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智慧之窗
-
2 # 史盲球盲過濾器
晉楚爭霸從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晉文公登上霸主寶座起,到公元前546年弭兵大會止,歷時近百年。晉楚兩國曾多次展開爭霸戰,晉國九勝而二敗,因此多數時間晉國佔上風,楚國僅在莊王時代稱雄一時,這是對晉楚爭霸的總體概括。一、晉楚爭霸
晉楚兩國多次爆發戰爭,如:城濮之戰、北林之戰、柳棼之戰、穎北之戰、泌之戰、繞角之戰、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鄢陵之戰、彭城之戰、焦夷之戰、湛阪之戰。其中,楚莊王時代雙方爆發四次戰爭,晉楚兩國打成了二平。自泌之戰以後,晉國每戰必勝,三次攻入楚國腹地,幸虧楚國地盤大有戰略迴旋餘地,未被滅國。
在這些爭霸戰中,最著名的有: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公元前597年泌之戰、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戰,均為兩軍主力的決戰,晉軍二勝一敗。在晉楚爭霸過程中,晉國還發動崤之戰打跪秦國,發動鞌之戰征服齊國,齊、楚、秦三大國都不得不臣服於晉,晉國霸業長盛不衰。晉國雖強,但楚國地盤大戰略縱深廣,晉國滅不了楚國。為了遏制楚國,晉國扶持楚的鄰居吳國崛起;楚國予以反制,也扶持吳國的鄰居越國復仇。春秋末期的吳越爭霸,實為晉楚爭霸的延續。
長期的爭霸戰,不僅給晉楚兩國背上了沉重包袱,導致國力日趨衰落,而且造成武將權勢膨脹、尾大不掉,導致君權被削弱。晉國六卿勢力崛起和楚國令尹由文官漸變為武將,就是長期戰爭的惡果。二、晉國六卿
晉國六卿制度始於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晉文公當上國君後,建立中、上、下三軍制度,每軍設將、佐各一名,分別是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即六卿。六卿在和平時期分掌全國政務,戰時則統帥各軍,軍政合一、出將入相。六卿以中軍將為首腦,和平時為正卿(首相),戰時任三軍總司令。
晉國六卿實行世襲制,由趙氏、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魏氏11個世族的精英輪流擔任。六卿中的趙氏死了,如該族無合適人選接替,則在其他世族中選年長且有名望者代替,依此類推。長期的爭霸戰,抬高了六卿的地位,誰統領軍隊,誰就掌握政權。同時,從晉文公之父晉獻公開始,就開始實行削弱公族政策,國君的兄弟子侄必須到母舅之國居住,目的在於防止其篡位奪權。如晉文公重耳之母狐姬為戎族翟華人,翟國被晉國吞併,重耳就被外放於翟。
一面是削弱公族,一面是六卿掌權,國君的權威日漸衰落成了擺設,發展為11個世族踢開國君互相兼併,最後釀成了韓、趙、魏三家分晉的局面,分裂了晉國。三、楚國令尹
楚國令尹制度始於楚武王。楚武王是楚國第一個自封為王的國君,他為了削弱各部落酋長的特權,強化王權,設立令尹、司馬等官職,令尹死後由司馬接替。令尹對內負責國務、對外主持戰爭,集全國軍政大權於一身,比後世宰相的權力都大。
由於令尹和司馬位高權重,初期由楚王最信賴的王室貴族擔任,是文官。但由於爭霸戰爭的需要,令尹、司馬逐漸被武將把持。到戰國初期,就連令尹必須由王室貴族擔任的規矩都被破壞了,不是王室成員的武將也可以當,如叛魏投楚的吳起就被楚悼王拜為令尹,讓他主持變法。晉國六卿和楚國令尹,其共同之處就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都是出將入相的官職;不同點在於六卿是把軍政大權一分為六,而令尹則是軍政大權歸於一人。
-
3 # 趙兄御古典
我來解答第一個問題:晉楚爭霸時間跨越近百年,且主要三次大戰,前632年城濮之戰晉文公承諾楚王先退避三舍晉勝;前597年邲之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利用晉軍顧忌秦軍側後偷襲、內部分歧、指揮無力等弱點,適時出擊,戰勝對手,從而一洗城濮之戰中失敗的恥辱,在中原爭霸鬥爭中暫時佔了上風;前575年鄢陵之戰晉勝。鄢陵之戰時俘獲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隻眼睛。前557年晉國在湛阪之戰再次擊敗楚國。前546年弭兵之會後,晉楚大體平分霸權,晉國總體上更佔優勢。
第二個問題解答:楚國令尹這個官職就相當於後世的丞相甚至於兼大司馬,它是輔佐楚王處理軍政等一切大權的,因此在楚莊王剛登王位時才三年不理朝政不飛不叫,就是主要為了麻痺令尹鬥越椒,當楚莊王除掉令尹鬥越椒後便著手北上爭霸事宜以及問鼎中原。
晉國六卿制度是有六家能臣忠臣輔佐晉公的,最多時有十二卿最後被裁撤,六卿掌管上軍、上軍佐,中軍、中軍佐,下軍、下軍佐,其中任中軍之職者為執政者,代替晉公處理國家大事,但比楚國令尹相比相對顯得不能肆意妄為,因為也得考慮其他五卿的建議。執政者輪流由年長能力強者擔當。可見晉國六卿制度尤勝,比起楚國令尹制度對於君王利大於弊。擔晉國最後卻亡於卿大夫所以也不能一概而就,還是得靠君主自身打鐵硬。回答完畢謝謝
-
4 # 漩渦鳴人yy
不好說,如果說單純比兩種制度的話,各有千秋,但是本人更加喜歡的是楚國的令尹制度。
楚國的令尹制度是什麼?實際上這個令尹就相當於一個宰相,他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就是說楚王下來權利最大的只有一個人!晉國的六卿制度是什麼的,晉王下來權力最大的是六個人。
為很多人都會說你看晉國的六卿制度,有六個人共同做決斷,那大家互相之間商量著來,而且哪個人都不會專權,這不就是傳說之中的民主共和制度嗎?這樣的制度就代表著先進,這樣的制度就應該值得提倡,所以肯定比你楚國那個所謂的一家獨大要強多了。
但是,民主共和制度和這晉國的制度有什麼不同,咱不是說人民老百姓有沒有參與其中,這是本質上的問題,咱先不提,最主要的問題便在於,民主共和制度上面是沒有人進行管理的,也就是說頭頂上不會頂著一個王,六卿制度頭上會頂著一個王。
那你說如果六卿的力量比晉王要厲害,都是手底下的人說了算,君弱臣強,這個國家還不亂了套,手底下的人因為爭奪權利,爭個你死我活,誰把君王放在眼裡面,那這樣的國家長期發展下去,會將大量的精力放於內耗之中,這樣的國家即便不是被其他國家給滅掉的,也會因為自己國家內部出現過大的矛盾,然後分裂了晉國,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楚國呢?事實上,楚國相比較於晉國來講,更加有得好處,便是分割了君王的權力,也就是說,國軍擁有一個可以制衡自己的一個人,而這個人並沒有太多的條件限制,不是一個團體不會因為自己內心矛盾而選擇放棄權利,或者是直接幹掉君王,相比較於多人一起限制君王,這個單人限制君王某些條件就可以忽略掉,也就是國家內部形成國君和令尹這兩個人權利上面的制衡。
所以在民主共和意志還沒有發揚起來之前,我更加喜歡的是楚國的這個令尹制度,我想這也是後來宰相制度伴隨帝王走了大概1000多年的真正原因,要真的把宰相給廢了,那天底下就皇帝一家說了算,皇帝想把權利給誰,那就給誰,失去監控的皇帝,做事情更加肆無忌憚。
回覆列表
說起晉楚爭霸就要說一下,最重要的幾大戰役:第一, 城濮之戰,也是最重要的一場戰役。 晉軍退避三舍,以逸待勞大敗楚軍,楚軍子玉自殺。諸侯朝拜晉文公,晉國成為霸主,建立晉盟,成為姬姓長。晉盟和楚盟之間的戰爭就是春秋後期的主題,後來吳國的孫武爆了楚國,秦國救楚,之後越國滅吳,楚國才勉強復原,這個時候晉國六卿專權也挺慘。
第二,邲之戰 晉景公-楚莊王 晉軍主將荀林父無法服眾,晉軍將領各自為政導致戰鬥失敗
第三, 鄢陵之戰 晉厲公-楚共王 楚國背盟在先,晉軍勝利
此外,晉悼公時代還曾經和楚國有過幾次交戰,但以上三次應該是整個晉楚爭霸忠比較有名的三次戰鬥。後來隨著吳國崛起,楚國逐漸受制於東方;秦國和晉國相爭,晉國內部卿大夫坐大,晉國的國力也有所下降,兩國的交鋒減少,更傾向於採用和平瓜分勢力範圍的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