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超級酷啦
-
2 # 電影鷹
,這裡一定有陰謀,孔子的學生都去聽少正卯的課了,除了顏回沒去,少正卯什麼學根本沒流傳下來,他的學說如果對國君照成危害,早就被殺頭了,這裡有陰謀,反正死人不會講話,這只是我的猜測!!
-
3 # 圖文繪歷史
孔子是中華民族的大聖人,史書記載孔子曾殺了少正卯,如果這事成立,傳播仁政的孔子肯定背上詬病,這是個歷史謎團,人們也爭論了幾千年,在這裡也不敢妄加斷定,但可以小小分析幾個事情,大家來評定,如有不同觀點,隨便斧正。
圖為儒家創始人孔子畫像。少正卯,魯華人,法家人物,當過魯國的大夫,也是有名的先賢,被稱為“聞人”,他在魯國辦學,開班授課,與此同時孔子也在辦學,兩人為爭生源,弄得水火不容,後來孔子當上了魯國的大司寇,也就是掌管刑法的最高官,就以“亂政”之罪把少正卯給殺了,因為這件事無論真偽都會對孔子的品行有影響,所以記載的很少,僅有《管子·法禁》和《荀子·宥坐》有最早的記載。
圖為曲阜孔廟。這件事情如果屬實,魯國少正卯這麼個名人被孔子殺了,應該會有或多或少的記載,奇怪的是當時沒有任何記載,《左傳》沒有,《孟子》也沒有,《莊子》沒有,連整天找機會罵孔子的墨子也沒有記載,反而是孔子死了200多年後的《荀子》給記載了,《管子》更晚了,這不覺得奇怪嗎,而且現在已經考證出了《荀子》大部分是他門下弟子韓非和李斯所著,而韓非和李斯正是法家代表人物。
荀子,儒家代表人物,韓非和李斯為入室弟子,荀子死後,韓非和眾多弟子借荀子之名編《荀子》一書。現在人都喜歡往極端去想,特別是身份崇高的聖人孔子,所以這件事情有兩個極端,那就是孔子殺人是錯的,不殺人也是錯的,如果孔子遵循嚴酷的律法把少正卯給殺了,還爆屍三日,這和孔子的道德救世、仁政善論來說,肯定是相違背的,是錯的;如果少正卯違背國家法令,蠱惑百姓,按律當斬,掌管國家律法的孔子沒有殺,那就是孔子不稱職,也是錯的。
韓非子,法家集大成者,最後被同學李斯給害死了。但這件事有個細節,孔子是大司寇,雖管全國律法,但只對平民百姓有行使權,少正卯是魯國的大夫,當時的禮法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大夫是魯國君主給的,所以孔子是沒有權利殺少正卯的,就算他想殺也做不到,只能呈給魯定公,由他來做主,這事如果進行到這裡,《左傳》必定會記載,但是沒有任何記載。所以孔子殺少正卯這個事,是不存在的,是由韓非子杜撰在《荀子》上的故事,為什麼韓非子杜撰這些東西,因為他是法家,具體的原因篇幅太長,改天可以再開一篇講講。
回覆列表
孔子代行宰相職務才七天,以一個大夫的身份去殺掉另一個大夫,這是不可能做到的”,這裡忽略了一個重要資訊:那就是“孔丘攝魯,相七日”、“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均顯示孔子手中握有面向魯國的巨大權力,而一個大夫僅代表地位和身份卻並不代表有權力;而在孔子時代,有權力的人別說殺一個士大夫,只要有膽量甚至殺國君都是很容易的事情,這類事情《左傳》中有很多,讀者甚至從記載中根本讀不出血腥味來,但殺人的確是件血腥味十足的事情,至於烹人更是嚇人。所以,這個理由根本站不住腳。
最後,孔子堅決反對輕易殺人這不假,但如果認為“孔子提倡仁”、 反對“殺無道以就有道”就是孔子反對殺人則是對孔子思想天大的誤解。君不見,齊魯會盟孔子腰斬執行命令 的侏儒伶優有多麼果斷,要知道,這些伶優不過是在執行命令而已,有何過錯?該殺的本是釋出命令的那個人,更何況還是腰斬。但釋出命令的人孔子是無權殺的,只有拿這些無辜的伶優開刀了,孔子的血腥令齊國國君都感到害怕了,不得不妥協。但是,孔子的血腥換來了魯國不傷一兵一卒而取得了勝利,這個血腥殺人無疑是非常值得的。君不聞孔子有云:我“無可無不可”,這才是孔子一貫的思想。所以不殺人並不是孔子的原則,更不是他的一貫思想,是不是需要在某個時刻殺某個人、怎麼殺,這才是孔子真正關注的,而少正卯正是孔子認定的該殺而且必須立刻殺之人!聽到這裡,讀者肯定想問:“殺少正卯的理由是什麼?孔子說的五條可是空洞之辭啊!”沒錯,孔子說了五條,沒有一點真憑實據,更像是強加之辭。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當時,孔子殺少正卯的理由還真的不好說出口,因為少正卯所講學的內容不但與孔子有所不同,而且在關鍵內容上與孔子唱反調,直接觸及了孔子思想的底線,動搖了孔子學說的理論基礎,更可怕的是,竟然有許多相信少正卯所講的內容。這可是原則問題,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必須殺他,而且必須立即殺他,不但要殺他,還要用他的死來警告那些信奉少正卯學說的人必須放棄那些有害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孔子才沒有明說少正卯犯了什麼罪,而只是說:“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是以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正,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裡乙,子產誅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詩曰:‘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也。”
“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這裡透露出了一點資訊,原來是少正卯所講的內容與商湯以來上接文王下承周公一直到子產、孔子之時主流的禮制思想,也就是孔子的主張不一致。
那麼,究竟少正卯講了什麼讓孔子動了殺心呢?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成了一個謎。
歷史上只要發生過的事情,不可能沒有痕跡。幾百年後,一個盜墓賊無意當中揭開了這個秘密,這就是西晉時出土的令世人震驚的《竹書紀年》,上面關於堯舜禹的記載讓我們終於明白孔子為什麼要殺少正卯了。原來,孔子總結、提煉了此前幾千年逐漸形成、積累的中華文明的智慧、華夏民族對未來生活、未來社會的美好憧憬以及中化文明的發展史,透過重新整理編輯講解《尚書》、《詩經》、講解《周禮》、《易經》宣揚君子之道,為人類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實行民主集中制、打破身份限制(堯舜禹模式)、平等、讓賢、協作、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尚書》中所謂“同寅協恭和”)的、和諧發展的完美中國發展模式。正因為如此,柳詒徵、夏曾佑、梁漱溟、錢穆等歷史學家都認為,孔子之前的幾千年文化都歸到孔子那裡,而孔子之後二千多年的文化都出自於孔子,孔子是中國文化史上無可替代的樞紐式的關鍵人物。這也是孔子能夠成為二千多年來中國各民族共同尊崇的聖人的真正原因。然而,正當孔子給弟子講堯舜禹透過民主集中制共商大事、不拘泥於身份地位選能讓賢、透過選舉實行禪讓制進行政權交替的時候,少正卯則在給弟子大講舜囚禁了堯,後來禹又囚禁了舜,都是透過篡權登上帝位的。《詩經》裡說,壞人群小了也讓人生氣,但還可以悄悄的擔憂;但壞人成了一大群,這就足以讓人真正擔憂了。孔子一看有那麼多的人相信少正卯所講的篡權之說,如此下去,造反必然就成了天經地義、理直氣壯的事情,那麼,國家焉有寧日?天下焉有和平?華夏民族幾千來憧憬的和諧社會如何能實現?這已經不是孔子與少正卯個人觀點分歧的問題了,而是上升到了決定華夏民族的發展和前途命運的高度,因此,孔子不能不、也不得不果斷下手,殺了少正卯,並用他的屍體來警示世人。這就是說,少正卯所講的,正是《竹書紀年》關於堯舜禹透過暴力奪權、殺戮賢能的記載,總有人相信歷史是少正卯所講的那樣,透過《竹書紀年》悄悄傳承了下來。