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天空歷史的足跡
-
2 # 火器工坊
只能說孫督師的想法是很好的,政策也是正確,但是使用的國家背景卻是不合適的,因為關錦防線,是一條燒錢的防線,而大明沒錢。
按照孫承宗的思路,明軍的優勢是城堅炮猛,野戰是幹不過清軍的,那就搞塔防戰,一路修城推家(帝國時代二我最喜歡的戰法),這個戰法很保守,也很牢靠,當然,也很燒錢,而大明的國庫,是基本上沒錢的。所以當城堡修到大淩河小淩河,也就修不動了,因為實在養不起了。
一開始,孫督師也想到了錢的問題,於是他提出了“遼人守遼土”的方略,意在讓遼東體系自給自足,關寧軍有軍屯,遼東百姓有耕地,感覺一切都很美好。然實際是,天啟六年,遼餉已增至7714121兩,財政虧空高達146575兩。明史記事本末》戶部給事中黃承昊上言:“今出數共五百餘萬,而歲入不過三百二三十萬,即登其數,已為不足,而重以逋負,實計歲入僅二百餘萬耳!”而遼東軍屯,最多的時候也只能產出11萬兩來,根本不夠塞牙縫的。也恰恰是因為遼東軍餉過高,國內政策腐敗,國家稅源不足,政府只能提高賦稅,逼得農民提前造反,把大明攪得殘敗不堪。
再就是自從皇太極會借到蒙古繞過關錦防線入塞劫掠了之後,關錦防線的實用性就小了很多,基本後來的大多數戰爭都是清軍繞過關錦防線入塞進行的,最狠的一次是1638年,清軍以多爾袞、嶽託為主將,繞道蒙古,從密雲東面的牆子嶺、喜峰口東面的青山口,突破長城要塞,沿著運河往南直到濟南,俘獲了人畜46萬。明廷急調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入援。盧象升拼死奮戰,彈盡糧絕,最後陣亡。史稱“戊寅虜變”。可以說往後,關錦防線成了一道擺設,而且在皇太極用錦州上演圍點打援的戰術之後,直接將大明最後的精銳全部消滅,史稱松錦大戰,而關錦防線的龍頭-錦州以及周邊堡壘也被清軍一併拿下了。
可以說孫督師在這點上真的有點好心辦壞事了,考慮大明經濟狀況,防線只是推到寧遠即可,然後聯絡蒙古,跟後金硬耗,在訓練一批類似於四川白杆軍和薊北戚家軍一樣的軍隊作為主力,對金的勝率會更大,而燒錢會少的多,只要遼餉少,農民還是不至於起義這麼早的。當然,孫督師也不是沒有成果,比如強大的關寧軍和車營,都是被清軍所忌憚的。
-
3 # 大福讀史
孫公惹你啦,這樣誹謗人家。翻開明清戰爭史,自1619年薩爾滸之戰再到1644年清軍進關,遼西前線難得的平靜時間就是孫承宗給的,時間也不長,四年。明末清初的史料《三朝野記》給了孫承宗這段工作一個大大的肯定,“自承宗出鎮,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慮亦。”要知道,自從1619年楊鎬慘敗直到1622年天啟帝在位,遼西前線被大多數的明朝文官武將看作是鬼門關。當時,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但凡武將守關半年,就會被稱作“良將”,而後會被破格提升。
同時,孫承宗並不是一味地向朝廷要糧食,而是立足於自給自足。他的恢復策略根本是,“以遼人養遼土,養遼人。”他不僅招徠往年戰爭中流離失所的百姓迴歸故土,還承諾給他們三年免稅。此外,孫承宗還大力發展採煤、煮鹽等事以佐助軍用。當然,孫承宗為明朝最突出的貢獻當是和袁崇煥等人研究了一套後來名噪一時的寧錦防線。
寧錦防線以寧遠城為中心,監視著遼西走廊四百里咽喉要道。後來,努爾哈赤不敢越過寧遠只撲山海關就是考慮到寧遠城在背後。如題所問,且看寧遠大捷後明朝是如何賞賜的,管中窺豹便可看出明朝滅亡到底是誰給加了一把火。寧遠戰後,袁崇煥被加封為兵部右侍郎,賞賜白銀二十兩;血戰殺敵的大將滿桂和趙率教被提升為右都督,賞賜白銀二十兩;大將左輔賞賜白銀20兩,大將朱梅、祖大壽賞賜白銀各20兩。
反觀九千歲魏忠賢,竟被稱為有功之臣,說什麼“予發火器,大壯軍威,功雖奏於封疆,謀實成於帷幄。”不瞭解這段歷史的,還以為寧遠大捷都是魏忠賢帶兵打的。此外,天啟帝為了犒賞魏忠賢,特地允許魏忠賢子侄一人任錦衣衛都指揮。同時,給予魏忠賢們賞賜的白銀也是四五十兩不等。這樣看,明朝滅亡其實是皇帝和大臣們一步又一步作出來的。
-
4 # 風中小草59
孫承宗自己都說了要注意九邊,換句話說在野戰打不過後金的情況下,要用白銀做本困死後金,不要說明朝,歷史上只要是古典王朝時期任何一個朝代都沒這個財力,僅僅遼東就近五百萬白銀,九邊漏洞堵住大致需要近三倍白銀,你就是將大明賣了他也籌集不到這麼多錢,而且還是年年都要
實際上孫承宗時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老奴打仗行,經濟上能力太差,但是到了黃太吉時期,特別是天聰八年也就是清真正建立時期,滿洲基本的糧食已經可以自己了
另外困死滿洲還需要援助北韓
明朝沒那麼多錢
-
5 # 希望星晨58298869
請原諒我的不請算來,看這問題扎眼:什麼孫承宗加速了明朝的滅亡?你懂得當時的政治環境嗎?1.可以這樣認為:自1619年薩爾滸之戰到1644年清軍進關前,遼西前線的風平浪靜得益於孫承宗.
孫承宗讀書人,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戰略思想是長期對峙,以消減滿金國力,以國富民強的實力擠壓金人.這可以減輕國家負擔.“以遼人養遼土,養遼人。”從而穩定了邊防農耕,還承諾給他們三年免稅。孫公還大力發展煤礦,製鹽等行業,從長期防禦思想出發,與袁崇煥等人研究,設計並修築了功能強大的寧錦防線。致使不可一世的努爾哈赤也只能"望線卻步".2.木匠天啟帝缺乏戰略眼光,實權又在魏忠賢手上,減弱了孫公的光芒.
袁崇煥取得寧遠大捷後後,被加封為兵部右侍郎,賞賜白銀二十兩,九千歲魏忠賢,天啟帝特令給魏忠賢的賞賜白銀是四五十兩不等還特別調魏忠賢的侄子為寧遠前線指揮官之一,從獎勵政策上否認了三軍的功勞,涼了將士的熱血,這顛三倒四,賞罰不明,政局烏煙瘴氣的氣象才是孫公黯然失色,,加速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
6 # 我的天使176
長期防守,只會趆守趆被動。時間長了,總會被敵人找到方法的。“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一味防守,再多的人也會被分散。因為不知道敵人從何處進攻,只能到處防守,“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
7 # 山東垃圾桶公園椅保安
要知道孫承宗沒去遼東的時候,遼東就已經沒有了,當年沒有孫承宗,後面崇禎的這17年還有沒有都不好說,那樣木匠皇帝就是亡國之君了。
回覆列表
孫承宗,是明朝最後一名名將唯一具備力挽狂瀾的之人卻遭到宦官也就是太監魏忠賢的嫉妒處處遭到打壓排擠。當時孫承宗在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擬定的戰略的國策是,堅守京都等待援軍襲擊敵後逼退皇太極大軍的計策得以成功之後在平定關內,但一切計劃只完成一半後就被小人算計罷官回家了,主要成就是殺退敵軍400餘里,修築關寧錦防線防禦明朝首都。
留給後人最為爭議的兩點在於,修築關寧錦防線和讓皇帝崇禎堅守京都,當時的明朝到了崇禎年間已經是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國庫空虛。雖然崇禎作為明朝最後一代皇帝,但他是一名真正努力過賢明之君,他支援孫承宗修築關寧錦防線也耗盡明朝最後的一筆財力,導致後來京都危急竟然湊不起軍費讓吳三桂出兵解救京都之圍,從而導致崇禎皇帝最後對明朝做出的努力功虧一簣,有人認為孫承宗是名儒將文弱書生,只懂得堅守坐以待斃導致明朝的加速滅亡。
但當時明朝出擊從哪裡出擊,軍隊又有多少一切都是冥冥註定的,當時京都被圍之時孫承宗早已罷官回家,如果當時孫承宗在那麼可能還有的挽回餘地,試問明朝後期除了孫承宗能打勝仗外還有什麼人對後期的明朝有所作為,即使當時明朝已經危在旦夕但滿朝上下對於權力明爭暗鬥也沒有絲毫的休止,明朝的滅亡當時根本在於朝廷百官千言而無一策,除了小人當道之外內無禦敵策外無援兵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人大有人在,明朝能不滅亡嗎?至少孫承宗在罷官回家之後在高陽繼續帶兵堅守直到戰死可謂忠義兩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