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樛木叔

    香港電影不曾衰落,我想那些有此觀點的人無非是沒怎麼看過香港過去的“爛片”,很多爛片有意無意的被過濾掉了,沒有在大陸上映,這很好。香港迴歸後,兩岸交流更頻繁了,好片爛片都更容易進來。在交通不便、網路沒有的過去,電影從業者肯定是隻弄些好片來大陸,不可能拿一些爛片去電影院上映或者在電視上播,香港人也是人也怕丟人現眼;而現在呢,交通更方便了,網上看電影更方便了,各種電影影片好的壞的都有,那些爛片就很容易進來。 其次,另一個原因是歐美的影片也更容易進來了。HolyWood的大製造,動不動就上億,比較一下,顯得港片差了點,其實這都是你們的錯覺。 另外,歐美的爛片不會比香港的少。

    1

  • 2 # 剛子看世界

    90年代是香港影視行業發展的頂峰。TVB、英皇、邵氏兄弟等很多電視電影公司給我們帶來數不清的經典作品。同時,也培養出了我們熟悉的眾多天王天后。這些港星不僅僅在華人圈,在整個亞洲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其實,影視行業只是整個地區經濟文化的縮影。隨著內地快速發展,內地的影視產業也隨之壯大,內地的影視作品產量已遠遠超過港臺地區,其中優秀的作品也不在少數。而且內地造星產業也逐步發展完善,很多明星的人氣比起當時的港星有過之而無不及。

    港臺的影視產業缺少了內地市場,只靠當地消化的話肯定不會有大的發展。內地自己的市場已成熟,觀眾的選擇多了,肯定不會在拘泥於香港的影視產品。

    前幾年開始,香港電影出現了很多和內地的合拍片,這就是一個謀求新發現的探索。

  • 3 # 星光吉他手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是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與美國紐約、英國倫敦並稱“紐倫港”,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香港也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制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影視行業的巔峰,但是最近二十年由於人口和土地面積以及經濟的逐步衰退等因素的侷限,以及內地的影視行業高速發展,逐步吸引香港的演員和人才來共同發展,所以就不像以前那樣發達了

  • 4 # 小希撩影視

    首先是因為目前世界各地電影的蓬勃發展,使得香港不再是處於領先水平。

    再加上當年香港電影的自由創作使得香港電影發展的很好。

    目前香港的物價很多東西都上漲,許多的電影製作人不會選擇呆在香港拍電影,他們輾轉內陸或者發展好萊塢。

    其實很多電影的製作也與資金有關,目前香港製作電影資金太大,人力物力都特別耗錢,所以流失了一部分的好電影製作者。

  • 5 # 嘉興微同城

    為什麼感覺現在的香港影視行業不像以前那樣發達了?

    香港影視行業在70-80年代是發展高峰,90年代到達了頂峰,但進入21世紀開始走起了下坡路。這其中的原因和錢有關,也和大陸的崛起有關。

    香港電影市場發展

    70年代,李小龍紅遍全球,他回到香港拍片帶動了整個香港電影市場。大家一看拍電影這麼賺錢,於是都去投資電影了。加上1974年廉政公署成立,大力打擊警隊貪腐行為,很多社會大哥沒法撈偏門了,於是他們也把目光對準了電影行業。

    成龍曾經說過,香港影壇很多事是不能說的,只有等他百年之後,才會選擇時機把一些真相公佈出來。他也曾被社會大哥威脅過,要成龍為他拍電影。

    梅豔芳因為不肯陪酒,被社會大哥打了一巴掌,結果這個大哥被人連開幾槍。還有許許多多的事,這裡就不做敘述了,相信熟悉香港影壇的人都比較清楚。

    李小龍先生去世後,洪金寶憑著自己的人脈資源整合了跟隨李小龍的陳會毅、林正英、陳龍、董瑋等人,成立了洪家班。

    洪家班成員包括:陳會毅、陳龍、曾志偉、孟海、林正英、元彪、元奎、元華、元武、鍾發、劉家榮、錢月笙、董瑋、鄒兆龍、錢嘉樂、狄威、午馬、曹榮、黃蝦等人。而師兄弟成龍、元彪、元奎、元華早期亦為洪家班主力軍。

    所以你去看林正英和洪金寶早期的影片,以上人員會經常出現在電影中。後來成龍也成立了成家班,專走國際路線。

    洪家班和成家班加上袁和平、徐克、吳宇森、王家衛、王晶等人,把香港電影推向了一個高峰,在90年代中期達到了頂峰。記得小時候,電影只看香港電影。洪金寶、成龍、周潤發、李連杰、周星馳、張國榮、四大天王、梁朝偉、梁家輝等一大批明星在亞洲擁有很高的知名度。連三四線的小明星到國內來都是超大的排場。

    90年代寶島臺灣市場是大頭

    寶島臺灣是亞洲四小龍之一,在80-90年代經濟發展迅速,娛樂事業發達。臺灣老闆們不僅投資香港電影,還是香港電影最大的消費市場。當時很多香港導演和明星不敢得罪臺灣市場。於是在那個時期的港片中,我們經常聽到一些演員說著客家話,啟用很多臺灣演員,就是為了討好臺灣觀眾。

    梁家輝因主演《垂簾聽政》(和大陸的合拍片),被臺灣市場封殺。好幾年沒有電影拍,只有靠擺地攤賣衣服維持生計。

    汪明荃在1988年被選為全華人大代表,參與了香港基本法的起草。同樣被臺灣封殺,一度也到了無戲可拍的地步。

    梁小龍,八十年代回到祖國參加一些活動。回港後談及祖國,他無比自豪,為祖國的經濟發展而自豪。自然也被臺灣市場封殺了。

    香港大部分電影人當年只注重臺灣市場而忽略了內地市場,這是他們走向衰敗的最大原因。

    大陸電影市場的崛起

    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改革開放的越來越深入,大陸是越來越有錢。老百姓富裕了,文化市場自然開始興旺。同時,臺灣經濟越來越不景氣而且和大陸這麼巨大的市場相比,臺灣就顯得渺小了。

    此時香港電影人未能及時調轉船頭,還有著高人一等的優越感。於是美國大片闖進了中國市場。中國觀眾發現,原來好萊塢大片這麼好看,比香港這種小成本製作的電影精彩多了。而此時國內的第五代導演以及馮小剛等人也拍出了不少商業電影的佳作,進一步擠兌了香港電影。

    2002年的《無間道》是港片的最後一個小高潮,現在我們再去看港片都要考慮一下,是不是等影片網站上傳後再看好了,去電影院花錢看有點不值。票房不錯的《葉問》系列也都是國內投資的合拍片。中國產電影票房更是一路飄紅,現在連好萊塢大片都有點扛不住中國產片的衝擊了。

    香港明星的集體衰弱

    大陸的崛起,讓香港電影人猝不及防,錯過了最好的時機,他們只能成為配角。現在很多香港明星北上拍戲。但他們的風格只適合那些原味港片,在大陸拍不出那種味道。再加上一部分知名導演和明星遠赴好萊塢,使得港片更是一蹶不振。

    現在成龍大哥的電影票房也不行了,大家還是喜歡看動作喜劇的成龍而不是那個尷尬的蒲松林。但大哥畢竟老了。

    最悲催的是從渣渣輝開始,一大票香港中生代明星代言了國內的網遊,這個真的挺掉價的。還有一些二三線香港藝人在國內三四線城市靠商演走穴賺錢。給房產公司站個臺,給酒吧開業獻個唱什麼的,有種說不出的味道。

    寫在最後

    這樣的環境下,香港自然不會有什麼新人出來了。國內的新人都捧不過來,誰會花錢去捧連普通話都說不好的香港新人。這也驗證了一句話,“莫欺少年窮”。當然,也有不少愛國的香港藝人一直跟隨祖國的步伐,也是賺的盆滿缽滿,但這錢他們賺的理直氣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在2016年土耳其未遂軍事政變中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