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謎影人

    “我要控訴我的父母,因為生了我。”

    影片亮相北影節,被戲稱為“眼淚收割機”,疼痛、沉重、近乎冷酷的清醒……最深重的苦難,帶給人的不是淚水,而是“鐵石心腸”。

    奧斯維辛之後不寫詩。看過很多難民電影,故事片、紀錄片、歷史的、現時的……《何以為家》還是讓我震驚: 導演是怎麼做到的?如果沒有對生命真正的悲憫,即使在難民營生活十年,也只會一無所獲。娜丁·拉巴基導演集才華與美貌於一身,還有一顆美麗的心靈。

    電影最崇高的價值,不外乎史,不外乎詩。《何以為家》的藝術技巧令人印象深刻,但正如《美麗人生》以及所有優秀的電影一樣,最終讓人念念不忘的,還是鏡頭技巧背後打動我們的故事:願每一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世故、滄桑、天真、熱血,看到一半不禁嘖嘖稱奇,劇組從哪兒找來這麼個渾身是戲的小男孩?看片尾才知道原來是真人自傳式電影。當你看到一個小男孩拖著一個無親緣關係的嬰兒滿街求生之時,實在很難不被觸動。難民生存問題、超生難負荷後帶來的貧窮問題,釀成各種悲劇,最終上升為生而為人的抗拒。在內容選擇和鋪排方面,拉巴基比過去更為紮實,並且她延續一貫的明亮色調,反而增強了悲劇感。結尾的定格,小男孩露出了片中唯一一次微笑,影像的凝結,使這一刻短暫的美好變成了永恆——儘管我們都知道,影片過後,生活還要繼續,即使這個小男孩因為這部影片過上不一樣的生活,還有千千萬萬其他和他一樣的小孩子生活在地獄。

    看完這部電影,很多朋友圈孝子又開始刷屏了。儘管這是一部很煽情的影片,但我相信導演對這些“同情者”們還是鄙視的。片頭大量的鳥瞰鏡頭,狠狠的嘲諷了自以為是上帝的觀眾們。同一片天空下,有許多種不同的生活,任何一種生活都無權被評判,也不應讓別人的悲慘成為自己安於現狀的理由。

    同情是世界上最傲慢的東西。

    沒有感同身受,只是透過銀幕窺其片段,是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共情的。你可以換位思考,但如果你覺得換位思考後就能真正理解他人就是傲慢。

    雖然很難以接受,但是同情對自己來說是值得感動的,而且會使“同情者”得到道德感上的滿足,而對“受害者”來說作用幾乎可以忽略。同情只是一種情緒,即使在短時間裡可以給予支援,在長期依舊阻止不了社會結構對“受害者”的侵害。

    一些年前社會頻道總會播出對偏遠地區人民的生活採訪和慰問,但是在展示真實生活和發表同情後,無疾而終的情況偏多。說句不好聽的,如果不能產生長期實質性的幫助,這些包裹著同情的生活考察反而會是對他們生活的擾亂,人們更多的帶去的是驚嚇和差異感,我就不提世界上最邪惡的節目《變形記》了,這檔節目就是撒旦路過地球的產物。

    我要宣告,不是說看完影片後的同情是不好的,同情是自然而然的流露,但你最好不要傲慢的覺得真正理解到了他們的痛苦,我們更多的是要“知道”他們的存在,並真正理解差異的存在,對他們保持最低限度的尊重。

  • 2 # 人間是劇場

    小主人公贊恩在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中笑了,笑的樣子那麼地美麗天真,這個微笑卻是那個國度、父母、制度所虧欠他的,這是怎樣一個殘忍的世界啊,讓稚嫩小孩子的一抹微笑都如此珍稀。

    《何以為家》直面生存之痛

    《何以為家》4月29日上映,在《復聯4》的強勢排片之下,收穫了1.5億元的票房,豆瓣評分也高達8.9,票房口碑雙豐收。

    《何以為家》從12歲孩子贊恩的視角來看待人生苦難,這個孩子有他的不成熟,也有他過早的成熟,他代表了這個世界的一個真實的縮影,就算是遠離戰火和混亂的中國來說,

    《何以為家》也在提點所有的父母再去審視一下自己對於孩子的態度,就像是贊恩所控訴的,一對沒有能力教育孩子、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不如先不要把一個美好的小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上,否則,他只能感受到無盡的痛苦。贊恩的煩惱不是快樂與否,而是直面生存之痛。

    贊恩貧窮、在黎巴嫩沒有身份,他就像是一個不該存在的存在,瘦得像是一隻小貓,卻扛起了大半個家庭,他會教初次來月經的妹妹怎麼處理,並儘量隱瞞這件事,以免父母把妹妹透過婚嫁的方式賣掉,他在混亂的街頭給各家送去沉重的煤氣罐,他幻想著帶著妹妹逃走遠方,但是,還是晚了一步,他只能自己開始流浪生涯,被來自衣索比亞的難民哈瑞收留,幫哈瑞照顧她的孩子尤納斯,但是,當哈瑞因身份被逮捕之後,一個12歲的孩子帶著一個小嬰孩活下去的情景讓人驚心動魄,完全是兩隻小動物在相依為命,裡面有最為純真的情感,最為揪心的命運,當贊恩明白自己真的無力與這個世界對抗時,他不得不回到了家中,卻發現,自己好像一條魚一樣,他永遠遊不出這個骯髒的池塘,父母、社會、國家、制度,都以最冰冷的方式對待著他,所以,一個小孩子開始了對於父母、也是命運的最終提問:你們為什麼要把我帶到這樣的世界中來?這是一個足以讓成人們五臟震顫的控訴,一個稚嫩的生命,被折磨、踐踏成這樣,那麼,活著的意義何在?

    《何以為家》中看到電影的尊嚴

    許多中國家長都希望帶自己的孩子去看這部電影,一方面是電影讓人感動,真實、流暢,孩子的戲份很自然;另一方面是想讓中國的孩子能夠了解這個世界上還有太多的苦難,學會感恩。

    無論出發點如何,都是因為這部電影令人有太多觸動和思索,在《復聯4》的宇宙存亡之外,在這個地球上,同樣有著需要被拯救的生命,有著掙扎、哀嚎的靈魂,這是另一種真相。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在與政府多次談判之後終於拍攝了這部電影,她的悲憫和勇氣令人敬佩,這才是電影的尊嚴。

  • 3 # 劇說時代

    因為電影本身是一部充滿了人性關懷,讓人動容的好電影。

    我是5月3號的晚上看的電影,因為白天在家裡睡多了,所以進入電影院後感覺有點頭疼,但是我仍然被這部電影的劇情深深吸引,堅持看完了電影。

    電影開始,作為主人公的贊恩被銬上手銬帶入法庭的一幕已經深深地震撼了我,一個十多歲的孩子究竟犯了什麼不可饒恕的罪惡,讓年幼的他佩戴這冰冷的刑具。

    當帶著手銬的贊恩被帶上法庭,回答法官為什麼要告自己的父母時,他說:他們為什麼要生下我,我要他們以後不再生孩子。

    這樣一場特殊的訴訟便深深吸引住了觀眾,讓人忍不住要一探究竟。

    原來生活在社會邊緣的贊恩,從來不知道自己已經多少歲了,而他的父母也只能說他大概十二歲,他沒有自己的生日,更沒有自己的身份證明,是不存在於這個世界的黑戶。在和他同齡的孩子每天上下學的時候,他只能帶著弟弟妹妹們在街頭售賣水果汁,在超市打雜來掙錢謀生,還有拿著各種配方去好幾家藥店買藥,然後回來幫著媽媽配毒品。

    當他的妹妹在第一次來月經時,最早發現的贊恩偷偷幫妹妹隱瞞,並告訴妹妹不要讓父母知道,因為太清楚,一旦父母知道這件事,他年幼的妹妹將要被賣出去和超市老闆結婚。

    最終事情並沒有瞞住,妹妹被送了出去,並最後因此喪命。

    這部電影裡講述了像黎巴嫩這樣國家裡社會邊緣的孩子的悲慘命運,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戰亂國家裡平民沒有尊嚴的生存狀態。而其中的大部分故事也是作為難民的小演員贊恩·阿爾·拉菲亞曾經經歷過的。所以這部電影才會如此動人吧。

    雖然電影描述了戰亂國度里社會邊緣人民的悲慘生活,但又不失希望,電影的最後,政府工作人員為小贊恩拍身份證明,也就是在這裡主人公贊恩露出了他童真的笑容,這樣的結尾處理令人動人也給人希望。讓這部電影在內容上進一步昇華了。

    所以才有了上映後的好評如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s4和pc玩遊戲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