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京華小慕童

    山東省菏澤市鉅野縣。

    麒麟自古以來就被當作是“仁獸”或者“神獸”,作為四靈(龍、鳳、龜、麒麟)之一,它象徵著富貴、吉祥、仁義等多種寓意。麒麟的傳說,古書上有為數眾多的記載,其中不乏關於麒麟降生地方的論述而且都趨於統一,也正是基於這一原因,對於麒麟之鄉的爭奪並不像其他文化遺產那般激烈。人們普遍接受的觀點是:麒麟降生於魯西南。分佈在此地的山東省鉅野縣和山東省嘉祥縣都以“麒麟之鄉”自居,究竟屬於哪個地方值得考量。

    據《春秋》載:“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獲麟。”《左傳》詳解為:“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東周列國志》也有同樣的記載:周敬王三十九年,魯哀公狩於大野,叔孫氏家臣鑰商獲一獸,鹿身、牛尾、馬蹄,頭上有一肉角,怪而殺之。孔子嘆曰:‘仁獸,麟也,孰為來哉’,使弟子埋之。從上可以看出《東周列國志》中所描述的動物形象正是麒麟,又有孔子的辨認,可推出魯哀公在大野這個地方獵獲了麒麟。從《爾雅》所載“十藪,魯有大野”,可見歷史上,魯的確存在著大野這個地方,麒麟曾在這個地方出沒。

    孔傳:“大野,澤名。” 歷史上,泰山西南方也就是現在的魯西南,是由黃河衝擊泥沙沉澱而形成的廣闊平原,因平坦開闊而被稱為大野。大野上有許多的河流,它們大多匯入東北的窪地,形成了湖泊或者沼澤,因此又稱為大野澤,也可稱為鉅野澤。大野澤具體出現在什麼時間已經無從考證,但從一些古籍中可以推測出,在夏代以前其已存在,據《尚書·禹貢》記載:“大野既瀦,東原厎平”。《禮記》雲:“鳳凰麒麟,皆在郊藪”。春秋時期的大野,植被繁茂,水源豐富,物種聚集,麒麟在此可以獲得充足的食物,此地能夠成為其生息繁衍的地方。因此,麒麟在大野澤降生、出沒也就不足為奇。

    鉅野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就有氏族部落聚居,伏羲氏族曾在大野澤“農耕漁獵”,另外鉅野縣內現存蚩尤墓。鉅野在西漢初期建縣,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因為是大野的入口而取名為鉅野,“巨”也就是大的意思。唐高祖武德四年,取西狩獲麟意,於鉅野置麟州,故鉅野又稱麟州。孔穎達註釋《地理志》說:‘大野澤在山陽鉅野縣北,鉅即大也。”《地理志》中記載的鉅野縣與漢初建縣的史實相吻合,大野澤的位置也可確定。據此可以得出一下結論:鉅野地理空間位於大野,大野內有大野澤,大野澤在鉅野縣北;雖然伴隨著歷史的變革、朝代的更替與地理空間的縮減或者增加,現今的鉅野縣也就是古代所說的鉅野,魯哀公獲麟的地方也就是鉅野縣而不是嘉祥縣。

    相關史料和鉅野縣境內的現存遺蹟,都可以充分的證明鉅野是麒麟文化的源頭。據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鉅野澤,在縣東五里,即魯西狩獲麟處……獲麟堆,在縣東十二里。” 據載獲麟堆又稱麒麟冢或麒麟臺,是孔子弟子所建。唐翰林學士韋表微作《麟臺碑銘》刻石立於麒麟冢前。唐宋明時期,在麒麟冢西建有“瑞麟寺”,瑞麟寺建造宏偉,規模壯觀,由於年代久遠,保護不善,現已不在。當地傳說,當時整個寺院佔地百餘畝,有僧侶百餘人,佃戶數十家。寺院附近有鋪店、石碾、菜園、鹽畦、車坊等。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以麟為祥瑞,在鉅野縣治北建麟鳳亭。元文宗至順二年,鉅野縣主簿樊遜,重修麟鳳亭。明嘉靖十四年,濟寧州通判張九胥重修麒麟碑一座,碑上刻的冢字及年代署名至今尚存 。麒麟臺現位於麒麟鎮陳胡莊村東750米處,史稱麒麟冢,歷經長時間的風吹雨淋,現存臺高約4米,東西長48米,南北20米。據1979年普查勘探,測出原遺址東西長73米,南北52米,面積約3800平方米,並發現灰坑,出土許多夾砂紅陶殘片、漢代陶片以及蚌殼、動物牙齒等。

    而現今的嘉祥位於鉅野東十公里,從其歷史沿革來看,在行政區劃上從三國時代到南宋一直是屬於鉅野的管轄區。1147年(南宋紹興十七年,金皇統七年),分割鉅野、任城二縣設定一個新的縣,治所設在山口鎮。借春秋時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獰獲麟”的故事,取其祥瑞之意,定名為嘉祥縣。嘉祥單獨成縣的時間晚於鉅野,古代又屬鉅野的管轄範圍,是從鉅野分割出去的,從地理位置來看嘉祥並不是獲麟地。嘉祥受麒麟文化的影響而得此名,可見當地對麒麟文化的尊崇,但是從現存遺蹟和相關記載來看,嘉祥只能算是麒麟文化中的一個分支而不是源頭。

    在麟州大地上,遠古的傳說流傳至今,古代名人墨客的蹤跡有案可查,風俗禮儀滲透在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這些都足以使鉅野稱之為“麒麟之鄉”。

    關於麒麟降生的傳說在鉅野廣為流傳。春秋時期,鉅野澤有位老漢家裡養了一頭牛,這頭牛懷了犢,已經到了臨產的時候但是卻遲遲不產,由於忙著秋種,老漢只得讓其耕地。在中午休息的時候,這頭牛產下了一個犢子,頭上有角,身上有鱗,馬蹄子,牛尾巴。它一生下來就活蹦亂跳,見風就長,且飢不擇食,一轉眼竟將宋老漢犁地用的犁鏵片吃掉半個。老漢有點害怕就對它說:“我沒有辦法養你,你還是到其他的地方去吧。”它聽了,瞪著大眼睛,點點頭離開了。魯哀公在武城所獲麒麟正是上文說的怪獸,武城位於當時的大野,也就是現今的鉅野。

    麒麟之所以稱為仁獸,與儒家鼻祖孔子有密切的關聯。據明天啟三年《鉅野縣誌》記載,麟山原名樵氏山,狀如伏虎。傳說在公元前552年(魯哀襄公二十一年),孔子的母親從鉅野經過的時候到樵氏山祈子,遇見麒麟,懷妊十一月而生孔子,後來樵氏山就更名為麒麟山,或稱麟山。顏氏見山如丘陵,凹凸不平,遂為其子取名為丘,也就是孔子。《鉅野縣誌》記載:麒麟山又叫麟山,位於山東省鉅野縣獨山鎮政府正南四公里。歷經歲月的變遷,麒麟山現僅有2-3米高、面積約有3000多平方米,是周圍平原上唯一的一座矮山,山上裸露的石頭呈紫紅色,在山的北面殘存著幾株枯枝殘葉的古柏樹。麟山周圍的村民家中保留著相關的文物,有關“麒麟送子”的圖案最為常見。20世紀60、70年代,因為字型繁瑣和文革期間麒麟被當作“四舊”物件,把“麟山”簡寫為“林山”,“麟山”腳下一個原來叫“麟山店”的小村落,也改寫成了“林山”村。

    孔子生於見麟,死亦見麟。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春)孔子見麒麟被獲死於大野(即今鉅野縣)後,傷心極致,立即揮筆為麒麟寫下了輓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並使其弟子在此建麒麟臺,兩年後與世長辭。孔子死後,獲麟絕筆的故事廣為流傳。“西狩獲麟”發生在春秋魯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書,也是在這一年脫稿,這時孔子已七十一歲,從此已不再著書。這充分證明了至今仍在鉅野流傳的大野獲麟,孔子絕筆的故事是真實的。

    今天在鉅野仍然存有許多與麒麟有關的民俗事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麒麟送子的說法,求拜麒麟可生育得子,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孔母夢麒麟而生孔子傳說的影響。直到現在,仍有人到麒麟山祭拜求子。麒麟作為一種圖騰崇拜的物件,在不斷擴散深化的過程中傳承下來。它因象徵著吉祥、富貴等美好寓意而廣受歡迎,被製成各種裝飾物品送給未成年的兒童佩戴,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至今鉅野仍保留有給小孩佩戴麒麟鎖、穿麒麟兜肚、麒麟帽的風俗。鉅野縣境內的農民畫、刺繡、剪紙、雕刻等藝術形式多以麒麟文化為題材,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透過以上考證和分析,可以確定鉅野就是麒麟降生的地方,並且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麒麟文化始終貫穿於當地居民生活的各個方面。鉅野縣人民從古至今一直忠誠於麒麟文化,透過多種渠道將其宣揚、傳承,在國內外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麒麟文化生於斯,長於斯,“麒麟之鄉”的稱號當屬鉅野所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官鬼寅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