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O亮劍O

    在中國歷史中,大明王朝一共歷經16位帝王,傳承了276年,朱棣將都城遷到北京之後,明朝的帝王基本上都葬在了京城,於是就有了現在的明十三陵。除了朱元璋葬在了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以及朱祁鈺這個皇帝不被承認,剩下的十三個皇帝的陵墓都在這明十三陵中。

    萬曆皇帝是明朝中晚期的皇帝,為什麼不去挖掘其它陵墓,反而只挖掘了萬曆皇帝的定陵呢?

    其實最開始郭沫若和一些考古專家們最想挖掘的是朱棣的長陵,目的是為了確定長陵中有沒有《永樂大典》。《永樂大典》這部百科全書本來是有副本的,但是因為戰火,加上清朝時期歷代帝王的政策,讓這部百科全書大部分都消失了,僅存的800卷也散落在世界各地,如今想要找到全本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挖掘永樂大帝的陵墓,《永樂大典》很可能作為這位帝王的陪葬,安放在地底下。然而,勘測長陵的工程一點都不順利,專家們不好隨意下手,於是決定找一個比較小一點的陵墓來練練手,加上萬歷皇帝在位48年,裡面儲存的史料也可能會多一些,於是就開始發掘定陵。然而,按照當時的科技發展水平,很多文物雖然挖掘出來了,但是沒有辦法儲存,讓很多奇珍異寶遭到無法修復的毀壞。

    這次發掘讓考古專家們有了一個共識,那就是從此不主動發掘帝王陵,所以明十三陵中,只有萬曆皇帝的陵墓被髮掘

    十三陵從建成到現在已有四、五百年了,是歷代帝王陵寢建築中儲存得比較完整的一處,除了萬曆皇帝的陵墓被髮掘,其它陵墓基本儲存下來,並未進行發掘。

  • 2 # 奔跑的五花肉

    明定陵是明十三陵中一座被髮掘了的陵墓,裡面安葬著明代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即萬曆)以及他的兩個皇后。其實當時考古學家首先計劃挖掘的並非定陵,而是永樂皇帝朱棣的長陵,當年定陵被開啟純屬於一件偶然的事情,因為當時由吳晗、郭沫若等人帶頭的挖掘隊,本來是想挖掘十三陵中規模最大最豪華的長陵。由於當時技術不太成熟,再加上他們也沒有什麼挖掘經驗,思考了很久也找到該如何下手去開啟長陵,後來他們就商量決定先找一個規模比較小的陵練練手,先搞清出了一切,在正式開始挖掘長陵,就這樣定陵就被他們選中,成為了他們的實驗品。

    但是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加上考古人員的經驗不足,導致了大量的文物在發掘中損毀了,當年,定陵的發掘工作考古發掘隊隊長趙其昌回憶說,大量文物在發掘之後遭到損壞,而且無法彌補。發掘定陵之前,考古學家都沒有見過真實的明代絲織品,發掘之後,陵墓中有許多整匹的絲織品,上面還寫著尺寸、時間、產地、質地等等,十分寶貴。由於缺乏經驗,考古人員自信地將塑膠加入軟化劑,塗抹在衣物上,結果幾個月後,衣服全部變黑、變硬、變脆。再加上當時條件的簡陋,大多數絲織品支離破碎。已經開啟的皇陵無人照料,大量珍貴的布料和木料迅速腐敗。萬曆皇帝的金絲楠木棺材被扔出去,附近的農民將其做成了自家的傢俱。

    至於萬曆皇帝和他兩個皇后的屍體,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在定陵內的廣場上具屍骨整齊地擺放在一起。萬曆的屍骨在中,兩個皇后分居兩側。周圍堆著帝后畫像和照片資料等實物“罪證”。一切準備就緒,2B開始帶頭高喊革命口號:“打倒保皇派!烈焰騰起菸灰四散飄落,然後就燒光了。

    由於挖掘定陵後,珍貴文物損失慘重,考古學家和國家都認為,不能再隨意挖掘帝王墓地,所以明十三陵中其他的帝王墨得以保持至今。

  • 3 # 雨沐青峰

    首先要說的是,明十三陵中其它的帝陵並不是完好無損,因為陵墓的地上部分在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以及清兵入關後還有民國時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所以確切地說是陵墓的地下部分基本沒有遭到破壞,或者說沒有被挖掘。

    其它陵墓之所以儲存完好,要從幾個時間段來說。

    首先,清朝政府為了統治需要,要照顧漢人的感情,所以對明帝陵採取了保護措施。

    再來就是民國時期,因為十三陵所處的地理位置,很難有人明目張膽的大規模盜掘,而普通的盜墓者對堅固的帝陵更是無從下手。

    至於到了建國後,尤其是定陵發掘以後,為什麼沒有繼續發覺其它的陵墓,那是因為在挖掘定陵後得到了慘痛的教訓。

    明神宗朱翊鈞,也就是萬曆皇帝,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明朝皇帝。定陵是他和兩位皇后的合葬陵,耗時六年,花費八百萬兩白銀,是十三陵中最大的陵墓之一。

    上世紀五十年代,郭沫若等人提出要挖掘明成祖朱棣的長陵,理由是想更多的瞭解明朝的歷史,也有人說是要尋找《永樂大典》。因為當時考古這方面,不管是經驗還是技術、人才都十分欠缺,所以很多人都強烈反對發掘帝陵,但理性沒能擋住好奇心。

    本來發掘的目標是十三陵中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長陵,但因為挖掘難度太大,進行的並不順利,所以改為先試掘定陵。

    1956年5月,挖掘正式開始,經過一番努力,關閉了三百多年的地宮石門被再次開啟,無數的珍貴文物呈現在人們眼前。

    令人痛心的是,文物的損壞和破壞也接踵而來,其中損壞最嚴重的就是各類有機質文物,在接觸到空氣後迅速的氧化腐朽,尤其是絲織品,損壞程度觸目驚心。而文物的保管更是讓人無話可說,大量的文物被放在簡易的箱子裡,存放在沒有采取任何措施的普通房屋內,要不還壞才怪了。而最讓人無法接受的是,萬曆皇帝和皇后的遺骨被焚燬,棺槨被砸碎扔掉了,扔掉了!

    正是因為這些慘痛的教訓,所以國家才決定不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十三陵中其它的陵墓才得以儲存完好。

    至於其它王朝帝王陵寢,有統計說大概百分之九十都遭到了破壞。

  • 4 # 李信謙

    明朝經歷十六個皇帝,自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宣告結束。

    在北京昌平地區,有著著名的明十三陵。為什麼有十六個皇帝,卻只有十三個陵墓呢?

    那是因為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明孝陵,建文帝朱允炆沒有陵墓,明代宗朱祁鈺的陵墓在北京西山下,叫做景泰陵。

    所以,這裡只有十三個陵墓。

    萬曆皇帝的定陵被挖,這是一次主導性事件。而且也是一次巧合性事件。

    當時郭沫若主導要開挖帝陵,首先選中的並不是神宗的定陵,而是朱棣的長陵。目的是要尋找《永樂大典》的完整版。

    可是在長陵附近挖了很長時間,反過來複過去,都找不到墓道口,最後只能無奈放棄。

    這個時候又把目光轉向了定陵,這就是巧合性。

    定陵的墓道口找的也很辛苦,但是最後也找到了,那就開挖吧。就這樣,定陵被打開了。

    定陵開啟以後,由於當時的保護技術實在是有限,很多珍貴文物轉眼之間煙消雲散,眼睜睜的看著化成了灰燼卻無能為力。

    至於,後來郭沫若還想要開啟其他的皇陵,國家不再允許了。

    因為皇陵是中國最珍貴的文物,最好的保護當時就是原地不動,而不是開啟讓人們參觀。

    由於國寶損壞無數,周總理特別說話了:未來十年,不在主動發掘皇陵。

    就這樣,到現在,考古人員也沒有主動開啟哪一個皇陵。所有的考古行動都是建立在搶救性發掘之上。

    明朝的皇陵之後保護完好,其他各朝的因為歷史的長河之中,來來往往,有一些不復存在了,有一些被盜了,還有一些開發成了景區,供大家參觀感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前蘇聯不制定《大雷雨計劃》,希特勒後來會不會制定《巴巴羅薩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