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圖文繪歷史
-
2 # 別酒流年
劉伯溫說:“反正我死了,你愛咋編就咋編。”
朱棣說:“你愛咋編就咋編,反正我死了。”
坊間流傳,某天早晨劉伯溫覲見朱元璋,君臣二人對話作《燒餅歌》,劉伯溫預測了不知多少年、不知道哪個國家的國運。其中劉伯溫準確預測了燕王朱棣要造反。關於靖難之役,《燒餅歌》是這麼說的:
基曰:“我朝大明一統世界,南方終滅北方終,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 帝曰:“朕今都城竹堅守密,何防之有?”基曰:“臣見都城雖鞏固,防守嚴密。似覺無虞,只恐燕子飛來。” 隨作歌三首:“此城御駕盡親征,一院山河永樂平;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燕子,指的是燕王朱棣;永樂,說的是朱棣登基後年號;禿頂文人說的是姚廣孝;英雄一半盡還鄉,說的是靖難之役國家無可用之人。
劉伯溫預沒預言朱棣靖難之役?我們可以從二人經歷一窺究竟。
劉伯溫劉伯溫,出生於1311年7月1日,死於1375年5月16日,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
劉伯溫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聰慧過人,據說可過目不忘。
劉伯溫12歲中秀才,23歲中進士,但因為戰火連連,在家閒賦三年。
26歲,劉伯溫被授為正八品高安縣丞。因受到地主富豪排擠,劉伯溫辭官。
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徵召劉伯溫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因受到排擠,一年後劉伯溫又辭官。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回到故鄉的劉伯溫又被朝廷起用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主要任務是幫助當地政府平定浙東一帶的盜賊,特別以方國珍。結果時間不長,方國珍受招安,並授以官職。劉伯溫一怒之下“叒”辭官了。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
從上面這五十年經歷來看,劉伯溫好像過得一直不順心,中了進士閒賦三年,做了官三入三辭。這哪裡有一點神機妙算的影子?如果真能算的話,為什麼對行將就木的元朝如此依依不捨?為什麼在亂世之中難以有所作為?元朝滅亡了,他不論跟誰也算事二主,這與“良臣不事二主”的傳統觀念相去甚遠吧?
劉伯溫投靠朱元璋之後,在軍事、政治、法律建設方面,確實對朱元璋和大明朝有重大貢獻。但是劉伯溫去世的比較早,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劉伯溫病逝於家鄉,享年六十五歲。
朱棣朱棣,朱元璋第四子,生於1360年5月2日,死於1424年8月12日。
按照年齡來看,朱棣生於劉伯溫投靠朱元璋那一年,二人生命相交的時間只有十五年,而且這十五年還是朱棣成長階段。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十歲,受封燕王。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打算讓自己的兒子去外地就藩,於是將他們送到鳳陽老家體驗生活。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至此朱棣才在大明的舞臺上嶄露頭角。而此時劉伯溫已經死了五年了。
劉伯溫在洪武四年(1371年)就已經回到家鄉養病了,如果真的存在《燒餅歌》一說,應該只能是洪武三年(1370年),因為這一年朱元璋分封功臣,朱棣受封燕王。但此時朱棣還是個十歲的孩子,而朱標早已羽翼豐滿。
早在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標就被還是吳王的朱元璋冊立為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一稱帝,就冊立朱標為太子,此時劉伯溫還是朱標屬官贊善大夫(輔佐太子的官職)。
無論於公於私,劉伯溫都不可能預測到十歲朱棣會反。如果他真能預測的話為什麼不告訴朱標呢?怕洩露天機?難道為朱元璋預測就不洩露天機?天意難違?既然這樣,劉伯溫這一輩子也不會數次沉浮宦海了,何必畫蛇添足去做必亡的元朝的官?
《燒餅歌》從未見諸於清末之前的任何典籍,包括野史稗聞、筆記小說,好像於清末突然現世。
有人也說了,《永樂大典》中收錄了《燒餅歌》,等《永樂大典》面世了就可以證明。說這種觀點的人十分聰明,因為他知道《永樂大典》已經不存在了。用一個不存在的典籍驗證一個不存在的謠言,上帝耶穌太上老君來了也沒辦法,實在是高。
無論網上還是各種職業大師,解讀的《燒餅歌》,民國以前的內容相當精準,但是民國後的內容似是而非,再以後的內容就純屬扯淡了。也就是說,目前的《燒餅歌》不能預測將來發生什麼事,只能是事後諸葛,或者說需要等發生事情了再往《燒餅歌》上套,套不上去就得編。
就這樣吧,反正劉伯溫和朱棣也都死了,愛咋編咋編唄,正如有朋友說的那樣:看多了扯淡自媒體,說朱元璋是女的我都信。
-
3 # 一貳一橙
按照《燒餅歌》的內容來看,劉伯溫在第一句就預言了燕王朱棣將會謀反。
劉伯溫是朱元璋身邊的重要謀士,被朱元璋尊稱為“先生”,傳說他的本事已經到了“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境界,快可以飛昇了。尤其是根據他與朱元璋對話而寫成《燒餅歌》,更是被譽為中國古代七大預言書之一。
燒餅歌裡,劉伯溫第一句話就預言了靖難之役一日,朱元璋正在內殿吃燒餅,突然聽到先生劉伯溫來覲見的報告,為了試一下這位先生是否真如傳說中那樣神,朱元璋就把他咬了一口的燒餅蓋在碗裡,等劉伯溫來了之後就問:人人都說先生如神仙一樣,那先生能猜一下這碗裡是啥嗎?
劉伯溫掐指一算,寫了首打油詩:“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乃餅也”。開啟一看果然是餅,“嘿,真神了”,朱元璋說:“如此,請先生賜教天下後世之事”。從朱元璋那大大咧咧的吃飯樣來看,他當時的桌子上應該留下不少的燒餅屑,恰好劉伯溫眼神不錯,心思也縝密,或許就這樣猜到了,
又或許劉伯溫就是個真神,他能透視,不過不管怎麼樣,這下子趕鴨子上架,劉伯溫不說也不行了,誰叫自己炫技來著,只能在討了一塊免死金牌後,再掐指算算,娓娓道來了。基曰:“我朝大明一統世界,南方終滅北方終,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
帝曰:“朕今都城竹堅守密,何防之有?”
基曰:“臣見都城雖鞏固,防守嚴密。似覺無虞,只恐燕子飛來。”
隨作歌三首:
“此城御駕盡親征,一院山河永樂平; 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 北方胡虜殘生命,御駕親征得太平; 失算功臣不敢諫,舊靈遮掩主驚魂。 國壓瑞雲七載長,胡人不敢害賢良; 相送金龍復故舊,靈明日月振邊疆。”這就是《燒餅歌》的由來,而劉伯溫在第一句中就預言了“只恐燕子飛來”,暗喻燕王朱棣將會入南京城。我們知道朱元璋下令不準藩王進京,就算入京也不能帶兵馬,只能隻身入南京,辦完事了立刻回封國。
可燕子是群居動物,一來肯定就一大堆,來了一個地方就在當地築巢不走了,所以“燕子飛來”,意思就是一大群燕子(軍隊)將會飛入南京城,並在南京城築巢(佔領南京)。
當然此書是真是假就眾說紛紜了,畢竟這類預言書的流傳很廣,而且其中又確實有一些難以解釋之事,否一則否二,到後面可能得把整本書的內容和註解全否定了,這就不是我的工作了。
回覆列表
按現在這種勢頭,諸葛亮近妖,那劉伯溫就是妖人,到處流傳著測命、斬龍的傳說,特別是預言,牛的一塌糊塗,燒餅歌和金陵塔碑什麼的,真這麼神奇?
我就奇了怪了,翻看明史,找不到劉伯溫獻妙策、出奇謀的地方,說朱元璋平定天下大計是劉伯溫出的,為大明第一謀臣。
(劉伯溫像)
問題來了,這個計策根本沒有施展,因為不是朱元璋各個擊破,而是陳友諒先打來了,朱元璋差點死水裡,倒是李善長等人的計策被採納,化險為夷。
實際上,1360年劉伯溫跟了朱元璋開始,只是軍中眾多幕僚之一,且是最普通那種幕僚,沒有任何官銜,其間還回一次家,葬母守孝。
後來朱元璋滅陳友諒時,根本不需要劉伯溫,他在南京待著,並不是民間傳說的劉伯溫跟朱元璋一起登船親臨前線指揮,根本沒有的事兒。
(劉伯溫故里)
結果也能看得出,平定天下後,1370年第一次分封共34人,裡面的名單沒有劉伯溫,如果是在前線運籌帷幄的軍師,能沒有他的名字嗎?
實際上那段時間,劉伯溫一直在南京,任太史令,在忙著朱元璋登基的事兒,所以34人封賞完了後,回頭一看應天還有幾個忙的挺幸苦,於是在一個月後,增補了3位,最後一名是誠意伯。
所以得了爵位就回家了,朱元璋留都沒留一下,如果是如此重要的人物,怎會只是個伯爵,只是個御史中丞,沒有任何升遷,直到一百多年後,明廷突然把劉伯溫提起來了。
嘉靖的時候,要犒賞一下開國功臣後裔,顯示皇威,但開國功臣37個,被朱元璋清算了31個,只有6個是清白之身,劉伯溫是這6人之一。
(朱元璋像)
劉伯溫留下大量文章,有名聲,他又是前朝官員投奔,是進士又從軍,於是把劉伯溫提溜出來,追太師,諡文成,復伯爵,享太廟,子孫做官。
古時候,只要朝廷有什麼指令或動向,底下人馬上附和、跟上,當然,現在也一樣,所以朝廷一追封劉伯溫,還享了太廟了,開國功臣裡面的小角兒翻身了,功業肯定要重新樹立一番,下面就動起來了,讚美的、增補事蹟的、弄點傳說的,最好是跟朱元璋扯上點關係的,到處湧現。
特別是劉伯溫長期擔任太史令,管著一堆國家典籍、祭祀、觀天象這些玩意兒,那傳說太好寫了,跟著朱元璋定天下、為大明尋龍脈斬劣龍、還能預測未來。
(鎮江斬龍橋,居說此地有龍氣,劉伯溫來此斬斷龍脈)
所以現在流傳劉伯溫能預測朱棣靖難之役的,就是幾個傳說和童謠,而編撰的年代就是嘉靖到萬曆期間,什麼燕燕燕,飛過殿;都城雖堅固,只恐燕子入,等等。
所以,劉伯溫也是一普通人,如果這麼牛,怎麼在元朝當官25年這麼慘,後來趕上天下大亂,在朱元璋帳下混個幕僚,為建國出點力,身份不重要,提前退了休,幸好留了個全屍,多年以後,從棺材是拉出來封賞一番,於是描繪了一個新的劉伯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