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沂蒙少年郎

    動物毒素絕大多數是蛋白質。大多是在有毒動物的毒腺中製造並以毒液的形式經毒牙或毒刺注入其他動物體內。純的毒素根據生物效應,可分為神經毒素、細胞毒素、心臟毒素、出血毒素、溶血毒素、肌肉毒素或壞死毒素等。毒液裡還含多種酶。研究得最深入的是蛇毒,其次是蜂毒和蠍毒。蜘蛛毒、蜈蚣毒和蟻毒也有些研究。有毒的水生動物的組織中含有毒素,如河豚的卵巢中含一種劇毒的神經毒素──河豚毒素。

    植物毒素最常見是食用含毒植物(主要是有花植物)中的毒素。也有的毒素在植物的刺毛或汁液中。一類是小分子有機物質植物毒素,包括生物鹼、糖苷(毛地黃苷)等;另一類是毒蛋白,如蓖麻毒素和相思豆毒素。從中藥天花粉提取的天花粉蛋白和從半夏中提取的半夏蛋白,有引產作用,屬致敏性蛋白質,也可說是毒蛋白。

    微生物毒素 

    細菌毒素 屬細菌的代謝產物,種類很多:①白喉毒素,分子量為60000的蛋白質。其毒性表現為抑制哺乳動物的細胞內的蛋白質合成。該毒素是個酶原,經蛋白酶水解後,釋放出分子量為21000具酶活力的片段A後,餘下的片段B才發揮毒性。其作用方式類似蓖麻毒素。②霍亂毒素,與小腸粘膜上的受體結合,不可逆啟用膜上腺苷酸環化酶而導致分泌性腹瀉(見環化酶)。③肉毒素,是肉毒桿菌產生的神經毒素,作用於神經-肌肉接頭,阻遏神經衝動的傳遞。A型肉毒素包括一個毒性成分和一個血凝成分,前者的分子量約為150000,這種毒素對熱不穩定。  

    黴菌毒素(又稱真菌毒素) 真菌產生的毒素。麥角菌分泌的麥角毒素人、畜食之即致病,但某些麥角製劑用作子宮收縮劑。黃麴黴毒素為強致癌物質,與肝癌發病有關,是雙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已經確定17種化學結構類似物。

    病毒是生物界中最小的一類生物,不具細胞結構,不能獨立進行代謝活動,只能在特定的寄主細胞中複製增殖。病毒的直徑在10~300nm,因而大多數病毒只能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病毒能透過細菌過濾器的微濾孔,故又稱濾過性病毒。具感染性的病毒顆粒稱為病毒體,它在寄主細胞外時不表現任何生命活動,可以製成結晶狀態而不失其感染力,因而曾被視為非生物。不過當它侵染活細胞後,卻可利用細胞中的生命結構進行代謝和複製,在世代繁衍過程中表現出生物特有的適應現象,因而現多視為生物。但因其高度寄生性,它不可能是生物進化的起點,而更可能是一種退化的型別。 

    病毒的基本結構包括中心的核酸和其外的蛋白質外殼(核殼)。與其他生物不同,病毒只有一種核酸,含DNA的稱DNA病毒,含RNA的稱RNA病毒。當病毒侵入寄主細胞後,病毒核酸中包含的基因指導細胞的代謝機器並利用細胞中的原料和能量來複制病毒的核酸和合成病毒所需的蛋白質(主要是與核酸複製有關的酶以及核殼蛋白質)。核殼具保護作用。許多病毒便是依靠這些病毒蛋白質(核殼上的或包膜上的)與特定的寄主細胞結合;人體產生的特異性抗體也是針對這些病毒蛋白質的。

    按照寄主型別,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等。動物病毒主要侵染脊椎動物和節肢動物;這包括多種人類常見疾病的病原體。一部分主要侵染其他脊椎動物和節肢動物,借節肢動物來傳播的病毒也可在人體造成嚴重疾病如多種腦炎。植物病毒主要侵染有花植物,常給人類帶來經濟損失。細菌病毒又稱噬菌體,現已知寄生於細菌的病毒也可間接造成人類疾病,如白喉毒素蛋白實際是由在菌體寄生的病毒指導合成的。噬菌體還是分子生物學的良好實驗材料,許多分子生物學的重大發現都是得自噬菌體實驗。  

  • 2 # chuanv8888

    簡單的說毒素沒有傳染源,只有中毒。而病毒是有傳染源頭,有傳播途徑的。詳解:毒素是由生物體產生的、極少量即可引起動物中毒的物質,並不是生物。按來源可分為動物毒素、植物毒素和微生物毒素,其中微生物毒素包括細菌毒素、黴菌毒素和單細胞藻類(如原核的藍藻和真核的甲藻)毒素等。

    動物毒素絕大多數是蛋白質。大多是在有毒動物的毒腺中製造並以毒液的形式經毒牙或毒刺注入其他動物體內。純的毒素根據生物效應,可分為神經毒素、細胞毒素、心臟毒素、出血毒素、溶血毒素、肌肉毒素或壞死毒素等。毒液裡還含多種酶。研究得最深入的是蛇毒,其次是蜂毒和蠍毒。蜘蛛毒、蜈蚣毒和蟻毒也有些研究。有毒的水生動物的組織中含有毒素,如河豚的卵巢中含一種劇毒的神經毒素──河豚毒素。

    植物毒素最常見是食用含毒植物(主要是有花植物)中的毒素。也有的毒素在植物的刺毛或汁液中。一類是小分子有機物質植物毒素,包括生物鹼、糖苷(毛地黃苷)等;另一類是毒蛋白,如蓖麻毒素和相思豆毒素。從中藥天花粉提取的天花粉蛋白和從半夏中提取的半夏蛋白,有引產作用,屬致敏性蛋白質,也可說是毒蛋白。

    微生物毒素 

    細菌毒素 屬細菌的代謝產物,種類很多:①白喉毒素,分子量為60000的蛋白質。其毒性表現為抑制哺乳動物的細胞內的蛋白質合成。該毒素是個酶原,經蛋白酶水解後,釋放出分子量為21000具酶活力的片段A後,餘下的片段B才發揮毒性。其作用方式類似蓖麻毒素。②霍亂毒素,與小腸粘膜上的受體結合,不可逆啟用膜上腺苷酸環化酶而導致分泌性腹瀉(見環化酶)。③肉毒素,是肉毒桿菌產生的神經毒素,作用於神經-肌肉接頭,阻遏神經衝動的傳遞。A型肉毒素包括一個毒性成分和一個血凝成分,前者的分子量約為150000,這種毒素對熱不穩定。  

    黴菌毒素(又稱真菌毒素) 真菌產生的毒素。麥角菌分泌的麥角毒素人、畜食之即致病,但某些麥角製劑用作子宮收縮劑。黃麴黴毒素為強致癌物質,與肝癌發病有關,是雙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已經確定17種化學結構類似物。

    病毒是生物界中最小的一類生物,不具細胞結構,不能獨立進行代謝活動,只能在特定的寄主細胞中複製增殖。病毒的直徑在10~300nm,因而大多數病毒只能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病毒能透過細菌過濾器的微濾孔,故又稱濾過性病毒。具感染性的病毒顆粒稱為病毒體,它在寄主細胞外時不表現任何生命活動,可以製成結晶狀態而不失其感染力,因而曾被視為非生物。不過當它侵染活細胞後,卻可利用細胞中的生命結構進行代謝和複製,在世代繁衍過程中表現出生物特有的適應現象,因而現多視為生物。但因其高度寄生性,它不可能是生物進化的起點,而更可能是一種退化的型別。 

    病毒的基本結構包括中心的核酸和其外的蛋白質外殼(核殼)。與其他生物不同,病毒只有一種核酸,含DNA的稱DNA病毒,含RNA的稱RNA病毒。當病毒侵入寄主細胞後,病毒核酸中包含的基因指導細胞的代謝機器並利用細胞中的原料和能量來複制病毒的核酸和合成病毒所需的蛋白質(主要是與核酸複製有關的酶以及核殼蛋白質)。核殼具保護作用。許多病毒便是依靠這些病毒蛋白質(核殼上的或包膜上的)與特定的寄主細胞結合;人體產生的特異性抗體也是針對這些病毒蛋白質的。

    按照寄主型別,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等。動物病毒主要侵染脊椎動物和節肢動物;這包括多種人類常見疾病的病原體。一部分主要侵染其他脊椎動物和節肢動物,借節肢動物來傳播的病毒也可在人體造成嚴重疾病如多種腦炎。植物病毒主要侵染有花植物,常給人類帶來經濟損失。細菌病毒又稱噬菌體,現已知寄生於細菌的病毒也可間接造成人類疾病,如白喉毒素蛋白實際是由在菌體寄生的病毒指導合成的。噬菌體還是分子生物學的良好實驗材料,許多分子生物學的重大發現都是得自噬菌體實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營造良好體育課堂教學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