就是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趙匡胤的皇位是他一刀一槍拼出來的,他作為一個小兵投奔郭威。在後周和北漢的高平戰役中嶄露頭角。後來在後周世宗的南征北伐中屢立戰功。完全憑功勞做到了殿前都點檢。而且還自創了一套棍法和一套《太祖長拳》流傳甚廣。
其它的人曹斌,石守信,韓令坤,慕容延釗,潘美,王彥超等人都是不世出的名將。在趙匡胤消滅南方割據勢力,統一中原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
還有就是楊繼業,楊延昭父子。還有一個狄青。狄青很強。
但是說得上來的也就這麼多,而且大多都是宋初的,而且都是從五代十國亂世成長起來的。真正從頭到尾在宋朝成長起來的也就是一個狄青。
但是北宋的名相非常多,從開國的趙普,寇準,呂蒙正,歐陽修,王安石,晏幾道,文彥博,畢士安,韓琦,李沆,曾公亮,范仲淹,司馬光(算半個,守仁君更喜歡叫他司馬牛)。北宋區區一百多年,出了這麼多名相,歷朝歷代都不敢想。
這和北宋重文輕武的政策分不開。重文輕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後來的北宋君臣不知變通。宋太祖制定重文輕武的國策沒毛病,五代十國武將就是大腿,文人只能依附於武將生存,君不君臣不臣,誰腿粗誰就是老大,我手裡有兵我篡你的位就是合理合法。宋太祖登基後為了改變這種風氣,多次打壓武人地位。原因很簡單,宋太祖不想讓宋朝也變成第六個短命王朝。
而且宋太祖本身就是最有權的武將,他身經百戰。將領作戰時只需要按照他的指示就能戰無不勝。而你後面的皇帝算個啥呀,你讓文人掌軍事,打仗樞密院讓你怎麼打你就怎麼打,那幫文人連實地都沒去過,按照幾十年前的地圖給你制定的作戰計劃。幾十年前那塊地是平地,現在成河了。但是就是條河你也得給我在那駐紮。武將不能隨意更改,因為有監軍在旁邊看著呢,打勝了是樞密院那幫文人的功,失敗了就是你武將的鍋。自然不會出什麼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