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常刷下線

    沒解決啊,清末又是這樣,滿清八旗是不會怠慢自己了,但是也沒戰鬥力了。主要的戰鬥都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人人將領打,幾乎是自籌資金幹仗,得到勝利後馬上要你解散,自宋以來對武將的超級歧視並沒有改變。在文臣看來中國的土地都是充話費送的。

  • 2 # 小小興興大智慧

    明朝:文官制武。總體來說武官的地位還是低於文官的。 明代早期就有文官監督、牽制、監察的體質,但是體質並不完備,軍隊的指揮權仍舊在武將手中。到了明朝中期,皇帝為了加大對軍隊進行監督,向軍隊派文官"參贊軍務",職責是傳達皇帝的指令、彙報軍隊的大小事務給皇帝,權力是很大的。後來參贊慢慢變成了提督,權利比肩總兵,最終總兵都成了其下屬。後來出現了總督,基本都是文官擔任的。再後來宦官專政,對軍隊有指揮權,像一代名將張輔,就是被宦官王振的瞎指揮,在土木堡戰役中窩囊的戰死。直到明朝滅亡,文官制武也一直沒有變化。

    清朝:總之清朝武將的品級是比較高的。清朝入關之後,實行的是軍事編制基本分為兩大塊---八旗和綠營,八旗兵不用多說,都是滿族人,皇帝的親信,清朝統治的基本武力,權利和地位都是表較高的。以漢人為主的綠營武官的品級也是比較高的,武官的品級是比較高的,提督的品級可以與總管數省軍政的總督相提並論,即便是最低階把總,其品級也等同於七品縣令。但是,品級和權力並不對等。清朝也會派文官巡撫作為正二品的封疆大吏,所有該省的武官包括從一品的提督在內,都由巡撫節制。所以當時有人評價說:“提督雖一品,其權不及州縣”。

  • 3 # 減肥研究所

    明清兩代都是文臣節制武將,明代還有太監監軍制度,以及特務機構錦衣衛和東廠。清代有軍機處,負責軍事,武將沒有隨意調兵的權力。

  • 4 # 郭來說歷史

    明清兩代都沒解決武將地位低下的問題!

    在宋朝的時候,趙匡胤為了防止後人學他篡位,就將武將地位壓得很低。所以,北宋時期沒什麼名將,出了一個狄青還被防得死死的,被文官猜忌至死,當時宰相文博彥等人在狄青死後,說知道他是忠臣,但在本朝武將就是要被猜忌

    到了明朝,除了開國時期朱元璋,還有靖難的朱棣兩代皇帝在位的時候,武將地位較高。但是自從朱棣設立內閣開始,文臣地位開始提高,發生了土木堡之變後,開國的軍事貴族損失慘重,文臣佔了上風。到了弘治年間,內閣權威得到確立,文官徹底壓制了武將。明朝中後期,文官對武將只剩下蔑視了。但是在崇禎年間,全國大亂,崇禎殺文官如殺雞,但對有兵權的武將卻不怎麼敢動,造就了吳三桂和左良玉等軍閥,這個時期文官地位就沒武將高了。

    清朝是以少數滿洲貴族統治天下,地位高低是以民族區分的,無所謂文官還是武將。清朝前期和中期,在出徵時,基本上由少量八旗兵和大量的綠營兵組成,打仗出力都是綠營兵,八旗兵主要是監視綠營兵的,而統帥肯定是滿洲貴族。到了清朝後期,八旗子弟和綠營兵都廢了,在軍事上只能靠漢人重新編練新軍,而且這些漢人總督之間相互聯姻,使滿洲貴族再也不能肆意橫行殺死漢人官員,慈禧太后只能在他們搞平衡。另外,像李鴻章他既是文官,又是淮軍的創立者,文武就沒有什麼區分了,也無所謂高低了。

    總之,明朝不是文官壓制武將,就是武將壓制文官。清朝文武界限相對模糊,特別是軍事科技的發展,需要職業軍人,地位相對平等了一些!

  • 5 # 7柒天

    說實話整個中華歷史只有宋一朝是真正的將武將壓制在了整個官員體系的底端,其他朝代都沒有真正做到過這一點。

    明朝雖然開國時有這樣的想法並且建立了各種特務機關來制衡,甚至是大肆誅殺開國武勳世家和太監掌權監軍等等,但最終也只是一時的太平,到了最後內憂外患的時候最終壓垮明朝的也正是那些總兵(明朝武將權力的頂峰)

    至於清朝就更不用說了,本身就是以武立國,到中後期的各路鄉勇民兵更是層出不窮(最為著名的就是曾國藩的湘軍)

  • 6 # 楚風說歷史

    大家都知道宋朝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都很強大的朝代,但是宋朝的軍事卻很弱。這都是因為宋朝為了防止出現武將篡權,故意貶低武將的地位,用文官壓制武將,在這種重文輕武的思想下,宋朝的武將都沒有了軍人的榮譽感。其結果就是軍隊嚴重的社會化,軍隊沒有了訓練,軍隊的主業不再是打仗,這樣的軍隊戰鬥力肯定很弱,最後北宋也自食其果被女真人滅掉,徽欽二宗也得到了應有的恥辱。那麼明清兩代是怎麼樣解決的呢?

    明清兩代也一樣是文官壓制武將,其實我覺得從宋朝以後基本上都是文官壓制武將,當然除了開國初期武將地位比較高點,其餘的時間都是文官處於比較高的地位。這都是因為唐朝的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那些慘痛的教訓影響,皇帝都比較猜忌武將,都害怕哪天武將篡權把自己的皇位奪去。明清兩代還是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皇帝的權利達到了頂峰。但是還是有很多的措施來防止武將,下面簡單來說一下。

    明朝

    明朝開國時武將的地位是比較高的,可是等天下太平後,朱元璋為了防止出現武將造反,也是逐步的收回了武將的兵權,並且後來還殺了很多開國元勳,目的也都是為了防止繼位之君不能鎮住驕兵悍將而出現造反的事情發生。朱元璋更是分封自己的皇子為藩王,鎮守各地,不讓外姓人為王,只讓自己的朱家子孫掌兵權。朱元璋沒有想到問題就出在自家人手裡,結果朱棣起兵成功為帝。朱棣登基後,又消藩收回藩王兵權,從此一些兵權歸中央。明朝的軍隊是衛所制,士兵平時種地,還是訓練。都司衛所的最高管理機構是五軍都督府。但都督府只有管理權,軍令權掌握在兵部手裡,也就是,武官管理,文官排程。士兵平時並不統屬某個大將,只有戰時,兵部統一安排調動軍隊,然後再由武官指揮打仗。

    清朝

    清朝一開始的主要軍隊是八旗兵,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就是全民皆兵,這些八旗兵不打仗時就勞動打獵,遇到戰爭時就隨時可以參加戰鬥。一開始的八旗兵是很厲害的,那時候八旗兵也不全是努爾哈赤自己掌握,努爾哈赤只掌握一個旗,後來的皇太極為了鞏固皇權,收回了一個旗的兵權。後來還編制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一直到了後來清軍入關,多爾袞去世後,清世祖順治開始親政。他為了加強對八旗掌控,親自統領了原屬多爾袞的正白旗,這樣由皇帝控制的正黃、鑲黃、正白三旗,稱為上三旗;由諸王、貝勒掌控的鑲白、正藍、鑲藍、正紅、鑲紅五旗,稱為下五旗,此後終清未改。後來雍正又進一步的奪取了部分下五旗的領導權。這樣上三旗較下五旗為崇,是皇帝的親兵,擔任禁衛皇宮等任務,下五旗駐守京師及各地。

    清朝的武裝不光只有八旗,後來由於康熙時期,八旗子弟已經戰鬥力不如以前,所以為了補充兵力又有了綠營兵制。等到太平天國時期,綠營兵也不行了,就需要漢族大臣自己招募士兵,訓練用來對付太平天國。像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還有左忠裳的軍隊都是為了對付太平天國而生的。後來慈禧太后害怕地方軍隊做大,一步步的解散了一部分。再後來,又有了新軍,袁世凱的北洋軍,但是這時基本上中央對地方已經沒有了控制權,新軍也成了武昌起義的主力軍。

    清朝的地方大員主要有總督、巡撫,布政使、總兵、提督等。他們相互監督,相互制衡。基本上就是都有直接上書皇帝的能力,所以一旦有異動,握有軍隊的大員可以直接鎮壓,根本沒有造反的可能。

    最後,我要說的是無論明朝,或者清朝,都是用文官來節制武將。只不過明清相比宋朝來說,明清出現了很多的會打仗的文官。而宋朝的文官光會議和,所以看上去宋朝的軍隊是最弱的。其實,哪個朝代都差不多,後期的戰鬥力都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強風吹拂》這部十月運動新番?能夠媲美《灌籃高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