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韓夏愛閱讀
我是從今年初開始讀《詩經》,所說好處,我覺得首先就是擴大了自己的詞彙量,有助於閱讀其它關於歷史或者經典書籍類的圖書。比如《詩經》的第二篇是《葛覃》,我在看《紅樓夢》的時候,讀到“新漲綠添浣葛處,好雲香護採芥人”能清晰的明白“浣葛處”是什麼意思,再比如《麟之趾》這篇讀完以後,再讀到“麟趾公姓”我知道這個詞是指王公貴族的,而且是褒義詞。
其次,有助於瞭解那時候人們的生活狀態,比如《關雎》是描寫男女純真的感情,比如《采蘩》寫出了勞動者的辛苦。
再次,可以幫助自己理解詞意。之前老師給我們講“鳩佔鵲巢”和“鳩居鵲巢”的區別時,我並不能透徹理解,可是在讀過《雀巢》之後,我明白了兩個詞的區別。
所以說,讀《詩經》帶來的驚喜和好處是不經意的,並不是為了好處去讀書,而是讀書為我們帶來的好處在褒獎我們。
-
3 # 電影病
這個問題,《論語》中已經有了很豐富的答案。
1.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釋義:孔子說:“《詩》三百篇,一句話可以概括,那就是‘思想純正’。”
《詩經》是中國文學的源頭,深刻地影響了後世文學,尤其是詩歌的發展。其中很多詞彙,已經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只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而已。《詩經》中,有勞動者的哀號和控訴,有被遺棄的婦女的吶喊,有貴族統治者的荒淫無恥,有王朝興衰的喟嘆……學習《詩經》的過程,就是了解中華文化和中國古典文學源頭的過程,更是一次對個人的精神洗禮。
2.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論語·述而》釋義: 孔子有時講“雅言”,講《詩經》、《尚書》的時候用的就是“雅言”。
雅言,也是當時流行的官話,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普通話。《論語》就保留大量當時的口語;《詩經》的很多內容,原本也是來自民間吟唱的歌曲。如果要了解當時的音韻,研究訓詁,《詩經》也是現存的極佳文字。當然,這些屬於比較冷僻的學問。
3.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釋義: 孔子說:“(人要想有修養),要開始學習《詩》,想要自立於社會就得學禮,想要真正得到認可得學習樂。”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修身的第一步從《詩經》開始。今天的人,學習《詩經》,更多是從欣賞文學的角度進行的,從某種程度上,也是算提高自己的修養,算作是“修身”。
4.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釋義:孔子說:“把《詩》三百篇背得滾瓜爛熟,讓他處理政事,卻什麼都辦不好;讓他當外交使節,也不能應對交涉;學了這麼多,又有什麼用呢?”
讀書最忌“讀死書”。孔老夫子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再好的東西,使用的人如果掌握不了要領,那就體現不出它的價值。非得《詩經》的學習也是如此,其他所有的學問也都是如此。
西周、春秋時期,《詩經》是重要的外交讀物,因為一旦到了重要場合,就要用《詩經》中的內容來互相應答,顯示自己學時修養的同時,還能為國家贏得榮譽。就跟現在的對山歌是一樣的,氣勢上不能輸人,應答還要得體,引用的內容不能“驢唇不對馬嘴”;如果引用錯了,對方很有可能不搭理你,會讓你在別的諸侯國使節面前丟臉。這也是為什麼孔子會說《詩經》跟處理政事和外交有關的原因。
今天讀《詩經》的意義,更多地集中在個人欣賞和學術研究兩個方面。所以,如果覺得有必要,那就去讀。如果讀不懂古本,那就看現代人的註解本。有了基礎,再去讀難度高一些的研究專著。書還是要自己讀的,很有必要先了解內容的深淺,選擇合適的方式。
5.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論語·季氏》釋義:陳亢問伯魚:“你從老師那裡聽到過什麼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沒有。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從庭內快步走過,他問:‘學《詩》了嗎?’我說:‘還沒有呢。’他說:‘不學詩,那就不知道該如何講話。’我就回去學《詩》。又有一天,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內走過,他問我:‘學《禮》了嗎?’我說:‘還沒有呢。’他說:‘不學《禮》,很難在社會上立身。’我回去就去學《禮》。我就遇到了兩次這樣的情況。陳亢回去以後很高興地說:‘我問了一個問題,得到了三個方面的教誨,聽到了關於《詩》的教誨,聽到了關於《禮》的教誨,還聽到了君子不偏愛自己的兒子。’”
陳亢(公元前511年—公元前430年)是孔子的弟子,字子亢,又字子禽。伯魚,是孔子的兒子孔鯉的字。很多老師都偏愛優秀的學生,很多人都會對自己的孩子偏心。但孔子身為老師,在學生和兒子面前,卻不偏不倚,沒有私心。他既不偏愛弟子,又不對兒子特殊照顧。陳亢和伯魚,一問一答,孔子的人格魅力得以彰顯。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很多人以為只有孔子比較推崇《詩經》,可實際情況是,從西周到戰國,《詩經》一直是貴族青年的基礎教育課程。即便是“百家爭鳴”的時代,《詩經》的地位依然沒有動搖。只是到了秦國統一,鉗制言論,才對《詩經》痛下殺手。孔子的言論是就當時情況而言的。
《詩經》中有關禮樂制度的內容,為當時的貴族執政、外交提供了很多指導。如果沒有學過《詩經》,那是不知道處理政務,與人交際,甚至是處理外交事務的。這可一點兒也沒有誇張。
6.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釋義:“學生們為什麼不學《詩》呢?學了《詩》就可以激發志氣,可以觀察社會,可以團結志同道合之人,也可以對社會不好的現象進行抨擊。近了說可以學習到侍奉父母的道理,遠了說可以瞭解到服務君王的智慧;還可以順便了解到鳥獸草木等很多自然科學的知識。”
這段話,是最具概括性的,基本上把題主的問題回答完了。
學習《詩經》的好處在哪裡,在於可以提高個人修養,可以提高社會閱歷,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有人,可以對社會亂象進行抨擊;還可以瞭解孝道,照顧好家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從政服務於國君,改造國家。另外,還可以多上一節自然科學課,省得自己將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被農民恥笑。
孔子沒有提及的是,《詩經》還是重要的研究文獻,涉及大量神話、民俗、歷史、地理、禮制、社會學等諸多方面的內容,給眾多研究先秦文明的人提供了一手資料。
放到今天,《詩經》的作用,恐怕就沒有那麼多了。至於說“好處”,那得親自讀過才知道。
回覆列表
不要問有什麼用,如果什麼都講有什麼用,那就是賺錢機器,還是最低階的機器,滿腦子都是錢錢錢,如果這是你想要的,你可以什麼都不學,搬磚什麼都不用學。
人分等級,初級是生理需求,吃飽穿暖,就是這個階段,高一點就是物質需求,吃好一點,穿好看一點,高一點就是精神追求了,再好就不跟你談了,你也不懂。
現在絕大多數人,還處在物質需求和生理需求,當然對更高雅的東西沒有興趣了,就像你吃不飽飯,你會去聽鋼琴演奏會嗎?
為什麼跳廣場舞的多了?物質生活豐富了,滿足了,追求精神生活了。幾十年前為什麼沒有?吃不飽飯誰去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