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橘也君
-
2 # 只愛潘多拉
當然是有的,只是我們現在已經看不到《宋實錄》和《元實錄》了。不像《明實錄》和《清實錄》因為被完整地儲存到現在,所以成了明清史研究的基本資料。
中國古代各個王朝給每個皇帝編寫的“歷史”,最基本的就是《實錄》,上面一般詳細記載了某個皇帝當政時期的事情,詳細到什麼程度呢?細到每一天,把每一天發生的事情都記下來。不光是皇帝幹什麼要記下來,而且全國發生的所有事情,只要朝廷知道的,都會記下來。
宋代的皇帝死後,新皇帝登基,第一件事情就是給上一任皇帝編實錄,由新皇帝找人搞了一個編寫班子,通常由翰林學士為主編,中書舍人、史館修撰等為副主編,負責做這個事情。事實上,每個皇帝在世時,每天都有人負責整理他的言行,就是《起居注》和《日曆》,相於皇帝身邊的人給他寫的日記。實錄編寫班子就是在起居注和日曆的基礎上整理編寫出《實錄》來的。當然還要參考當朝大臣們的日記、奏疏等等。
不過有時候到底用什麼材料來做為編寫《實錄》的依據,也會扯皮,最著名的就是宋神宗的實錄,他一生搞變法,爭議很大,他剛死的時候,是保守派當政,就用《司馬光日記》為依據來編神宗實錄,幾年以後,神宗的兒子哲宗親政,變法派上臺,說用《司馬光日記》編實錄,是汙衊先帝,於是重新編了神宗實錄,這回用的依據是《日安石日記》。雖然神宗實錄我們現在已經看不到了,但想都能想得出來,司馬光筆下的宋神宗和王安石筆下的宋神宗絕對是“兩個人”。
宋代的皇帝中,除了亡國之際的宋度宗和已經亡國的恭宗、端宗以外,都有《實錄》,共計14朝實錄,累計達3000卷,可惜的是除了《宋太宗實錄》有些殘卷保留下來以外,其它的都失傳了。宋實錄是什麼時候不見了的呢?不是南宋亡國的時候,史料顯示,南宋亡國時,元軍佔領臨安,把全部宋實錄都運到了大都(北京),元朝人編寫二十四史之一的《宋史》的時候,官員們還參考過宋實錄,但元朝滅亡,明朝接管國史院的時候,宋實錄居然失蹤了。
元朝也是有實錄的,元實錄記載了從成吉思汗到元寧宗的歷史,末代皇帝元順帝因為亡國了,所以沒人給他寫實錄。元朝實錄一共有13部,每部實錄由國史院負責編寫和收藏,跟宋代的實錄其實可以隨便看不同,元代的實錄是不準看的,偷看實錄是重罪,所以這些實錄寫了些什麼,知道的人很少。
元朝亡國的時候,元實錄落到了明朝手中,《明史》記載,明軍北伐攻佔大都的時候,明軍包圍了元朝的國史院,元朝的翰林學士危素準備投井自殺,有人勸他留下來替元朝寫史,他於下放棄了自殺的念頭,把元實錄從國史院裡搬了出來,明朝得到了元代十三朝的實錄,朱元璋還讓人搬到南京給當時編寫的《元史》的人用過,但《元史》編完後,元實錄就不見了。
所以宋實錄和元實錄基本上都是在明朝初年失傳的,讓人們不禁對朱元璋有許多聯想。
-
3 # 覃仕勇說史
答:從南朝梁開始,各朝各代都有《實錄》的,當然也有《宋實錄》和《元實錄》,但要在前面加上“曾經”二字。
須知,《實錄》,就是“如實記錄”(儘管真實操作並不能達到這一境界,但意思就是這個意思)。
每一朝的皇帝、朝臣做了什麼事,皇帝身邊會有史官如實記錄,非常詳細,詳細每一天所發生的事情都記下來。
不單單記皇帝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也要記朝臣說了什麼、做了什麼,還要記全國發生的所有事情,只要朝廷知道的,統統要記下來。
因此,作為《實錄》,其資訊量是非常龐大的,而且也繁瑣、蕪雜。
所以,就會出現“正史成,實錄亡”的現象。
正史,通常是由後一個朝代來修前一個朝代,如元人修《宋史》,明人修《元史》,清人修《明史》;而實錄,則是同一個朝代的後一個皇帝修前一個皇帝的實錄,如明太宗(後靖嘉帝改之為成祖)修《明太祖實錄》,明宣宗修《明太宗實錄》等等。
正史是在《實錄》的基礎上,去蕪存精,精心編修出來的。
在古人的眼裡,正史已經修好,《實錄》就相當於已經被吸盡了精華的殘渣,而且數量龐大,難於保管,就往往不加以保護,甚至直接付之一炬了。
我看到,此前有答友拿明太祖朱元璋銷燬《元實錄》說事,說朱元璋居心叵測。那,分明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人了。
從梁朝的《梁皇帝實錄》、《太清實錄》到唐朝的《高祖實錄》、《太宗實錄》、《貞觀實錄》、《皇帝實錄》、《高宗後修實錄》、《高宗實錄》、《則天實錄》、《中宗實錄》、《睿宗實錄》、《玄宗實錄》、《肅宗實錄》、《代宗實錄》……,到五代的《梁太祖實錄》、《唐懿祖紀年錄》、《唐獻祖紀年錄》……,還有遼國的《皇朝實錄》、金國的《祖宗實錄》、《太祖實錄》、《太宗實錄》等等,被毀的多了去了,難道也怪朱元璋頭上了?
還有,也別以為清朝人沒有銷燬《明實錄》,清朝皇帝毀起書來,那是六親不認的。
當初,明朝對本朝每一位皇帝的實錄都會妥善保管,尤其是明神宗以後,實錄與寶訓修完,就要求謄寫四份,正本藏皇史宬,副本藏內閣,大本藏乾清宮,另有小型本以供御覽。即每部實錄有正副大小四種本子同時並存。
清朝編寫《明史》時,將原本分存在四處明朝官方的《明實錄》全部搬入明史館,但四處《明實錄》經明末戰亂,均殘缺不全。明史館為了順利編寫明史,又重新抄寫了一套《明實錄》。《明史》完成之後,乾隆帝即命人將明朝流傳的正、副、大、小四種官方本子,以及《皇明寶訓》,全部共4757本,全部付之一炬,眼睛眨都不眨。
自梁朝到清朝,一共出現過110部實錄,由於裡面的內容涉及時政機密,修成之後均藏於宮禁或有司,從不刊印流佈,時人幾乎沒有什麼機會可以讀到,明朝卻是例外。
著名的“懶漢皇帝”明萬曆皇帝為了閱讀方便,命大學士申時行“自太祖起,累朝《訓》、《錄》都謄寫裝潢進覽,有幾部就進幾部”。翰林院謄錄官員和校對官員於是趁此機會,轉相抄錄。由此,很多明實錄傳出了民間。而晚明文風極為鬆弛,並不禁止。所以,各種《明實錄》傳抄本得以流傳至今。當然,明史館的傳鈔本也同樣保留下來了。
清朝文網森嚴,文字獄酷烈,《清實錄》之所以得以保留下來,第一個原因是它繼承了明朝珍愛實錄的傳統,清代每朝實錄繕抄了五部:有以黃綾為封面呈進皇帝的小黃綾本;有以滿、蒙、漢三種文字繕抄的小紅綾本各二部;有尊藏本和御覽本。第二個原因,《清史》並未修成,現在通行的還是一個“草稿”——《清史稿》。
回覆列表
明之前也是有的。不過因為年代久遠,十不存一,散佚嚴重。
實錄的意思是把(皇帝)真實的情況記錄下來。作為敘史體裁編年體的一種,南北朝時期就有了。
實錄最早的記載見於《隋書·經籍志》卷二,有《梁皇帝實錄》三卷,周興嗣撰,記錄梁武帝時史事;有《梁皇帝實錄》五卷,梁中書郎謝吳撰,記錄梁元帝時史事。
至唐朝,慢慢形成定製,歷代沿襲。
最後的實錄是《德宗景皇帝實錄》,就是滿清的末代皇帝光緒帝。
南北朝至元代的實錄,絕大部分散佚。一是年代久遠,紙張本來儲存不易,二來,戰亂頻仍,命如草芥,遑論經籍?
僥倖儲存下來的有兩部。
一是唐《順宗實錄》,因為是韓愈所撰,儲存在他的文集中流傳後世。
二是宋《太宗實錄》殘本20卷,機緣巧合,殘存至今。
明、清兩代的實錄,儲存的較為完整。
實錄記載的有眾所周知的大事件,也有比較瑣碎的細節等,雖有隱晦和不實,但不妨歷代修史,多取材於此,所以說,有非常大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