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數點9464

    我們學習孔子,不僅僅是他的思想,更重的是他的精神:自強不息,當仁不讓。對理想的執著,是人類歷史上所有成功人士的共同特點。孔子、蘇格拉底、柏拉圖、司馬遷、蘇軾、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孫中山、毛澤東。另一方面,所有這些人都是普通人,沒有哪一個是靠庇廕,優越的家庭,獲得成功。這對我們普通人,尤其有啟迪作用。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二十來歲給貴族管理貨倉,放牛馬。孔子在鄉里只能學習小學:禮、樂、書、數、射、御。這些相當於我們小學的語文、數學、音樂、美術、體育,想成為“仕”,他是沒有資格的。孔子多藝,而孔子最得意的是駕車。

    貴族子弟,十五歲左右,有專門的學堂及老師教授,這個是就是所謂“大學”,學習《詩》、《書》、貴族的禮儀和音樂。具有這樣資格才可以做“仕”,做“大夫”。觀《論語》及《史記》,孔子終生只是“下大夫”,地位不及陽貨等家臣。孔子實乃布衣也。

    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至少不沒落為平民,做個大夫,他就必須“自學”“大學”。孔子無常師,實際是沒有學校可讀。以他的地位,他沒資格學“大學”,”十有五而志於學”,就是“大學”,而不是孔子十五歲才決定開始學習。明白這一點,孔子之偉大,毋須多言。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曾經歷孔子的艱辛,但我們自己將青春浪費了,將人生浪費了。許多人有書不讀,有師不問,渾渾噩噩,糊塗一生。與孔子的自強不息精神,不可同日而語。

    孔子並非有遠大志向,孔子也並非非要達到遠大目標,孔子自言“如喪假之狗,類矣!”,只是盡心盡力,做自己可以做的。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學的。

    偉大出自平凡,這話大概不錯吧!

  • 2 # 小母指風水師

    要不怎麼叫孔子呢!你看他的畫相,與眾不同,就知道他是一位奇才,奇才有奇才的樣貌,霍金也是奇才,馬雲也是商業奇才。

  • 3 # 中華哲學原理

    孔子自詡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

    這說明孔子信仰的是天命政治迷信觀念!

  • 4 # 林海之鷹

    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是春秋時期的魯華人,他姓孔名丘,字仲尼,出生於公元前551年,他的思想與學說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孔子的祖先是宋國的貴族,曾祖父為避難才到了魯國,

    孔子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由母親帶著,過著清貧的生活。

    魯國是當時公認的文化中心,孔子從小就受到這種古老文化的薰陶,懂得了許多的古代的禮,就連做遊戲,他也常用小木塊當祭器,小泥團當貢品,演習古代的禮儀。

    當時的禮非常多,結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瑣的儀式,富貴人家每逢婚喪大事,就會僱一班人來舉行禮的儀式。幹這種職業的人叫“儒”,孔子就幹過,所以後人把孔子倡導的學說稱作“儒家”。

    孔子年輕的時候,對一套周禮已經很熟悉了,可他仍舊努力鑽研,虛心地向內行人請教,由於虛心好學,孔子對周禮達到了精通的地步,在他十三歲的時候便有人專門向他學習周禮。孔子在其他方面的學識也很豐富,他的聲望逐漸提高了。

    孔子的志向是遠大的,孔子為什麼對周禮這樣感興趣呢?孔子認為社會的動亂是周禮被破壞的結果,所以他一心想透過周禮來維護社會的穩定。

    孔子主張積極的人生,熱心政治活動。

    孔子最突出的貢獻是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無類”的口號,既:招收學生沒有門第、貴賤等級的限制,他開設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門課程,還把禮節、音樂、射箭、駕車、寫字、算數等六藝的技能教給學生,孔子把“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當作自己的座右銘。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溫故而知新”“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這些說法也是讓人信服的,流傳百世而不衰。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文化典籍,據說《易》《禮》、《尚書》、《詩經》、《樂》等五經都是他整理修訂的,他還修訂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這些古代文化典籍得以流傳到今天,是孔子的一大功勞。

  • 5 # 西出陽關楊時明

    孔子從小並無遠大志向,巜論語》中的“十有吾而治於學,三十而立,、、、、、、”。已經明明白白說得再清楚不過了,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按照孔子那個時代人的平均壽命,要遠比現在低得多,他說的這兩個年齡段,幾乎可以算得上是大器晚成。從古至今二三十歲成就非凡的人不在少數。比起現在孩子差得太遠了,你看當下望子望女成才的家長,猶如上賽場一樣使盡渾身解數,都不願讓自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各種補習班都參加,琴棋書畫、舞蹈才藝、跆拳道、藍球足球等,恨不得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超群,不管孩子們願不願意,適不適合,硬是逼著他們去學習成才,遠比孔子學習的年齡小得多得多,況且孔子都是自覺自願的樹立人生的志向和目標。這扯得有些遠,還是當說孔子,雖然他學習和立志之時不很早,但是他的成就是舉世公認的,他對人類的貢獻是無庸置疑的。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可謂桃李滿天下,他的志向只有很小一部分在他的有生之年實現了,絕大部分確未能實現,可是他所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確深深的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發展,兩千多年來在思想和文化方面還沒有像孔子一樣影響如此深遠的人,雖然孔子的有些思想理念充滿著爭議,但當下對我們建設美麗中國,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無疑是有益的。

    (一)

  • 6 # 華春秋實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

    他生活在春秋未年,是一位傑出思想家,他一生所倡導的是仁、義、禮、智、信是孺家學說創始人。被後人譽為孔聖人。

    孔子在暮年時,對自己的一生各個年齡段作了總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在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任務和使命。

    孔子說他十五歲的時候就下定決心,立志透過勤奮學習和艱苦努力,來增長自己的知識,豐富自己的才學。

    孔子在少年時,家境貧寒,父親叔梁紇早逝,到孔子這一代就只剩下了個貴族頭銜,有名無實,為此也沒少看別人白眼,他立志要讓母親過上好生活,可惜母親在他十七歲時就去世了,他只能獨自面對各種艱難困苦,他的貧困生活經歷使他體會到社會的黑暗和不公,這些挫折也激發了他的遠大報負,他要盡他所能來改變與拯救這個世界。

    常言道“從小看大”,孔子少年′時就制定了自己前進的目標,併為之付出努力,這說明孔子從小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而且他對學習這方面也有很多至理名言如: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勸學篇。

    孔子的孺學文化已經根深蒂地固的紮根在老百姓的心裡,是民族之魂,積澱著整個民族最深層的理想追求行為準則,就像一盞明燈,照耀著華夏大地引領人們前行。

  • 7 # 柴玉才2

    這是孔子70歲以後對自己一生的總結。確實孔子聰惠過人,古往今來,少矣哉!他十五歲已領悟到學的重要性,故而志於學。

  • 8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孔子十有五志於學,語出《論語·為政》,原文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其意思是: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立志求學……”並不是指他從小就志向遠大。

    孔子的祖先是宋國大奴隸主,因宋國一次政治動亂,逃到魯國定居下來。孔子三歲左右,父親病故,隨母到曲阜的闕里居住,此時家境破敗,生活貧困。孔子十一歲,曾跟魯太師學周禮,到了十五歲立志求學。所謂學,指的是“大學之道也”(朱熹《四書集註》),古代十五歲才能入大學,所以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嚴正宣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真的有厙國嗎?有何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