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墨丹青工坊

    透過修撰《氏族志》,唐朝很多不是士族出身的功臣獲得了士族地位,而沒落的門閥士族受到了進一步的壓抑。自南朝滅亡後,便受北方士族輕視的江南士族,被《氏族志》正式列為士族,恢復了聲望。按照唐朝新情況重新排列的全國氏族等級,取代了分裂時期的小國士族等級,造成了一個以李唐宗室為首,以外戚、功臣和關中士族為重要輔佐,以山東和江南士族為次等輔佐的新統治集團,這有利於加強皇權,鞏固唐朝廷在全國的統治。

    《姓氏錄》的編撰:

    武則天首先以高宗的名義下令把太宗時修訂的《氏族志》改編為《姓氏錄》。在修訂《氏族志》時,雖然規定“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但是修訂的人士族觀念很強。儘管都是貴族,他們總要考一考他是否是士族,象武則天家就不敘其本望,而在《氏族志》中所包括的293個姓,1651家中,卻有不少官職很低的舊士族,但卻沒有武士彠的地位。武則天對此很不滿意。武則天為了抬高自己的身世和打擊李唐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勢力,經許敬宗、李義府建議,於顯慶四年(659),在武則天的主使下,高宗下令重修《氏族志》,改稱《姓氏錄》。“以後族為第一等,其餘悉以仕唐官品高下為準,凡九等”。仕唐“得五品官者,皆升士品,於是兵卒以軍功緻五品者,盡入書限”。這樣以來,《姓氏錄》完全以唐代的官品為標準,以五品作為一條界線。凡是五品以上的,不管是否士族都寫進去,共有二百四十五姓,二百八十七家,這樣就把大批的地方望族都取消了。五品以上的官儘管有很多當時認為是濁流官,也都列了進去。這樣一來,就直接打擊了地方豪姓的政治勢力和完全打破了門閥和庶族的界限,籠絡了以軍功取得高品官的普通地主,因而取得了這批人的擁護。《姓氏錄》實質上代表了普通地主的利益。

    姓氏對於華人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單從一個姓氏,就可以區分人們的高低貴賤,身份清濁。尤其是當姓氏被列入官方譜牒,成為著名姓氏以後,就意味著這個姓氏家族獲得了士族地位,享有許多特權。這是因為“譜牒”是中國古代專門用來記錄氏族世系之書,它透過規定這些世族地主的門第等級,為這些氏族帶來政治、經濟上的特權。可是唐太宗年間所頒佈的《氏族志》,卻在繼承前制的基礎上,打破了以往的門第等級;再到武則天執政時期所頒佈的《姓氏錄》,則徹底否定了以往的門閥制度。為何唐朝能夠在修撰譜牒上取得如此巨大的變化?這兩本書籍又透露出唐朝怎樣的門戶之見呢?

    《氏族志》的起源

    其實譜牒的修撰,主要源於中國古代的門閥制度,自從曹魏政權提出了九品中正制以後,門閥制度愈演愈烈,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到達高峰。江南有僑姓,東南有吳姓,關中有郡姓,這些地方姓氏都成為了當地世族地主的專用姓氏。再加上九品中正制的推行,直接在士庶之間畫出了一條永遠不可能跨越的鴻溝,生來就是世族地主的這些人,享有榮華富貴、萬畝良田,而那些庶民生來就是低人一等。

    所以在這一時期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短短10個字,清楚明瞭的指出了門閥制度所展現的弊端,同時更形成了“官有貴胄,譜有世官”這樣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即便是在唐朝初年,門閥制度依然存在,尤其是唐朝的開國君臣,出身於高門士族者比比皆是,太祖李淵,宰相陳叔達、長孫無忌、柴紹等人,皆為貴族之後,雖說隨著科舉制度的形成,門閥制度已經逐步衰弱,但是由於前朝譜牒的存在,仍然保證了他們政治、經濟方面的特點。

    《氏族志》的特點

    當然,唐太宗並沒有完全拋棄門閥制度,他只是想建立一種以皇室為首,可以鞏固皇權的門閥集團,所以《氏族志》仍然沒有完全打破門第觀念。尤其是當《氏族志》初次上呈唐太宗之時,太宗發現這些編撰譜牒的臣子,仍然將山東大姓崔民幹排在了第一,這令皇帝無比惱火,他對臣子說到,對於山東大姓他並未抱有什麼成見,只是這些年山東氏族早已經世代衰弱,他們利用姻親來襯托自己的望族之地位,保全自己的榮華富貴,其實是一種無恥的行為。

    隨後,太宗利用皇權對《氏族志》進行了二次干預,幾經周折《氏族志》最終定型,其中皇姓為首,外戚次之,山東大姓崔氏仍然排在了第3位。當時編入《氏族志》的姓氏共計293姓,共有1651家。自魏晉南北朝以來,這種形成數百年的門閥制度,終於在唐朝初年進行了一次比較大的改整,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舊時世族地主勢力,增強了庶族地主勢力,其目的其實也是為了維護唐朝皇室的高貴。

    雖然唐太宗在初次編纂《氏族志》時曾說,他所編撰的這本譜牒也不同於前代的高貴出身,如今只看官品、人才來評定等級,然而事實也並非如此。這本譜牒的制定動機,其實也是由於士庶勢力此消彼長的結果所造成的,在這種大的社會背景下,昔日的高門士族早已經破落,又有新的朝廷新貴登場,太宗必然要選擇可以維護皇權的朝廷新貴,以此來保證皇權的穩定,但是原有的世族地主所有制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姓氏錄》的登場

    隨著科舉制的登場,九品中正制的廢除,讓大量的寒門子弟有機會步入官場,他們透過自身努力提高政治地位,突破原有的門弟觀念,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潮流。在這種情況下,原來的《氏族志》早已經開始被整個官場社會拋棄,為了保證政治、經濟權力趨於平衡,《姓氏錄》終於登上了歷史舞臺。原先的那一本譜碟,由於受到了世族制約,所以無法囊括政治地位逐步提高的庶族,這自然就引起了庶族不滿。因此武則天執政期間,她以唐高宗的名義,修撰了一部官方譜牒《姓氏錄》。

    《姓氏錄》共有12人參與修撰,並由唐高宗親自制定體例,定本以後,共收入235姓,2287家,涵蓋面比《氏族志》將近擴大了一倍。這樣一來,除了世族、士大夫,庶族寒門也終於可以一併錄進官房譜牒之中,雖然高門貴族對於庶族的偏見與抵制並未消除,但是這一本譜牒,這是他們無法改變的事實。之所以會在唐高宗時期發生如此大的鉅變,其實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隨著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庶族的社會聲望、政治地位日益提高,原先由高門貴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早已經一去不復返,所以修建這本士庶同錄的譜牒是大勢所趨。

    不僅如此,武則天執政以後,更開展了一系列專門打擊世族地主的措施,她將原先太宗發放《氏族志》全部收回焚燬,對於那些執意攀比身份門第的官吏也給予嚴重打擊,這一點可比太宗時期要做的更加徹底。當時宰相李敬玄取了三位山東士族的女子入門,武則天直接將他扁逐出京。對於那些出生寒門的庶族,武則天更是頒佈了一些幫扶政策,透過嚴格的科舉考試,選拔一批出身寒門的庶族子弟。由此可以看出,唐朝的門戶之見,在唐太宗年間開始出現一個必然的缺口,否定這些高門世族的特權;到了唐高宗年間,庶族已經完全取代了高門貴族。

    題外分析

    (1)唐朝初期,士族地主大致以地域分為幾個勢力集團:江南士族、北方士族、山東士族、關中士族,又有鮮卑士族,都各具風尚特點,勢力也有強弱,但沒有統一的等第標準。當時,江南、北方士族勢力衰微,以崔、盧、李、鄭為首的山東士族仍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李唐起自關中,所以關中士族在唐政權中勢力最強,成為左右當時政局的力量。

    (2)唐太宗想培植以李唐宗室和大臣為主體的新士族集團,以便求得李唐王朝的長治久安。為了突出皇權地位,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氏族志》。他們收集全國士族家譜,考正世系,加以辨別排比,定為上上至下下共九等。《氏族志》修成,山東士族崔民幹被列為第一等(上之上)。唐太宗看了大不以為然,要求對該書重新刊定,並指明:不須論數世以前,只憑現今官爵高低定等級。奉旨改定後的《氏族志》,把皇族列為一等,外戚列為第二等(上之中),崔民幹被降為第三等(上之下)向全國頒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表不重用劉備,是因為忌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