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彼岸歷史

    這一點取決於民族性格,簡單說就是取決於我們漢民族“內斂”的性格。

    先說文化核心。對於如何做人做事,老祖宗給我們作了明確規定,一是管子的“四維”,曰:禮、義、廉、恥;二是孔子的“五德”,曰:溫、良、恭、儉、讓;三是孟子的“四端”,曰:仁、義、禮、智。這幾點決定了華人在為人處事方面,時時刻刻以“內盡其心,而不欺也”為原則,出現問題先從自身找原因。比如有人來找麻煩、出現爭端的時候,首先考慮是自己德行不夠所致,而不是考慮對方無理取鬧。在處理方式上更是用自己退讓來換取和平解決,絕不先聲奪人,或恃武力凌人,即所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等對方步步緊逼,退無可退時,這才奮起而抗之,即所謂“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一點我們歷史上的例子比比皆是:抗匈奴、打西夏、拒蒙元、抗日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等等,都是先捱打再回擊。這就是我們老祖宗極少主動開疆拓土的理論依據。

    再說農耕社會的特有屬性。中國社會的“農耕”屬性在世界上幾乎是獨一份。這主要來自於歷代統治階級“重農抑商”的基本國策。一方面農民只能透過土地要口糧,另一方面嚴苛的戶籍管理制度又從根本上限制了人口的流動,農民被死死地固定在土地上。同時,儒家又給了我們另外一個規定:“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樣,農耕文化和“孝”文化相互滋養、相輔相成,“向外”的路子逐漸被堵死,“向內”逐漸形成民族思維慣勢,久而久之,自省、戀家以及內鬥紛紛被派生出來,又構成我們老祖宗不願對外發展的事實依據。

    在這一點上,歐洲就非常明顯地走向了我們的反面。且不說始於十六世紀的西班牙、葡萄牙的全球殖民統治,8世紀開始的北歐“維京海盜”就最早展現了與我們迥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由於開化過晚,他們一直以遊牧、漁獵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航海為生,這就造就了他們流動、開放的民族文化。試想一下,在8世紀那種航海條件下,維京人都能發現格陵蘭島,並向東一直到達裡海,他們的心得有多大、多野。這種情況衍生的另一個後果是,他們沒有家鄉觀念,或者說家鄉觀念很淡,出外遊歷、擴張甚至掠奪、殖民,對他們來說天經地義。像前面講過的華人講究“父母在不遠游”,西方人則是不僅鼓勵遠遊,而且如果再透過燒殺搶掠帶回滿船的金銀珠寶甚至女人就更好了。而這對於我們是不可想象的。

    寫到這裡,我們老祖宗不願打仗的原因基本上就出來了。至於漢武帝、唐太宗和清聖祖(康熙)還真是三個“另類”,但是也都是由其自身特點決定的。

    漢武帝,他那時候儒家還不是主流,即使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他骨子裡還是以“法家”為主,講究“霸道”,所以他好戰,並且有一股子執拗勁,傾全國之力也得把匈奴打服、打殘。

    唐太宗,第一他本身就是胡漢混血,第二他的政治和軍事班底都來自著名的“關隴集團”,“關隴集團”又來自於宇文泰的北周,而北周則是徹頭徹尾的鮮卑族所建——外族人,儒家那套酸腐理論人家不懂。

    清聖祖(康熙),來自白山黑水、剛剛開化的蠻族,雖然他“尊孔尚儒”,但那是做給漢族士人看的,只是用來籠絡人心,他骨子裡流淌的還是滿族人“尚武”的血液,所以他十幾歲就能除鰲拜、平三蕃。

    不過從版圖上來講,中國還真幸虧有這三個沒受過儒家教育的人:沒有漢武帝和唐太宗,現在新疆可能不是我們的;沒有康熙,現在西藏和臺灣可能不是我們的,而且東北也說不定。

  • 2 # 小史微課堂

    其他很多皇帝也有開疆擴土,比如說秦皇南征,將南方百越納入版圖,唐高宗滅西突厥,設波斯都督府,元世祖忽必烈,納西藏入版圖很多很多,這裡說的比較成功的幾個,還有很多失敗的的帝王更是數不勝數,你怎麼能說只有這三位皇帝開疆擴土呢。

    或許你說的這三位帝王是當前最為熟知的帝王,開疆擴土也是非常大的帝王。漢武帝,李世民能開疆擴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當時經濟非常繁華,國庫盈餘。

    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北韓、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但是不好的地方是軍隊開始太大,使民不聊生,人口減半。

    唐太宗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

    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亂;遏制了沙俄的擴張,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武力平定割據臺灣的鄭氏家族,使臺灣迴歸;康熙還親征新疆準噶爾,擊敗噶爾丹,使蒙古土爾扈特臣服清朝。奠定了現中國的版圖。

  • 3 # 國史春秋

    一般開國皇帝都是具有開疆拓土觀念。所以一個王朝立後,第一代君王時期就基本完成開疆拓土的任務,不過漢唐是個例外。

    漢朝建立之初的國土是基於秦朝之上,武帝即位之前漢朝採取的是休養生息的國策,所以國土面積變化不大,經武帝通西南、徵匈奴、擊衛滿等軍事措施,漢朝疆域進一步擴大。所以漢武帝是一個真正意義上開疆闢土的帝王。

    實際上,朝朝的疆域在李世民時期並不是最大。高宗李治即位後,先後滅東突厥、高句麗、百濟等才使唐朝國土面積達到鼎盛,當然這一切與李世民打下的基礎是分不開的。所以說李世民是一位東征西討、開疆拓土的皇帝也不為過。

    而康熙只能算是一位東征西討的皇帝,無緣開疆拓土。康熙在位期間仗是沒少打,但一直是解決國內矛盾,比如平定三藩之亂,收回鄭氏佔領的臺灣,主持多倫會盟、三徵噶爾丹等。特別是在中俄雅克薩之戰,清朝雖然是戰勝方,但是在《尼布楚條約》有所退讓。所以,如果把康熙皇帝歸為開疆擴土的一類有點勉強。

    那麼,中國從華夏皇帝開始,東征西討、開疆拓土的皇帝真的就那麼少嗎?其實並不是,下面列舉幾位。秦始皇贏政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只做了兩三年的休整就開始對外用兵。首先秦始皇派50萬大軍攻南越各族,由於後勤補給不足,初戰失利,之後又派人開鑿了靈渠,最終佔領嶺南,並設桂林、南海和像三郡。與此同時,秦始皇派蒙恬率30萬大軍攻打匈奴,使匈奴貴族第一次遭受沉重打擊,勢力範圍不斷北移。之後,秦朝在高闕、陽山、北假等地共設定44個縣,實行有效的管理。

    魏武帝曹操

    三國時期,相比較劉備、孫權而言,曹操是一位比較有開拓精神的帝王。當孫劉兩家還在為荊州之地唇槍舌戰,互不相讓的時候,曹操已經把目光放在了廣袤無垠的北方。曹操先後吞併南匈奴,征服鮮卑,打敗“三郡烏桓”等北方勢力,將大片疆土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宋太宗趙光義

    宋朝總是給人一種弱不禁風的感覺,其實宋太祖趙匡胤及宋太宗趙光義都是兩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特別是宋太宗曾兩次對遼國用兵,志在收復北被石敬瑭獻出去的燕雲十六州,儘管兩次都以失敗告終,但是趙光義的進取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明成祖朱棣

    朱棣即位後五次親征漠北,致使北元勢力不斷北遷。另外,朱棣還在遼東設奴兒干司,對庫頁島宣示主權,北部疆域擴大到了日本海及外興安嶺。最終,朱棣還死在親征漠北的路上,從古至今,對於開疆闢土如此痴迷的帝王只有朱棣一人。

    清太宗皇太極

    皇太極雖然不是清朝入關的皇帝,但是新疆、西藏、漠南、漠北、漠西的歸屬,全都離不開皇太極的文治武功。另外皇太極還親自率兵征服了北韓,迫使其俯首稱臣。正是由於皇太極極富開疆拓土的能力,因此奠定了清朝疆域的框架和基礎,所以入關後的皇帝才能做清閒的守成之君。不過康熙皇帝除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功虧一簣,瓜式曼城連續三年無法闖進歐冠四強,如何評價瓜迪奧拉的帶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