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坐古談今
-
2 # 雁小驢
那時,破案的過程幾乎都是邏輯推理,就像在《少年包青天1》裡唱的那樣,“一些漫不經心的說話,將我疑惑解開。”往往兇手無意中的一句話,成為破案的關鍵。
直到在幾年前,我被人介紹看了《嫌疑犯x的獻身》,接著,又看了以其中偵探湯川學為主角的電視劇《神探伽利略》系列。電視劇特別喜歡用這樣的橋段:湯川學每次來了破案的靈感,就會象打雞血一樣開始計算,哪怕在公共場合,也擋不住他書寫一連串公式的豪情。
當時,除了覺得搞笑沒別的想法。我從來就沒把偵探和數學聯絡在一起過,正如我從小就喜歡歷史,也沒有把歷史和數學聯絡在一起一樣。文史,文史,歷史總是和文學拴在一處。所謂文史不分家,那是常識。
然而,隨著我對太平天國曆史興趣的深入,越來越感覺,文學是文學,歷史是歷史,以繪畫來比喻,文學如潑墨寫意,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而歷史,卻是工筆長卷,它更類似於科學,有一分事實,說一分話,任何一絲微小的改動,都會使得畫卷失真。
一、用數學研究歷史
看歷史,初學者最感興趣的莫過於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然而,一個歷史人物,評價卻往往自相矛盾。晚清因為距今不遠,資料非常豐富,這種現象便更為混亂。
以陳玉成為例,曾國藩的幕僚方玉潤評價他:“四眼賊之能戰,近世罕有其匹。”而陳玉成的部下賴汶光則說:“英王畏曾中堂如神明。”你說,到底誰說的對?
然而,數字不會騙人,只要你不怕麻煩,靜下心總結出一樁歷史事件的數字,往往會看到很多被文學詞彙掩蓋的真相。
那麼,歷史中需要引入的數學概念是什麼?
最重要的是時間,然後,是空間,也就是距離。
舉個例子,拿安慶保衛戰來說吧,以前,陳玉成苦戰打光嫡系,李秀成見死不救,洪秀全逼迫忠良的說甚囂塵上。然而,假如我們排一下陳玉成安慶保衛戰後活動的時間表,再總結一下陳玉成所控制的皖北及湖北的地區陷落時間表,就會發現,這種描述只是文學化的敘述而已。真正的歷史,不是大眾喜聞樂見的,總會有好人壞人黑白分明的戲劇,而是要複雜得多。
再比如石達開的大渡河一役,以前,我是深信不疑,假如沒有那一場洪水,石達開肯定能奇襲成都的。然而,假如我們擁有了一些資料:即成都到大渡河的驛站速度,石達開過河需要的時間。那麼,翻案這種常識性的說法不過是一道再簡單不過的小學應用題。
二、扔了專家這條柺杖,看一手資料吧!
我是08年開始,對太平天國曆史感興趣的,剛剛踏入這個圈子,自然是在網上掃文,兼下載專家著作看。
小編作為初學者,自然對太平天國濃墨重彩的大戲——天京之變最感興趣。有關天京之變,李秀成說過:“後北與翼議殺東王。翼與北王密議,殺東一人,殺其兄弟三人,原清、輔清而已,除此以外,俱不得多殺。”然而,密議到底有沒有,是專家們爭論的焦點之一。
其中某專家力挺無密議之說並證明石達開未曾參加密議有這麼一段話:
“從楊秀清和石達開的關係看,石達開也不可能參與誅楊同謀。楊、石雖然有些矛盾,但關係基本上是好的。張德堅說,楊秀清對石達開非常信任,“喜其城懇,故屢委以軍事。”而石達開對楊秀清的一切軍事部署是“深信不疑”,“尊若神明”。”
關鍵句導讀:而石達開對楊秀清的一切軍事部署是“深信不疑”,“尊若神明”。”
此說法出自《賊情彙纂》,那麼,張德堅的原話是什麼呢?
先說“深信不疑”:原話是:達開銅臭小兒,毫無知識,每見楊賊詭稱天父附體造言時,深信不疑,惶悚流汗。
再說“尊若神明”。”原話是:尊奉洪楊韋三賊若神明。楊賊喜其誠愨,故屢委以軍事。
還是以偵探小說來比喻,各種一手資料便彷彿兇殺的第一現場,它會充斥著兇手的掩飾,各類相關人的不同說辭。說是羅生門也不為過。但專家的論文呢?即使是最虔誠的辦案人員,卻也是在兇案發生後來到了現場,留下了破壞現場的腳印。,打個不恰當的比喻,真彷彿萬匹草泥馬呼嘯而過。
治史如斷案,專家論文會有虛假,而原始的,一手的資料也難免說謊。但我們不能因此偷懶,用拿來主義放棄對真相的追求。只有一手史料,一手數學,才會越來越接近真相。
回覆列表
文字不少,全是我個人的“經驗之談”和真心實話。沒有對錯,提個建議。
不管是科班還是非科班,學習歷史都有一個條件:多讀不同的書、多看不同觀點的書、多思考身邊的問題。多讀是首要條件。
2008年前,我是純粹的歷史愛好者,東看看西看看毫無規劃。從2008年開始,那時我已經30歲了,“而立之年”我進行了認真思考,我那時就篤定我的一生只能靠寫作為生。
非科班出身會很累,但誰咱們喜歡呢?無論多麼累,也要堅持
從我的三個自認為的“特長”裡,我選擇了歷史作為我的“安身立命”之本。在從事編輯策劃工作之餘,根據自己對歷史、如何學習歷史的理解,我定了“三原則”學習歷史。如今已經十年時間了,我仍然在堅持學習中。到現在我的“執拗”有些小成就,但離我的要求還很遠。
(1)不能僅僅讀政治史、軍事史,還要讀社會史、經濟史。華人愛讀“歷史”但只是愛看“政治史”和軍事史,但這兩樣都不能系統、立體地學習歷史。
因為中國歷史的特點,以“正史”為代表的史料屬於“帝王將相的政治史”,也就是他們之間的爾虞我詐、非黑即白。因此,只讀它們無法瞭解真實的歷史。只有結合“野史”,特別是“筆記史”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正史”。
讀歷史要立體看待,批評歷史人物完全可以,但也要在掌握較多歷史資料進行的自我判斷之後。
特別是社會史、經濟史,透過正史描述的政策到底有沒有效?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執行過程中走的彎路等等,都會讓政策走樣!因此,看百姓的真實生活與政策對比才是有效的。
“帝王將相”的歷史看得越多人越傻,越容易走極端。因為“正史”是以儒家思想為根基,但是“儒家思想”只是中國文化、歷史的一個基礎並非全部。
對於這一點,我早已經實行,現在正在做第二點。
(2)不能僅僅讀某一個朝代、一個皇帝的歷史,要讀通史。對每個朝代不要有特別的好惡,讀完通史之後再結合自己對歷史的思考,選擇重點閱讀的歷史。
非黑即白除非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採用,在大部分情況下這種觀點要摒除
我目前做的就是如此。從清朝、明朝到元朝、宋朝基本有一個大概其地學習,這一階段不求特別細。只是需求一種歷史脈絡,從整體看待歷史歷程。下個階段,我就要繼續向唐漢加深學習力度。
(3)如果對上兩點有一個基礎的話,就應該多看看“歷史學”,看看目前有多少歷史學派,對每個學派的主要觀點有一個基本瞭解。對每個學派也不要有好惡,結合自己的歷史基礎,選擇一兩個學派作為學習重點。
每個歷史學派都有優缺點,但經過第一二項地學習,其實沒有十年的辛苦是完不成的。在這種情況下,對歷史就有了一個初步瞭解。其實,這時你在系統地學習“如何學習歷史”就會發現,其實,你自己已經站在某個學派的邊緣了。
以上就是我對學習歷史的一點看法。最後,以“眾星朗朗,不如孤月獨明”來結束吧。做不到前者,不能觸類旁通;做不到後者,不能成為大家。人生的結束點就在“孤月獨明”上,“獨”不是說自己“天下第一”,而是去除了“執念”後的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