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假死哥

    佛家有智慧三境:一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現在我認為,智慧還能分為三境:山,海,天。

    第一境便是這山。山,屹立於大地之上,向來是高大、穩重的象徵。一開始,人的智慧就如同一個土丘,隨著時間流逝,經驗累積,人的智慧也便如山一般逐漸升高。由一句不見經傳的土丘升格為名山,最後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地步。

    第二境便是這移動的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經過不斷學,融會貫通,智慧轉變為遼闊的大海。水無常形,人的智慧在這一境,可以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而不被死板的思路所困。同時,大海何其寬廣,就算是將地上的山全部填入,都無法將其填滿。

    第三境便是比海還寬廣的天。它籠罩萬物,無處不在。無形無相,不可觸控。到了這一境界,人的智慧趨向於化境,所謂大智若愚,像老子、佛陀等。

    智慧雖然分為三個境界,但它是無窮無盡的。

  • 2 # TiandirenisAmituofo

    智慧的境界猶如沒有臺階的登山,你永遠不知道有多少個臺階可以描述智慧的境界的高低。雖然不可勝數,但可以有很多種比喻和大致的分類。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王國維先生提出治學有“三種境界”,這三種境界同樣地可以比喻為智慧的三種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為第一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為第二種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為第三種境界。第一種,還在爬坡,第二種還在堅持努力,第三種好像得到了。

    梁漱溟(1893-1988),中國現代思想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1928年在廣州中山大學的講演《做學問的八層境界》 中,提出了做學問的八層境界,這八層境界也可以看作是智慧的八個境界。第一層境界:形成主見。用心想一個問題,便會對這個問題有主見,形成自己的判斷。第二層境界:發現不能解釋的事情。第三層境界:融匯貫通。會讀書的人說話時,說他自己的話,不堆砌名詞,不旁徵博引;反之,引書越多的人越不會讀書。第四層境界:知不足。第五層境界:以簡御繁。大道至簡,舉重若輕。第六層境界:運用自如。真學問的人,學問可以完全歸自己運用。假學問的人,學問在他的手裡完全不會用。第七層境界:一覽眾山小。第八層境界:通透。融會貫通,透徹明亮了。

    如果說儒家是入世做人的智慧,那麼道家是在世做仙的智慧,佛家就是在世追求無我,出世追求超越六道輪迴的智慧。這三家我們最好不要去比較他們的智慧境界的高低,各自按照自己內心的感受和與各家的緣分深淺來自我確定。因為自性自度,只有自己才能決定自己究竟如何判斷和得出結論。下面我們看看道家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九大智慧:1)守拙的智慧,心頭洞明,表面糊塗。2)口訥的智慧:不逞利口,不論人短。3)隱忍的智慧:知雄守雌,以退為進。4)包容的智慧:以和為貴,寬容大度。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有包容,謀事易成。得饒人處且饒人,多個朋友多條路。5)做人的智慧:表面愚拙,內心精明。6)生存的智慧:靈活應變,從容謹慎。7)交際的智慧:精於“糊塗”,廣結人緣。8)處事的智慧:故意示弱,假裝糊塗。9)修身的智慧:達觀生活,知足常樂。

    佛家認為,人生有三重境界。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除了這三種智慧境界之外,還有六種般若的智慧。六般若,第一種是實相般若,第二種是境界般若,第三種是文字般若,第四種是方便般若,第五種是眷屬般若,第六種是觀照般若。

    第一個是實相般若。悟道就是見到那個道體的空性,叫做實相般若。或者說明心見性了。

    第二個便是境界般若。境界般若是對實相般若的認證方式:清涼國師對武則天陛下說“一念不生,前後際斷,照體朗然,即如如佛。”即達到了一念不生,沒有一絲妄念的境界。

    第三個便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是用文字如實描述法界本體與契入法界本體的方法;是化身佛境界;是分別意識能夠了達的境界,屬於世俗諦。悟道的時候,過去千萬生讀的書都會搬出來,就是因為般若智慧都出來。

    第四個便是方便般若。就是大智慧。比如把最難懂的東西用特殊的一種方法,讓別人一聽就懂,這就屬於方便般若。

    第五個是眷屬般若。所謂眷屬就是親戚、朋友、家人等親眷。佛學講的六度,就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個境界,就是因為六度的功夫而達到的智慧通達,自然而然的境界。

    第六個是觀照般若。“觀照般若”是現量契入並安住在法界本體的方法,即現量契入並安住在實相般若的方法。佛陀在睹明星時候的意識觀察當下就是智慧觀照,當下就是轉識成智。學佛的目的,在唯識學裡講就是“轉依”。轉依有二:一轉染成淨,二轉識成智;轉染成淨為涅槃,轉識成智為菩提。涅槃即自性清淨,菩提即覺悟,能證得菩提是般若(依中觀宗講),或稱正智即無分別智(依唯識宗講)。《憨山大師傳》中記載,憨山大師在定中見到彌勒菩薩對他說:“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識屬染,智屬淨;染有生死,智無諸佛”,智即空慧,空慧境界如六祖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3 # 校外講堂

    其實這句話問的是,最高智慧的人都有哪些人。他們的表現形式都是什麼樣的。最高的目標是什麼樣的。

    在中國,談最高境界的人有。道家老子。佛家釋迦牟尼(是印度人)。儒家孔子。

    道家的最高境界是“無為”。就像太陽,月亮,地球一樣。看不出有什麼做為,為人盡心盡力做事。與世無爭,不彰顯自己。

    佛家是涅槃。活著不受人世間的苦惱。死了不受輪迴之痛,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

    儒家,是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無論做什麼事,都不會犯規。面對人世間的萬千事,無論怎樣做都不犯規。這個境界指的是中庸之道,把任何事能做到恰到好處。無論做什麼事,讓事情的結果,最終是向善的方向發展。這是儒家最高境界。

  • 4 # 董豔臨

    智慧的境界是很難劃分的。以我認為,有大境界和小境界之分,小境界之分是以眼光遠,局面大等等不同來劃分的,比如我以小事吃虧為陷阱,在中等事情上得利,以中等事情吃虧在大事上得利,以大事情吃虧在特大事情上得利,由此智慧局面會越做越大。二是以時間為局,以犧牲短時間的利益,為中等時間的利益得利,以犧牲中等時間的利益,為長時間的利益得利,以犧牲長時間的利益為特長時間佈局,由此規劃的局面越久越高明。局面大需要聰明和大局為重,時間久需要有犧牲自己的精神,還需要有好接班人接替和培養,這種智慧和聰明都是可以學習得到的。大境界則是要破輪迴,局面大和時間久都有侷限,過大過久容易斷層和忽視細節,容易鑽進自己設下的迷宮出不來,變成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唯心主義,由此需要注重實際造成的偏差,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鑽出迷宮,對自己的精神智慧昇華。宇宙萬物都是一個個迴圈輪迴互相平行和包容的,小和大本質一樣,但是性質卻恰恰相反,走不出迴圈輪迴終是一場空。由此老子一直說無為,智慧越高越覺得知識不夠,越對世界無奈,蹦噠的越歡的都是知識越少的,懂一點就認為自己有大智慧了,這也是宇宙的一種規則,無法破解,聖人只能避開,只能自己逃出畫中,除非有大權利,否則自己也逃不掉,這就是聖人都避世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羊鼻尖乾裂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