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路遙lgy
-
2 # 偽裝的觀點
背叛的是糜芳,糜竺沒有背叛。
背叛的原因,表面上是關羽對他不好。
但實際上卻是糜家自從離開了徐州,跟隨劉備,家道不能用中落來形容,簡直就是一朝回到解放前。
而劉備此人假仁假義,見他們沒用了,對他們也就沒了耐心,也不重視了。
糜芳的背叛應該是包含著發洩對劉備態度的不滿的。
-
3 # 南柯夢說
劉備背叛的大舅哥,說得應該是糜芳吧。那麼為何作為劉備的大舅哥,前期又跟他出生入死,從徐州兵敗一直跟到佔領漢中的輝煌,以其身份早就能享受榮華富貴,卻偏偏在最重要的時候背叛了劉備,使關羽被東吳偷襲從而被殺。
故事發生在劉備於漢中稱王,於是關羽率軍北上進攻曹操的襄樊地區。這時孫權趁機派出大將呂蒙偷襲荊州,誘使糜芳跟 傅士仁叛變,最終導致關羽敗走麥城被殺。這就是劉備的大舅哥,糜芳背叛的過程。
那麼,作為皇親國戚的糜芳為什麼會背叛呢?
第一劉備的結拜兄弟關羽看不起糜芳
眾所周知,關羽一直是輕大夫而重士兵,一直看不慣作為士大夫一員糜芳,導致其經常被關羽呼來喝去。在當時自己作為守衛荊州的一員大將,都受到這樣的對待,可想而知心理是積聚了多少的憤怒。
第二昔日跟隨劉備的舊臣等在劉備入蜀之後,都受到重用,而糜芳只是當了一個南郡太守。
糜芳的勇武不及關張趙,謀略又不及諸葛、法證等,只能頂著一個劉備大舅哥的旗號,本身沒什麼存在感。看著當年跟誰劉備入蜀的大神都身居要職,而自己跟隨著它出生入死的人,卻只能當一個無關緊要的太守。
在這次關羽北上征討曹魏的時候,更是說了要在打完仗之後要治其誤事之罪,本就心裡惶恐憤懣。所以在東吳孫權的誘惑之下,背叛了關羽,更背叛了劉備了
-
4 # 佳寧姐姐說歷史
《三國演義》中,劉備一共有兩個大舅哥,分別是糜竺與糜芳。糜竺對劉備一直忠心耿耿,後來背叛的是糜芳。糜芳剛開始時,並無叛變的跡象,是劉備的大舅哥,也沒叛變的道理。然而,呂蒙奇襲荊州時,南郡太守糜芳被傅士仁勸降,一同投降了東吳。此舉的直接後果就是關羽敗走麥城,孤立無援,最後於臨沮被馬忠所擒,身首異處。那麼跟隨劉備二十多年的糜芳為什麼要背叛劉皇叔呢?下面依據演義中相關內容,得出這四個原因。
其一,糜芳和關羽的關係欠佳。雖然糜芳是劉備的大舅哥,卻並不如關羽和劉備親近。想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桃園結義,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這份交情,不是親情,勝過親情。糜芳是劉備的大舅哥不假,畢竟沒有和劉備有那一段過命的交情。
關羽仗著是蜀漢集團的二把手,劉備的二弟,藐視才能欠佳之人,看不上憑藉裙帶關係上位的糜芳。久而久之,關羽和糜芳的關係越來越差。平時還看不出有啥問題,關鍵時刻,如東吳呂蒙大軍壓境,好朋友傅士仁勸降,糜芳再想到自己同關羽的緊張關係,就產生了叛變的想法。
其二,關羽在北伐前,糜芳、傅士仁作為先鋒,飲酒失火將軍器糧草盡皆燒燬。這次事故,造成諸多損失,關羽本欲將糜芳、傅士仁二人斬首,費詩以“未曾出師,先斬大將不利”為由,勸阻關羽暫且饒恕這兩人。糜芳和傅士仁才保住小命。死罪可免,活罪難逃,關羽將糜芳和傅士仁各打四十大板,免去先鋒印,讓其分別守衛南郡和公安。糜芳和傅士仁心懷仇恨,為後來叛變埋下了種子。演義中是這樣描述的:
乃喚武士各杖四十,摘去先鋒印綬,罰糜芳守南郡,傅士仁守公安。其三,糜芳無法供給關羽前方糧草,怕秋後算賬。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後,聲威大震。此時,他圍困樊城日久,糧草匱乏,便派遣催糧官,前往公安和南郡催促。然而,呂蒙白衣渡江,已經奇襲荊州,招降傅士仁。僅憑南郡,糜芳籌措不了“白米十萬石”。他即使籌措到足夠的糧草,也無法保證將其安全送到前線。這時,糜芳即使守住了南郡,面臨的也是關羽的斥責,起碼沒有完成押送糧草任務。古代打戰,靠的就是後勤,如果關羽這次北伐失敗,第一個處理的就是糜芳和傅士仁。糜芳和傅士仁還有可能被關羽當做這次戰役失敗的替罪羊所斬殺。
關羽的催糧使者傳達的軍令很嚴格,如果糜芳完成不了,軍法從事。因此,糜芳知曉任務無法完成任務的情況下,為了自己的小命著想,只能暫時屈身於東吳。演義中是這樣描述的:
使者曰:“關公軍中缺糧,特來南郡、公安二處,取白米十萬石,令二將軍星夜解去軍前交割。如遲立斬。”其四,糜芳沒有經受住東吳及好朋友傅士仁的勸降,意志動搖,才投降東吳。呂蒙奪取荊州,派虞翻勸降傅士仁,而傅士仁想到關羽對自己不仁,他便開城門投降了。孫權知曉傅士仁和和糜芳關係密切,因此將勸降的艱鉅任務交給了他。
傅士仁率領十餘騎,到達南郡,對糜芳陳述利害關係。糜芳剛開始還猶豫不決,不忍背叛漢中王劉備。關羽催糧使者碰巧趕到,被傅士仁拔劍斬殺,斷了糜芳後路。呂蒙配合傅士仁,率領大軍,來到南郡城下,最糜芳施加壓力。這時的糜芳,在傅士仁和呂蒙的內外夾擊之下,精神崩潰,無奈投降。
正常來說,糜芳作為劉備的大舅哥,是標準的皇親國戚,跟隨劉備二十多年,是不會叛變投敵的。然而,種種巧合之下,糜芳與關羽交惡,被好朋友傅士仁勸說,又在東吳呂蒙大軍壓境下,只能選擇投降。其實,只要有一線希望,糜芳就不會選擇叛變劉備的。
演義中,夷陵之戰中,糜芳和傅士仁看到劉備實力強大,後悔投降東吳,又殺掉馬忠回到劉備身邊。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雪恨,於營中設定關羽靈位,令關興將糜芳和傅士仁剝去衣服,用刀活剮,來祭奠關羽。演義中是這樣描述的:
又令關興將糜芳、傅士仁剝去衣服,跪於靈前,親自用刀剮之,以祭關公。關注三國、分析三國、研討三國,為您揭開三國未解之謎。
-
5 # 青林223646642
這就看關羽的領導藝術了。關羽能力是有些,最大缺點是傲氣十足,剛愎自用,目中無人。不能協調上下級關係,糜芳好懶也是皇親國戚,得不到應有的遵重,自思也曾與劉備生死相隨,無耐平時受夠了關羽冷眼,情急之下,也想給關羽些顏色,忘卻了社梭大義,這種因私廢公的行為,因變節喪失了一世清名。
關羽雖有諸多錯誤小節,而大事大非面前,臨危不懼,奮然抗爭,以國家大義為重,最後殺身成仁,名垂千古!
回覆列表
劉備有兩個大舅哥,糜竺與糜芳。後來背叛的是糜芳。
糜竺糜芳是徐州望族。在徐州見到劉備後,將妹妹嫁給了劉備,這兄弟敵人對劉備的事業,可以說是耗盡家資,也費勁了心血。後來,劉備取得益州,糜竺去了四川。糜芳則擔任了南郡太守。
關羽坐鎮荊州時,傲氣陵人,連諸葛亮他都看不上,更別說糜芳這樣的文官了。糜芳在南郡江陵駐守,關羽感覺他能力不行。有一次南郡失火,本是小事,關羽不問緣故大罵。使糜芳傅士任都很不愉快。
公元219年,關羽北伐樊城,水淹七軍,捉了于禁,殺了龐德。關羽要求糜芳負責糧草的供應,如有延誤要重罰。
糜芳發愁這糧草的籌辦,這時呂蒙白衣渡江,不費一兵一卒拿下了荊州。吳軍先是圍住了傅士仁在的公安,傅士任禁不住說服就投降了。跟著,吳君包圍了江陵,糜芳死守。吳將依然勸說糜芳,說關羽心高氣傲,你也難以完成糧草的任務了,不如投降。又讓傅士任寫信給糜芳,勸說其投降。因二人經常被關羽責罵。糜芳一怒之下也投了東吳了。這樣,江陵與公安都被東吳所佔領,關羽失去了後方,導致關羽無可挽救的失敗。
糜芳投降東吳後,《三國演義》裡說,劉備伐吳時,糜芳殺了馬忠(殺關羽的吳將)又投了劉備去了。劉備令關興將其剮殺。
歷史上的糜芳投了吳國後,也時常被人嘲笑,後來孫權帶他還可以。讓他隨軍打仗,最後終老在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