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細水
-
2 # 小新看歷史
楊家將是十分流弊的,可是再流弊的人也怕被人陷害不是,更怕遇到二筆的君主,啥都不清楚就是喜歡誰就聽誰的,無奈,老楊家也不是傻子,救了北宋,自己沒有功勞也就罷了,怕就是自己有功卻被殺了!保命要緊!
-
3 # 一笑君王
楊家將歷史上有記載的只有三代:楊業,延昭,文廣!楊門女將楊宗保穆桂英屬於演義出的人物!戲臺上出現過,現實中沒有!楊文廣當時也是邊關的小將領,連軍區司令都不是!北宋重文輕武,越有本領的大將越不能被朝廷重用!而且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打起仗來根本沒有戰鬥力!宋朝祖制地方不能自己招兵!即是你是再厲害的軍事家也不能把自己的理論貫穿下去!金國大軍一到,各地守軍做鳥獸散。北宋就是這樣完蛋的
-
4 # 玉樹臨風慕容復
不要被影視作品和小說誤導了,其實歷史上楊家將並沒有那麼強大的實力,不具備拯救大宋王朝的實力。
金刀老令公楊業是楊家將的靈魂人物,楊業死後,人才凋零,楊家第二代核心楊延昭只不過屬於師級幹部,不是什麼威震邊關的大元帥。越往後,楊家勢力越衰弱,楊家將最後一次在正史中出現的人物是楊文廣,楊文廣抗擊西夏有功,曾官至定州路副總管(大概相當於省軍區副司令員,注意是省軍區,不屬於大軍區)。
北宋滅亡時,西北地區最有實力的軍隊的莫過於種家軍(水滸傳中的老種和小種領略相公),但是皇帝昏庸,組織抗金不利,最終東京保衛戰失敗,出現“靖康之恥”。連種家軍都解救不了國家,更別提此時早已經消聲滅跡的楊家將。
-
5 # 一聲嘆息754
謝了,印象中,當其時,楊家已滿門凋零。楊家一門,自令公,延昭,文廣三代後,武脈漸歇,難有什麼大作為了。楊氏一門顯耀於抗遼,抗金時,就沒什麼事了。
-
6 # 日慕鄉關
楊家將的說法並非後世才有,北宋中葉的時候已經廣為流傳,可見確有其事,歷史也有記載,可惜楊家後人逐漸凋零,自三代楊文廣之後,再無名將出世,北宋滅亡,楊家已經無能為力。
楊家第一代自然是大名鼎鼎的楊業,楊業歷史確有其人,他是山西太原人,其父楊信,曾任後漢的麟州刺史,用今天的眼光看就是一個小軍閥,後為結交河東節度使的劉崇,命楊業投入劉崇陣營,楊業在劉崇賬下頗受重用,負責北方的邊防工作,據史書記載,楊業守北約三十年,遼國對他十分了解,也非常忌憚,與西漢時期飛將軍李廣倒是有幾分類似。
但楊業在內戰中的成績卻乏善可陳,史書一筆帶過,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因為豐富的抗遼鬥爭經驗,被宋太宗趙光義委任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此後楊業長期駐守邊防。雍熙三年,楊業在征討遼國過程中被俘,絕食而死。據歷史零星記載,楊業被俘倒不是因為自身作戰不力,可能與內鬥有一定關係,至於是不是演義中提及的潘美,有待考證。
楊業戰死後,其子楊延昭子承父業,繼續抗遼大業。楊延昭後世稱之為楊六郎,坊間傳聞他是楊業六兒子,楊業的確有七個兒子,但楊六郎卻並非六兒子的意思,很有可能是他的長子,因為遼國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星專克遼國,所以以六郎星稱呼他。
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名氣很大, 業績也很突出,後病死於任上。
楊家第三代是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注意並非楊宗保,歷史上沒有楊宗保其人,楊文廣就是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早期並沒有子承父業出人頭地,反倒默默無聞多年。後來為范仲淹發掘使用,在與西夏的作戰中揚名立萬,受到宋英宗的另眼相看,但此後楊文廣官運一般,也沒有大紅大紫,死後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楊文廣以後,楊家再無軍事上出類拔萃之人,加之北宋修文偃武,不重視軍事將領的培養使用,至北宋末年,楊家後代早已泯然眾人。以至於東京八十萬禁軍竟然無法抵擋七萬金兵,實在是可嘆可泣,不知道楊家將在天有靈,是否嗚呼哀哉。
楊家將的演義故事,北宋就有流傳,《楊令公》、《五郎為僧》等曲目到南宋已經街知巷聞,至元代,楊家將戲劇遍地開花,明朝中葉以後,隨著塞外戰事的擴大,通俗小說《楊家府演義》、《北宋志傳》等逐漸成書,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楊家將故事基本來源於此,只不過傳聞有點離譜,把楊文廣從楊延昭兒子生生降級成孫子,這的多大的仇。
-
7 # 北洋海軍炮手
提問者一定是小說演義看多了,楊家將根本沒有吹的那麼神,包括所謂的楊門女將,幾乎都是吹出來的,畢竟吹牛不上稅嘛。
如果你瞭解趙大和趙二的手段就知道為什麼這個楊家將只能在小說演義裡找存在感了。唐朝因藩鎮而造成後期五代十國的亂象,五代十國的那一個個小政權,基本上都是由地方實力派所組建,他們之間的相互攻伐,你也可以理解為省長之間的戰爭。尤其是這些北方省長,或者說是軍閥不少都是出自少數民族或者是出身胡漢雜居之地,繼承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勇武,在軍事上頗有建樹。比如說出身沙坨的李氏政權,就曾經以三千沙坨鐵騎大破上萬契丹軍,阿保機一度不敢招惹李氏;同樣是李氏家族,還曾經打的後梁不要不要的。
所以,欺負孤兒寡母出身的趙大不可能不去關注這個問題,對於趙大趙二兄弟來說,軍隊能不能打是次要的,但是一定要聽話,不能讓武將控制軍隊,更不能讓武將做強做大,要不然這幫孫子一不得意難免再複製一出陳橋驛黃袍加身的戲碼,到時候他趙家子孫能不能保全都是兩說的。雖然杯酒釋兵權因為其不流血而剪除了可能存在的地方強權,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是北宋對武將打擊的開始。當然不止是打擊武將,五代的武德到了北宋就迅速消失殆盡,高粱河之戰以及雍熙北伐的慘敗,就是最好的例證。對於曾經屁股中箭的趙二來說,失敗了不算什麼,能讓他安安穩穩的強暴小周後、上演春宮直播才是關鍵
當然,北宋武德盡喪的另一個方面就是遠端武器標編制過於龐大。林彪元帥有一句名言,不敢刺刀見紅的部隊不是過硬的部隊,宋軍就是栽在了這一方面。宋軍弓手和弩手的編制高達四成,導致步兵肉搏兵力尤其是重步兵的比例被嚴重壓縮,對方的重騎兵重步兵一個豬突就有可能給宋軍打崩了。唐初和明初之所以會上演步兵克騎兵的戲碼,主要是步兵當中各個兵種編制合理,尤其是長矛步兵,長矛步兵結成方陣不僅能剋制騎兵的進攻,還會反殺對手,北宋能扔了長矛也實屬奇葩。
至於楊家將,楊業不過是投誠的北漢將領,首先就要因為事二主而受道德譴責,再加上北宋抑制武德的優良傳統,楊家後人只能淡出軍事領域,要麼做王朝的大財主,要麼就棄武從文成為文人。而楊業之所以會受重用,不過是因為其自身有利用價值,同時又熟悉契丹的軍事風格以及戰術特點,在趙二還有恢復燕雲的野心時候才會勝眷優渥。但是很不幸,雍熙北伐的慘敗讓眼高手低的趙二知道了大遼不是那麼好對付的,即便是楊業活著回到了北宋,其也會因為失去了利用價值而被迅速邊緣化,楊家也只能衰落下去。到了大金崛起之後,北宋已經沒有任何優勢可言,最能打的常勝軍還是投降北宋遼軍,最後還被逼的反水投了大金。之後就是趙佶父子等像羊一樣被遷到會寧府獻俘,並留下了這兩位苟活五國城的千古笑談。
全文完
回覆列表
演義、小說、傳說、故事不能當正史。
楊繼業在後漢時面對契丹敗仗無數,降宋後突然換了個人似的,把契丹人當兒子揍,導致契丹人見到他的旗號就逃之夭夭。但在雍熙三年的一次軍事行動中,不幸被俘,絕食三日而亡。楊繼業楊老令公也確實是位英雄。
楊延昭繼承父親兵甲,繼續鎮守邊疆對峙遼人。遼人以北斗七星中第六星專克遼國,稱讚能征善戰的楊延昭為楊六郎。(其實是長子)
等到了楊延昭之子楊文廣時代,則只與西夏進行過戰鬥。
等再往後,楊家人才匱乏,逐漸遠離戰場,沒有了突出的表現。俗話說‘富不過三代’,看來這勇也一樣難過三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