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爛柯人

    得民心還是失民心,在吳三桂和康熙之間,似乎並無太大懸念。亦或者說,百姓早已厭倦了戰亂,誰坐江山,對他們而言,並沒有什麼實質性區別。

    清軍入關之初,曾遭遇過極其強烈的抵制和反抗,特別是在南明小朝廷在時,南方的反清鬥爭一直持續不斷。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反抗的浪潮已經回落,百姓早已順從和適應了清朝統治。

    再說平西王吳三桂,當初李自成進軍北京後,崇禎自縊於煤山,衡量利弊之後,吳三桂投誠多爾袞,為清軍入關立下了赫赫戰功,因而拜封王拜將,成為用兵一方的軍閥。然而,從投誠再到起兵反清,吳三桂早已談不上什麼深得民心。

    吳三桂之敗,更適宜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事實上,當時清王朝正在走上升路,而以吳三桂為代表的三藩,實際上是明末殘餘勢力。在此之前,南明小朝廷已被清軍剷除,接下來被解決的,自然也就是三藩了。

    儘管史家認為康熙在處理三藩問題上有些顯得稚嫩,但當時這位少年天子對南方形勢的評價還是很精到的:無論撤不撤藩,吳三桂都會造反。因此,康熙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準備與吳三桂兵戎相見。

    所以,吳三桂之敗與康熙之勝,並非在得失民心,而在於勢力上的懸殊差異。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來講,以吳三桂為代表的明末勢力,終將為新政權所蕩平。

  • 2 # 地平線的石頭

    民心不過是統治階級可以任意操控的東西,所以天下與民心關係不大。

    吳三桂對戰康熙失敗,是有兩點原因造成的。一是實力不夠,吳三桂就完全掌握了西南兩省,雲南和貴州,剩下都是康熙的,;吳三桂起家的關寧騎兵,也不適合在南方作戰,戰馬來源還掌握在康熙手中;吳三桂手下老兵早就得了榮華富貴,失去了戰鬥意志,而康熙因為起義不斷,手下能戰之兵還是很多的。

    二是信用不好。明朝幾乎對不起天下所有人,但是對得起吳三桂和關寧騎兵。但是吳三桂怎麼對明朝誰都知道,所以吳三桂的盟友肯定不相信他,雖然暫時合作,也不會盡力,康熙又佔著大義名分,很容易策反吳三桂的盟友。

  • 3 # 有得觀史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很籠統,民心是用秤稱還是用尺量,是論個數還是論堆估,這很難說清楚。民心有時搖擺不定,只有一邊倒時,才容易看清楚。

    一個朝代強盛,我們說統治者得民心;一個朝代滅亡,我們說統治者失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話沒毛病。但是,戰爭勝負,有時和民心沒有關係,只是實力的較量。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幫助滿清打天下,一直打到雲南,可以說為大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吳三桂並無造反之心,只是康熙要削藩,逼不得已才造反。吳三桂勢頭正盛時,應該乘勝出擊,擴大戰果,由於年齡大了,心氣弱了,他沒那麼做,給了康熙調動全國力量的機會,如若不然,勝利者有可能是吳三桂。

    應該說,康熙削藩並不是什麼豐功偉績,而是政治不成熟做出的錯誤決定。平定三藩真的需要訴諸武力嗎?吳三桂已經步入老年,再過幾年,等吳三桂死了,三藩完全可以和平解決。能不打仗解決的事,為什麼非要打呢?八年的戰爭,花了不少銀子,那可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錢;死了不少人,有多少父母失去了兒子,多少家庭失去了勞動力。有些仗不打不行,那就打;有些仗可打可不打,不打才是正道,才得民心。

    就康熙平定三藩這事,他做的並不得民心。但是,以一國對一王,康熙的綜合實力顯然要比吳三桂綜合實力強,最後康熙勝了,吳三桂敗了。其實,這事康熙做得並不得民心。

    平定三藩只是一場實力的角逐。康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治國方略總體上是得民心的,平定三藩只是小小的失誤,不影響大局。

  • 4 # 江東汪郎

    吳三桂者,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當共唾之!

    縱觀他的一生,前叛明,斷絕明朝皇嗣不念故主之恩;後反清,動搖清朝統治不思新君之情。

    他反清並不是為了復明,只是捨不得放下手中的權力,忍不住過一把皇帝癮而已。

    這種不以天下蒼生為念、不仁不義之人,憑什麼和康熙鬥?

    不說明朝,清朝對吳三桂也不薄。不僅封他為王,而且清初三選官之一的“西選”就是清朝對吳三桂在全國各地培養勢力、插手清廷地方管理的默許!隨著天下的平定,滿清的統治日漸平穩,百姓所慮的是能夠休養生息。

    然而吳三桂無視這一切,不但藉口擴軍並向清廷索取無度,還和尚可喜、耿精忠之流結盟,試圖分疆裂土,以和清廷抗衡。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吳三桂反。

    反清前夕,吳三桂做足了戲。

    他披盔戴甲、腰懸佩劍、手持彎弓,親自率軍在昆明永曆帝墓前祭拜痛哭,並以“清朝竊取明朝天下,實行剃髮易服”為藉口,以“反清復明,恢復中華”為綱領,揭竿造反。

    可笑的是,南明永曆皇帝卻是死在他的那把長弓之下,而且還是吳三桂為了向滿清表忠心,親自縊死的。

    這樣的小人,這樣的惺惺作態,讓人噁心!

    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 年3月23日,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周,建元昭武,撕開了他造反的真實面目,就是為了做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呢?他做了什麼?

    此時的八旗官兵還沒有墮落,還保持著旺盛的戰鬥力。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清廷頒佈《聖諭十六條》,大肆收買人心。

    康熙採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國策,廢除了八旗貴族的“圈地運動”,並於康熙十二年頒佈開荒後免徵十年賦稅。

    不說清初的大屠殺,只針對康熙收買人心的治國手段,反覆無常、只為一己之私的小人吳三桂,怎麼鬥?

    敗是必然!

  • 5 # 沂藍書院趙月光

    吳三桂之所以鬥不過康熙,無他,原因只有一個:吳三桂太蠢了!

    想當年,是吳三桂親手勒死了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從此以後,吳三桂還有什麼資格叫囂反清復明啊?

    吳三桂藉口反清復明,只不過是要保住自己藩王的權力,進而自己當皇帝。吳三桂幻想,等打敗了康熙,吳三桂再和耿精忠、尚可喜進行窩裡鬥,最後透過比拳頭決定誰來當中國的皇帝。

    所以吳三桂出師無名,身老腦殘,不敗才怪!

    吳三桂要是真地忠誠於明朝,應該在1645年就反水回到明朝。

    當時,吳三桂追擊李自成,從襄陽追到武昌,李自成在九宮山被殺。此時的吳三桂佔據湖北大片戰略要地,而清軍正在準備攻擊揚州。

    如果此時吳三桂反正迴歸明朝,清軍就不敢佔領揚州後貿然出擊江南,必定回師長江中游,先進攻吳三桂。各路的南明軍隊也會有所觀望,不會大規模投降清朝。

    吳三桂的軍隊戰力尚強,倘若打一點小勝仗,就可能穩定住長江局勢。也許南明能和清朝能劃江而治。

  • 6 # 區別待

    首先是自然因素,即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二是政治因素,長期戰亂,傷害了大多數人利益,百姓渴望安定,統一順應潮流。

    三,中華統一,還論誰上臺,胡人,蒙人,滿人,漢人,對老百姓來說,都是一樣。中華民族的大一統理論,讓老百姓政治信仰同化。

    四,吳三桂人品有問題。一個無德無能,趨炎附勢,賣主求榮之人上臺,很難想象能給中國帶來什麼?而且他反叛夾帶私心,野心很大,比之於董卓,現之於汪精衛,同屬一丘之貉。此類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無政治格局,無人品操守,出爾反爾,終極是一個政治騙子,政治敗類。

    這就是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政治需要信仰,就是為多數人謀利益,為少數人,為利益集團做代言人,終會和吳三桂一個下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松樹嫩果有什麼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